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行星大探秘
16591800000022

第22章 神秘的自然景观(4)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千米,南北宽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国境内是它的主干部分。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50~60千米,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也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独特的气候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一个影响空气和水的大循环系统的气候大分界线,对于南面的印度次大陆和北面的中亚高地的气象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位置和令人惊叹的高度,大喜马拉雅山脉在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流入印度,同时迫使(带雨的)西南季风在穿越山脉向北移动之前捐弃自己的大部水分,从而造成印度一侧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干燥状况。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异,在西喜马拉雅的西姆拉(Shimla)和马苏里(Mussoorie)为1530毫米,在东喜马拉雅的大吉岭则达3048毫米。而在大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在诸如印度河谷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带的斯卡都(Skardu)、吉尔吉特(Gilgit)和列城(Leh),只有76~152毫米的降雨量。

当地地形和位置决定气象的变化,不仅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不同地方气候不齐,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脉的不同坡向也有差异。例如,马苏里城在面对台拉登(DehraDun)的马苏里山脉之巅,高度约为1859米,由于这一有利位置,年降雨量为2337毫米,而西姆拉城在其西北一系列高度为2022米的山岭之后约145千米的地方,记录到的年降雨量为1575毫米。东喜马拉雅山脉比西喜马拉雅山脉纬度低,较为温暖;记录到的最低温度在西姆拉,为-25益。5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在大吉岭1945米的高度记录到的是11益。同月,在邻埃佛勒斯峰近5029米的高度,最低温度约为-8益;在5944米,气温降到-22益,最低温度为-29益;白天,在能避开时速超过161千米的强风的地区,即使在这样的高度,太阳也多是和煦温暖的。

南坡从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离不过几十千米,自然景象却迅速更替: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海拔升高,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加,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再往高处,热量不足,树木生长困难,由灌丛代替森林,出现灌丛带;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北坡气候干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的层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南坡雪线比北坡低,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降雪速度与融雪速度的问题)。两个因素哪个影响为主很难区分,但现在见到的问题基本上是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的影响,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大于阴坡阳坡的问题。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应该雪线高,但南坡也是迎风坡,所以雪线应该高,出现矛盾,但实际上南坡雪线低,因而说明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大于阴坡阳坡的问题。判断雪线高低应以此为准。

庞大的水系

喜马拉雅山脉由19条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为最大,各拥有约259000平方千米的山地汇水面积。在其他河流中,有5条属于印度河水系——杰赫勒姆(Jhelum)河、杰纳布(Chenab)河、拉维(Ravi)河、贝阿斯(Beas)河,以及苏特莱杰(Sutlej)河——总汇水面积约为132090平方千米;9条属于恒河水系——恒河、亚穆纳(Yamuna)河、拉姆甘加(Ramganga)河、卡利河(Kali)、萨尔达河(Sarda)、卡尔纳利(Karnali)河、拉普提(Rapti)河、根德格(Gandak)河、巴格马蒂(Baghmati)河,以及戈西(Kosi)河——疏泄另外217560平方千米汇水面积;还有3条河属于布拉马普得拉河水系——蒂斯塔(Tista)河、赖达克(Raidak)河,以及马纳斯(Manas)河——疏泄183890平方千米汇水面积。

巨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为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余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现在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后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今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只是在过去的60万年间,在更新世(160万到1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脉才成为地球上的最高山脉。

大喜马拉雅山脉一旦成为气候屏障,北面的边际山脉便被剥夺了雨,变得就像西藏高原一样干燥。

整个山系的中枢是大喜马拉雅山脉,高出永久雪线之上。山脉在尼泊尔达到最大高度;世界上14座最高山峰中的9座在该山脉,每座的高度都超过了7925米。它们从西到东依次是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安纳布尔纳峰(Anna鄄purna)、马纳斯卢峰(Manaslu)、丘奥禹(ChoOyu)峰、加亚宗坎峰(GyachungKang)、埃佛勒斯峰、洛子峰(Lhotse)、马卡鲁峰(Makalu)和干城章嘉峰(Kanchen鄄jungaI)。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

