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科技史速读
16648600000030

第30章 医学医疗大发现(1)

中草药

中草药的发现相当早,在古代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着,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命的药物。

他顶烈日、冒酷暑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地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使人呕吐、腹泻,也有的让人精力倍增,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忍。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

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为了纪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农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向我们昭示了中草药发现的艰辛历程。尽管中草药的发现不能归功劳于具体的某个人,那却是劳动人民实践的真实写照。中草药的发现过程其实是建立在人类长期的实践基础上的。

我国是世界中药材应用最广泛、药源最丰富的国家。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得以接触并了解某些植物或动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并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零星的、分散的,但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人们逐步创造并积累起一些用药上的丰富的经验,人们创造性地赋予了天然物物性(阴阳、寒凉、温热)、物味(酸、苦、甘、辛、咸)和物间关系的独特理论,并创立了中药学,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药物品种逐步增加,之后,人们又发现几味药合用效果更好而形成复方制剂。就这样,中草药的应用在累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来。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规律,是随着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最终才得到阐明的。

2~16世纪间,欧洲医学界对心脏与血管联系的认识一直尊崇的是古罗马医生盖仑创立的血液运动理论。

16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在自己的解剖实验中发现盖仑关于左心室与右心室相通的观点是错误的。维萨里因大胆挑战医学圣经而惨遭教会迫害。

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血液从右心室经肺动脉进入肺,再由肺静脉返回左心室,这一发现称为肺循环。塞尔维特已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还没等他把研究继续下去,他就因触犯当时被教会奉为权威的盖仑学说而被教会判处火刑,活活烧死。所幸的是,塞尔维特关于血液循环的观点却被英国医学家哈维继承和发展了。

哈维从事解剖学研究多年,他曾对40余种动物进行了活体心脏解剖、结扎、灌注等实验,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人体尸体解剖。他积累了很多观察和实验记录的材料,并开始怀疑盖仑的血液运动理论。

在深入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后,哈维发现心脏左右两边各分为两个腔,上下腔之间有一个瓣膜相隔,它只允许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许倒流。哈维接着研究静脉与动脉的区别,他发现动脉壁较厚,有收缩和扩张功能;而静脉壁较薄,里面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单向流向心脏。结合心脏结构,这意味着生物体内的血液是单向流动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哈维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这表明静脉里的血确实是心脏血液的来源,而动脉则是心脏向外供血的通道。体内血液的单向流动实验,证明了盖仑学说的静脉系统双向潮汐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

哈维的另一个定量实验更否定了盖仑的理论。他进行心脏解剖时,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算,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这么大量的血不可能马上由摄入体内的食物供给,肝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可能造出这么多血液来。唯一的解释就是体内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1628年,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他认为静脉血液流到右心室,然后进入肺里,在肺里变成鲜红的血液后流回左心室,从左心室进入动脉血管流遍全身,再流到静脉后回到右心室,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微生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列文·虎克得到一个兼做德尔福特市政府看门员的差事,这是一个很清闲的工作,空闲时间很多。然而,列文·虎克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小时候曾跟人学过磨制镜片,对此也很着迷。所以,在空闲时间里,他就用来磨制镜片,寒来暑往,总不间断。

有一次,列文·虎克透过两片透镜看东西,发现能把很小的东西放大许多倍。一下子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花在磨制镜片上的时间更多了。渐渐地,列文·虎克磨制的镜片放大倍数越来越高。为了用起来方便,他用两个金属片夹住透镜,再在透镜前面按上一根带尖的金属棒,把要观察的东西放在尖上观察,并且用一个螺旋钮调节焦距,这样就制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连续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这些显微镜扩大了他观察细小东西的视野,列文·虎克用它们观察过雨水、血液、酒、黄油、头发、****、肌肉和牙垢等许多物质。他惊异地发现这些物质里头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人国”居民,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微生物。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发现,1673年,列文·虎克将自己从显微镜观察到的微生物世界记录下来,用信件的形式陆续寄给了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在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信里面,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亲眼所观察到的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原生动物。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他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英国皇家学会对列文·虎克的发现予以了承认。就这样,列文虎克成了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

微生物的发现,在很多学术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农业、医药工业、酿造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然而,初始阶段,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直到大约两个世纪后,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时,并知道它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他们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种“不可见”微生物,最终使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这一理论又使医生攻克了多种疾病:伤寒、小儿麻痹症及白喉等。之后,人类对从传染病、心脏病到癌症等死亡主要原因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天花疫苗

我国古代把天花称为“痘”,我们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对付天花的土办法——种痘。这种方法是用天花病人身上的干痂研成的、含有天花病毒的粉末吹入人体,使之染上轻度天花,这样,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一般都不会再得这种疾病了。然而,种痘的方法并不安全,轻的会留下大块疤痕,重的会导致死亡。

英国的乡间医生琴纳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医生,他发誓一定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办法根治可怕的天花。

