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寓言
16649300000018

第18章

后来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有感触,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县民。

不死的奥秘

——古代民间寓言

晋国有一位范先生,他的公子子华虽然没有什么官位,但生性豪爽侠义,专门喜欢结交和供养四方到此的游侠和食客。人们都很仰慕他,敬重他,就连晋国的国君都非常喜欢和器重他。因为有这样的殊荣,他有时就很跋扈,他喜欢的人就厚待,并封为上客,他讨厌的人就慢待,毫不放在眼里。他以养士为荣为乐,整天让他们相互斗智斗勇,却从来不顾食客们的感受。

一次,子华的两个食客外出,在一位叫商丘开的人家借宿休息。两人闲谈中流露出对子华的敬畏,说他可以决人生死,定人穷富。商丘开是位贫寒之人,无意中听到这样的议论,决心去投奔子华。

商丘开年事已高,其貌不扬,且衣着褴褛,子华虽收留了他,但并没十分看重他。子华的食客们更没把商丘开放在眼里,常常故意拿他取笑。商丘开却很有涵养,从不生气。

一次,子华的门客们来到一处高台,众人拿商丘开开玩笑,说假如他从高台上跳下去,可赏他黄金百两。商丘开没有犹豫,轻松地从高台上跳了下去,毫无损伤。众人都以为是出于侥幸。

又有一次,有人又开玩笑对商丘开说:“这水里有一盒珠宝,你敢跳下去,珠宝就归你。”商丘开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捞起了一盒珠宝。大家对他开始刮目相看。

一天,子华家仓库失火,商丘开冲进火海,抢救出所有的绸缎,自己却毫发未损,众人以为他会法术,从此,拿他当神人一般。

经过这几件事后,众门客对商丘开倍加敬重,并请教他的法术是如何学到的,能否教授给他们。商丘开很诚恳地告诉众人:

“其实,我什么法术也不懂,我不过是听说子华先生可以决人生死,所以自从投奔到他这里后,便不再考虑生死。每次做事,毫无杂念,反而从容无事,如果现在重做一次,恐怕就很难做到了。”

众门客点头称是,再不轻易嘲弄轻视别人了。

食客与猫头鹰

——古代民间寓言

春申君是楚国人,他喜欢收养食客,因为无论什么人都来者不拒,所以也有一些行为不端的人投奔到门下。春申君的朋友劝他:

“先生,收养这样的人会有什么用?说不定还会养虎为患,给您招灾惹祸呢,还是让他们走吧。”

春申君却说:“人家既然来投奔我,就是仰慕敬重我的为人,怎么能赶走他们呢?我一向行侠仗义,怎么好做出这等无情无义之事呢?”朋友见无法说服他,只好罢了。

春申君对那些无赖门客十分关照,供给他们最好的衣物和食品,希望他们能从此一心一意在他门下改邪归正,忠心不二,日后需要他们效力时能义不容辞。

春申君如此对待无赖食客,那些品行端正、有才智的人便不再到他门下来投奔他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这些,自以为自己很贤明,很仁义。

有一天,春申君听说楚国的太子养了一只猫头鹰,觉得挺有趣。特别是听说太子为了使猫头鹰变成一只温顺的鸟,常常用梧桐树的果实喂它,便前去拜访。

春申君见到太子后,问道:

“听说您养了一只猫头鹰,还给它吃梧桐树的果实,是这样吗?”

太子说:“是啊,我挺喜欢猫头鹰的样子,但我不喜欢它叫的声音,我想叫声也许和食物有关系,就喂它梧桐树的果实,希望它会发出凤凰一样的叫声。”

春申君说:“我看不会的,猫头鹰就是猫头鹰,喂什么吃也不会改变叫声的。”

太子没理睬春申君,照旧喂猫头鹰梧桐的果实。春申君把这件事与朋友朱英说了,觉得太子这样做太可笑。朱英却说:

“太子养猫头鹰与你养无赖食客有什么两样?你对自己做的事也要清醒点,否则悔之晚矣。”

春申君不以为然。不幸的是,春申君被李园杀害后,没有一个食客肯为他报仇。

法术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有一个姓刁的人,日子过得挺宽裕,但他既没有祖上留下的家产,也没有什么特长,而且也没有体力去给人家帮工,村里人感到很奇怪。

