最灵敏的植物——毛毡苔
含羞草是一种很敏感的植物,人手指轻微的碰触也会让它迅速闭合叶子。然而这还不是感觉最灵敏的植物。达尔文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段长11毫米的细头发丝,放在食虫植物毛毡苔的叶子上,叶子上的茸毛竟能立即感觉到。有人把0.000003毫克的碳酸铵,滴在毛毡苔的茸毛上,这样微小的重量,它竟也能立刻感觉到。相比之下,毛毡苔要更胜含羞草一筹,是目前世界上感觉最灵敏的植物了。
毛毡苔属茅膏菜科,多年生草本,叶柄细长,叶片近圆形,生满红紫色腺毛,分泌黏液,能捕食小虫,是著名的食虫植物。它主要生长于潮湿多沼泽地区的沙质酸性土壤,花小,白色或淡粉红色,直径最大有1.25厘米,叶缘、扁平,叶表面布满一层具腺体的毛,腺体会分泌一种吸引昆虫的黏性物,当昆虫被吸引前来取食时,会被叶面上可弯曲的触毛所捕获,随即叶席卷,触毛分泌酵素将其消化后,叶又张开再布罗网。
说起毛毡苔,还有一段关于它的故事。在越战期间,美国陆军74团少校帕克·诺依奉命率团执行任务,来到越南的保安县境内的腾娄森林中。在那里,他们发现一块很大的平坦地带,上面没有丛林中常见的灌木丛、榕树及藤本植物,而是一片十分美丽的紫色草苔,如同铺着豪华的地毯。诺依曼少校下令就地休息,而麦克·西弗等3名士兵则奉命去寻找干柴、水源。等他们返回时却惊异地发现少校等25名官兵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紫色的草毯上只剩下一些枪械刀刃。原来,他们都被这片美丽的毛毡苔吞食了。20世纪90年代,几位生物学家在腾娄森林进行考察,证实了麦克·西弗讲述的一切。毛毡苔是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一种常见植物。
毛毡苔生长在沼泽、湿草甸地上,或生长在山谷溪边林下潮湿的土壤上。因为沼泽地带的小虫及蚊子特别多,它们可以成为毛毡苔捕猎的对象。猪笼草是用瓶状的变态叶来捕虫,而毛毡苔则用变为手掌状的叶子来捕虫。毛毡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从根部生长起来,像一把长柄,约5厘米,柄端长着圆形或扇形的叶片,宽4~9毫米。叶上密生了许多触毛,触毛很象纤细的手指,它能握起来,又能伸开。
在触毛顶端膨大成一个小球,这个小球能分泌粘液,粘液有蜜一样的芳香,馋嘴的昆虫闻到这种芳香就会迅迄飞来。当昆虫碰到触毛时,触毛上的粘液就会把昆虫枯住。这时,触毛能很快地握起来,紧紧地“抓”住,不让昆虫跑掉。触毛上又能分泌一种蛋白酶,可以消化分解昆虫,毛毡苔的叶细胞就把消化后的养料吸收到植物体内。随后,触毛又伸开来等待着新的“客人”陷入它的“魔掌”之中。
最有趣的是,毛毡苔能够辨别落在它叶子上面的是不是食物。有人曾做过试验,如果把一粒砂子放在它的叶子上,起初它的触毛也有些卷曲,但是,它很快就会发现落在叶子上的不是美味的食物,于是又把触毛舒展开了。
毛毡苔属于茅膏菜科,茅膏菜属。在茅膏菜属中,约有90种,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我国有6种,分布在西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毛毡苔又可入药,在欧、美各国常用作治支气管炎的祛痰药,我国则多制成糖浆治疗百日咳。
最珍稀的树种——桫椤
桫椤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桫椤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
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根据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我国有2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黑桫椤被并入桫椤属作为亚属处理。桫椤科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叶柄基部的鳞片,叶轴上的气囊体,孢子囊的孢子数目和囊群盖等。
桫椤科植物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且具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闽南侨乡南靖县乐主村旁,有一片傻子带邸林。它是中国最小的森林生态系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稀有的多层次季风性傻子带原始雨林”。在那里有世上珍稀植物桫椤。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新西兰是桫椤产地之一。它也是新西兰的国花,被人们所保护着。
桫椤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坏,种类濒临绝灭,分布区也大幅度收缩,仅残存于热带、亚热带。脆弱环境中“避难”引起我国植物学家及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焦虑。
根据专家们试验和观察,桫椤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桫椤成年株每年产生孢子数量多,但死亡也多。
(2)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从萌发至形成幼孢子体这一过程,费时达1年以上,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萌发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迟以后的发育进程。
(3)桫椤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胚胎等过程对环境要求严格,发育对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区域生栖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围5米范围内也限制了生长桫椤幼株,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更小了。尽管桫椤偶尔也能侵入并幸存在新的森林区域,但它竟争不过当地迅速生长的植物。
(4)桫椤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长,生殖过程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发育进程完全受变化的环境控制,不利于生存发展。
(5)桫椤无完善的根系,很难适应现存变化较大的生态环境。
(6)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土层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受到毁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就受到威胁或毁灭。
(7人为直接砍伐,使生长数年的或几十年的桫椤毁于一旦,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桫椤的分布区虽大多都在自然保护区内,但多数地区尚未加以重视。如我国四川省峨眉山过去桫椤分布很多,如今只有数十株散生在伏虎寺溪沟两侧。我们应该在四川邻水、犍为、峨眉等地建立桫椤保护区,同时进行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扩大分布面积、避免分布区南缩,从而加强对桫椤的保护措施。
