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16596000000031

第31章 法律文本及条文释义(28)

第六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从事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康复的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更新精神卫生知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对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的规定。

【本条释义】

精神障碍的预防、诊疗、康复工作要通过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来完成。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决定了精神障碍预防、诊疗、康复工作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方式。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提出,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加快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及常见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水平。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力的培训。各省(区、市)要组织安排省内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对口支援,消除精神卫生服务“空白”地区。会同编制部门制定精神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会同教育部门抓好精神卫生人员的学历教育,制定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学历教育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重性精神障碍防治培训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部、财政部自2011年起设立中央补助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培训项目。其中,精神卫生人力资源培训-重性精神障碍防治培训项目重点提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重性精神障碍防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指出,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人员专业和管理的师资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社区卫生和乡村卫生等基层医疗机构、街道和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乡镇卫生院协助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村医重性精神障碍防治知识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要求,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所有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通过考试。培训的目标是:使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开展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工作内容等;使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掌握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和相关诊疗规定;使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知识和技能、相关工作要求和规定,能够开展社区、乡镇管理;使社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开展重性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必要基本技能,主动配合、协助开展工作。

第六十七条师范院校应当为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医学院校应当为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开设精神卫生课程以及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的规定。

【本条释义】

增进公民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障碍是本法的重要内容。教师承担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责任,医务人员承担按规范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责任。因此,应加强有关师资力量培养的特定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一、关于开设精神卫生课程

本条对两类教育机构提出了开设精神卫生课程的要求。一类是师范院校对所有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师范院校是以培育师资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师范院校培养的很多学生都将会成为教育机构的老师。教育机构的所有教师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的责任,教师都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是以教师全员参与为原则的。本法第16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应当定期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精神卫生课程是必要的。

第二类是医学院校应当为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医学院校是以培育医生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对于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要以培养精神医学专门人才为目的加以培养;对于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要了解精神卫生知识,以便其成为医师后可以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本法第十七条规定,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为非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精神卫生课程。

二、关于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应对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开展相关常识培训。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应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第六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资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简化程序,实现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直接结算。

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或者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民政部门应当优先给予医疗救助。

【本条主旨】

本条是关于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为精神障碍患者给予基本医疗保险和优先医疗救助的规定。

【本条释义】

一、关于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实现所在辖区内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缓解了广大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将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也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重大举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该项目自2009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截至2011年3月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达到54.8%和44.3%,其中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30%和15%,管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200多万人。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居民规范统一的健康档案;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对接种人群积极预防接种;加强对主要传染病预防;对适龄儿童进行体检和保健;加强老年人身体保健;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管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规范。(1)服务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重性精神障碍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2)服务内容:

①患者信息管理。在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时,需由家属提供或直接转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②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③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④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