一次,他在养牛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挤奶姑娘竟没有一个死于天花或变成麻脸。聪明的琴纳一下联想到中国的种痘法:种过痘的人,不会再得天花。由此推论,挤奶的姑娘也许是得了牛天花,而对天花有了免疫力。

为了弄清原因,琴纳此后多次在牛棚内观察,他发现,挤奶姑娘确实会染上牛天花。不过得了牛天花,只是出现手指间长水疮、低烧、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过不了多久就会痊愈。至此,琴纳可以初步断定:人得了牛天花之后,就不会染上天花。从1788年开始,琴纳又连续进行了8年的观察和实验,对人得牛天花后的症状等做了深入研究。由此,他得出结论: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1796年5月21日,琴纳第一次在人身上种牛痘。接种的是一位叫菲普斯的8岁男孩。琴纳找到了一个刚感染了牛天花的女孩,从她身上取了一些痘疮的疤浆种在菲普斯的左臂上。头3天,菲普斯感到稍微有点不舒服,可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只是种牛痘的地方留下一个淡淡的疤痕。6周后,琴纳给菲普斯种上人类天花的“浆”。

此后,菲普斯没有出现任何病症,说明种牛痘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完全可行的。1797年,琴纳在成功地种牛痘1000多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成果写成论文送到皇家学会。可当时的医学界权威对此抱怀疑态度,甚至连著名哲学家康德也提出不同看法,他担心种牛痘的人会出现牛的粗野特性。琴纳受到了科学界的围攻……

然而,科学是不可战胜的。此后,种牛痘法在世界各地传开,天花恶魔终于被人类征服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别出心裁地设立1000美元的悬赏,称此后首先鉴定出一例天花患者的人,就可以获得这笔奖金。可喜的是,这笔奖金至今无人问津,说明天花确确实实已经在人间销声匿迹了。

生物电

生理学家研究神经肌肉标本的动作电位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而对生物电的研究可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公元前300多年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电鳐在捕食时先对水中动物施加震击,使之麻痹。直到18世纪电学的基本规律被发现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动物放电的性质。

1758年的一天,英国大科学家卡文迪许独自待在书房里,他拿起一本书翻阅起来。偶然间,他看到关于古罗马时代科学文化的书中,记载了2000多年前风行一时的用大黑鱼治病的方法。书上说,大黑鱼触到病人的腿时,病人会有发麻的感觉。卡文迪许对这个奇怪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18世纪初期,随着电动机和电池的发明,人们已经知道了电。卡文迪许清楚,当接确人体时,就会产生发麻的感觉。这时,善于思考的他心里很快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大黑鱼身上带电?

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卡文迪许感到很兴奋,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他设法弄到了这种大黑鱼,把它埋在潮湿的沙滩里。然后,他在这条鱼上面接上一个莱顿瓶,果然,莱顿瓶冒出了火花!就这样,卡文迪许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

无巧不成书。1786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在钢刀碰到铜钩和肌肉时,在那一刹那,放在两块不同金属之间的青蛙腿弹了一下,并且有些颤动。这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了伽伐尼极大的兴趣,此后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伽伐尼联想起实验室里的蓄电瓶,在通上电以后,瓶里的金属片也发生同样的颤动。因此,他猜想,青蛙腿上的肌肉和神经里面一定也蕴藏有电能。他认为这种电是生物组织中产生的。1791年,伽伐尼正式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

1792年,伏打成功地重复了伽伐尼的实验,但他不赞成伽伐尼的解释。他认为伽伐尼实验中的电源不是神经肌肉组织,而是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本身所产生的电流。伏打的异议,促使伽伐尼进行更加严密地实验。1794午,伽伐尼和他的侄子把一条蛙肌直接与相连的神经相接,引起了肌肉收缩,在这个实验中没有使用金属,它成了证实动物体内确实存在动物电的新证据,从而为一门全新的学科——生物电化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麻醉剂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贝多斯创建了一所气体研究所,目的是研究各种气体对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希望能由此找到一些具有医疗作用的气体,同时还要搞清楚哪些气体对人体是有害的。

戴维正式到气体研究所上班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配制一氧化二氮气体。戴维不负众望,很快就制出这种气体。当时,有人说这种气体对人有害,而有的人又说无害,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制得的大量气体,只好装在玻璃瓶中留着备用。

1799年4月的一天,贝多斯来到戴维的实验室了解他的实验情况,谁知不小心将装一氧化二氮的瓶子打翻到了地上,他连忙俯身去拾打碎的玻璃器皿,奇怪的是,一向沉着、孤僻、严肃得几乎整天板着面孔的贝多斯,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他还连连对戴维说自己被玻璃划破的手指一点都不疼。戴维随之也大笑起来。

两位科学家的笑声,惊动了隔壁实验室的人。他们跑来一看,都以为他俩得了神经病。等一阵狂笑之后,两人方才逐渐清醒,贝多斯的手指逐渐感到疼痛。看来,一氧化二氮不仅使他俩狂笑,而且使贝多斯麻醉不知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