最毒的植物——箭毒木
箭毒木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的云南就能见到它的身影。中国人则称它为“见血封喉”,以形容其毒性之烈。昆虫如果吸食了它的汁液就会被毒死,它的毒液如果进入人的眼睛,会立刻导致失明。
走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你必须谨慎、小心,因为一不留意,就可能撞上全世界最毒的植物——箭毒木。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见血封喉”。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意思就是说,如果谁中了箭毒木的毒,那么往高处只能走七步,往低处只能走八步,但无论如何,走到第九步,都会倒地毙命。
过去,箭毒木的汁液常常被用于战争或狩猎。人们把这种毒汁搀上其它配料,用文火熬成浓稠的毒液,涂在箭头上,野兽一旦被射中,入肉出血,跳跳脚就立即倒地而死,但兽肉仍可食用,没有毒性。
箭毒木为桑科常绿大乔木,又名加独树、加布、剪刀树等,高可达30米,树干基部粗大,具有板根,树皮灰色,春季开花。多分布于赤道热带地区,国内则散见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区。现为濒临灭绝的稀有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敌人入侵时,女人和儿童在后方将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运到前方,供男人在战场上杀敌。印第安人因此而屡战屡胜,杀得入侵敌人尸横遍野,魂飞胆丧,顽强地保住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和英军交战时,把箭头涂有箭毒木汁液的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不知道这箭的厉害,中箭者仍勇往前冲,但不久就倒地身亡,这种毒箭的杀伤力使英军惊骇万分。
据我国民间传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最早发现箭毒木汁液含有剧毒的是一位傣族猎人。有一次,这位猎人在狩猎时被一只硕大的狗熊紧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树,可狗熊仍不放过他,紧追不舍,在走投无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位猎人急中生智,折断一根树枝刺向正往树上爬的狗熊,结果奇迹突然发生了,狗熊立即落地而死。从那以后,西双版纳的猎人就学会了把箭毒木的汁液涂于箭头用于狩猎。
实际上箭毒木也有很可爱的一面:树皮特别厚,富含细长柔韧的纤维,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取长度适宜的一段树干,用小木棒翻来覆去地均匀敲打,当树皮与木质层分离时,就像蛇脱皮一样取下整段树皮,或用刀将其剖开,以整块剥取,然后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中边敲打边冲洗,经这样除去毒液,脱去胶质,再晒干就会得到一块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层。用它制作的床上褥垫,既舒适又耐用,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用它制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轻柔又保暧,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最短命的植物——短命菊
自然界中,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多种多样,有长寿的,也有短命的。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寿命要长得多。植物界的“老寿星”,都出在木本植物里。一般的草本植物,通常寿命几个月到十几年。
植物寿命的长短,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有的植物为了使自己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练出了迅速生长和迅速开花结实的本领。
有一种叫罗合带的植物,生长在严寒的帕米尔高原。那里的夏天很短,到六月间刚刚有点暖意,罗合带就匆匆发芽生长。过了一个月,它才长出两三根枝蔓,就赶忙开花结果,在严霜到来之前就完成了生命过程。它的生命如此短促,但是尚能以月计算。
不过,寿命最短的要算生长在沙漠中的短命菊,它只能活几星期。沙漠中长期干旱,短命菊的种子,在稍有雨水的时候,就赶紧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赶在大旱来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不然它就要“断宗绝代”。
短命菊是世界上生命周期最短的植物之一,它的寿命还不到一个月。这种生活习性是它适应特殊生存环境的结果。短命菊又叫“齿子草”,因为它的舌状花排列在头状花序周围,像锯齿一样。它是菊科植物,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那里长期干旱,很少降雨。许多沙漠植物都有退化的叶片、保存水分的本领来适应干旱环境。短命菊却与众不同,它形成了迅速生长和成熟的特殊习性。只要沙漠里稍微降了一点雨,地面稍稍有点湿润,它就立刻发芽、生长、开花。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星期。
有趣的是,短命菊的花对湿度极其敏感,空气干燥时就赶快闭合起来;稍稍湿润时就迅速开放,快速结果。果实熟了,缩成球形,随风飘滚,传播他乡,繁衍后代。由于它生命短促,来去匆匆,所以被称为“短命菊”。
大多数草本植物,出苗后在当年开花或隔年开花,如水稻、玉米、棉花是当年开花,小麦、油菜是隔年开花。一般木本植物开花则更晚:桃树三年,梨树四年,银杏出苗后要经过二十多年才开花,毛竹要经五十到六十年后才开花,所以有“公公种树,孙子收实”的说法。而沙漠中的短命菊,出苗以后几个星期就开花结果,它一生只开一次花,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走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同样是生活在炎热沙漠地带的植物,仙人掌却与短命菊徊然不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适应沙漠中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仙人掌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叶子便蜕化成刺,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而短命菊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本质,它能抓住下雨的机会,迅速生根长叶、开花结籽,从而完成自己全部的生命历程。所以,仙人掌适应环境是消极的,只能委屈地生存着,短命菊适应环境是积极的,它顽强地抗争使生命之花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