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地球流量最大的河流

亚马孙河全长6751千米,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西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长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从秘鲁的乌卡亚利-阿普里马克(Ucayali-Apurimac)水系发源地起,全长约6751千米,它最西端的发源地是距太平洋不到160千米高耸的安第斯山,入海口在大西洋。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坡,有两支河源:一支为马拉尼翁河(Maranon,通常以该河作为亚马孙河的正源),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高山区;另一支为乌卡亚利(Ucayali)河,该河源头名叫阿普里马克(Apunmac)河。马拉尼翁河及乌卡亚利河穿过崇山峻岭后在秘鲁的瑙塔(Nauta)附近汇合。亚马孙河干支流蜿蜒流经南美洲7个国家。亚马孙河从秘鲁的伊基托斯(Iquitos)至巴西的马瑙斯(Manaus)叫索利默伊斯(Solimoes)河,内格罗河河口至大西洋段才称亚马孙河。亚马孙河向东奔流横穿巴西的北部,于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

辽阔的亚马孙河流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低地,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几乎是尼罗河流域的两倍。亚马孙河流域,南北最宽处约为2776千米。包括巴西和秘鲁的大部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一部分以及委内瑞拉的一小部分,主流的约2/3和流域的绝大部分在巴西境内。据测算亚马孙河的流量占地球表面全部流水的1/5,河口处平均流量约为175000立方米/秒,为密西西比河的10倍以上,大量淡水使远至距海岸160千米以上的海域内的海水中的盐分被稀释。

亚马孙河流域不是一个无垠的沼泽,虽然有大片低地年年泛滥,但大部分土地是丘陵起伏的“永久性陆地”(terrafirme),远超出洪水的水位。流域内生长着莽莽热带雨林,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资源宝库。

第一个到亚马孙探险的欧洲人是西班牙士兵奥雷利亚纳(FranciscodeOrellana)。据说他在报告与部落女勇士激战时把她们比作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于是给这条河取名亚马孙。

虽然在习惯上亚马孙是指整个河流,但是按秘鲁和巴西的命名法它只适用于某些河段。在秘鲁,主流的上游到伊基托斯称为马拉尼翁(Maranon)河,从伊基托斯到大西洋称为亚马孙河;在巴西,从伊基托斯到内格罗河河口称为索利蒙伊斯(Solimoes)河,从内格罗河到入海口称为亚马孙河。

玻利维亚南部的马代拉(Madeira)河河源(约南纬20°),西起厄瓜多尔昆卡(Cuenca)的保特(Paute)河河源(西经79°3l忆),东至巴西的马拉若湾(西经约48°),整个流域跨纬度25°、经度31°30忆,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南美洲面积的39%,其中干流穿越的亚马孙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若以马拉尼翁河为源,全长6299千米,若以乌卡亚利河为源,全长6436千米,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万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69300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度1200毫米,悬移质含沙量为0.22千克/立方米,输沙量为9亿吨。丰水年时,中游马瑙斯附近河宽5千米,下游宽20千米,河口段宽80千米,河口呈喇叭形海湾,宽240千米。下游河槽平均深为20~50米,最大水深100米,水位年变幅为9米。上游伊基托斯年均流量20420~28200立方米/秒。从伊墓托斯至入海口,亚马孙河的平均坡度为0.035米/千米。

亚马孙河长度约为6751千米,为世界第一长河。在南美洲北部。据估计,所有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有20%~25%在亚马孙河。河口宽达240千米,泛滥期流量达每秒18万立方米,是密西西比河的10倍。泻水量如此之大,使距岸边160千米内的海水变淡。已知支流有1000多条,其中7条长度超过1600千米。20条超过1000千米。

由发源于秘鲁安第斯山的乌卡亚利河与马拉尼翁河汇合而成,向东流贯巴西北部,在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37千米(以乌卡亚利河源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