邻居们常有人问他:“你靠的是什么本事才过得这么舒服又轻松呢?”他拍拍脑袋,说:

“智慧。”邻居们不信,反问道:

“智慧还能当钱花吗?你一定是在骗我们。”他却说:“我说的全是实话,你们不相信也没有办法。”

这位姓刁的隔一段时间就出门一次,过一段时间回来,便会带回一些钱财和物品。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赚来的。

他的一个邻居,有一次去外地办事。这一天,走到一个高高的门楼附近,发现有一群人在围观什么。

他挤进入群一看,原来是那个姓刁的站在人群中。他向周围的人打听:

“这人在干什么?”那个人告诉他:

“这个人会法术,很灵验的,我以前见识过,你不妨看看。”这位邻居一听,心里很好奇,就站在人群中准备看个究竟。只听姓刁的说:

“你们可以随便让我辨别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份。现在,你们提吧。”

人群中有人说:“我们这群人中有一位是贵妇人,你能认得出来吗?”只见姓刁的念念有词,两眼仰望天空,右手向前一指,说道:“这太容易了,贵妇人头顶处一定有云气飘浮,你们且看,那就是了。”

大家为看云气,自然将眼光投向贵妇人头顶。姓刁的便指着那人道:

“这位便是了。”众人惊佩不已,纷纷赏他钱以示敬意,连他的邻居也认为姓刁的真了不起。善良的人们往往会被这种很简单的小把戏所骗。

小病不医成大患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浦阳地方有一个叫郑仲辨的人。他高大威猛、身体矫健,从来未患过任何疾病。

有一天,郑仲辨早上一起床,无意中发现左手的大拇指上出现一个米粒大小的红点,红点稍稍有些突出皮肤,但是,并没有什么感觉。尽管如此,因为从没生过病,他还是挺在意的。

刚巧有一位朋友登门拜访,席间,郑仲辨伸出左手给这位朋友看,询问这大拇指上的红点会不会有大碍。

那位朋友看了一眼,笑了:“这算什么呀,没关系,放心吧。”过了几天,郑仲辨发现左手拇指上的小红点有点大起来,像铜钱那般大小了,他又有点担心,便去请教邻居,邻居看了看,不以为然地说:

“这么点小红包算不了什么,不必害怕。”又过了几天,郑仲辨左手拇指上的红包又长了许多,已经像手掌那么大了,肿得又红又热,稍一碰,便针扎般疼痛。随着这个肿块的增长,全身都感到不舒服起来。

这一回,郑仲辨可更害怕了,他急忙去找医生,医生看了他的手,摇摇头,对他说:

“这么重的病,你怎么才来治呢?这病虽然看起来是发生在手上,其实已经影响到全身。如果再耽误的话,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郑仲辨吓坏了,急忙央求医生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治好手,同时,后悔不迭地说:

“知道会发展成这样,早些来看就好了。”医生见他有所醒悟,便语重心长地说:“你的病在最初发现时并不严重,当时如果立刻就医,很快会痊愈。拖了几天之后,病情就变得严重了,此时再治,需要的时间就要长些。再拖下去,就更难治,更危险了。以后切不要轻视小病而酿成大患呀!”

郑仲辨听了医生的话,频频点头,于是,每天遵照医嘱,外敷内治,过了三个多月,病才彻底痊愈。他以后不仅自己注意,也常拿医生的话告诫别人。

走桩学驾车

——古代民间寓言

造父是周穆王手下一位有很高超的驾车技术的人,他是泰豆氏的徒弟。当初,造父投奔到泰豆氏门下,希望泰豆氏收自己为徒弟,把驾车的技术教给他。

泰豆氏答应了造父的请求,决定收其为徒。造父从此随泰豆氏学习驾车技术,每天都勤勤恳恳地侍奉师傅。

一晃过了三年,泰豆氏却什么也没有教过造父,而造父仍然一如既往地侍奉师傅,从无怨言。

终于有一天,泰豆氏为造父的精神所感动,决定要多少教一些技术给造父。他把造父叫到跟前,认真地说:

“你如果想学习驾车技术,就必须先观察我走路的姿势,什么时候能练得走路像我这样,就可以让你去实践驾车了。”

造父诚恳地表示一定遵从师傅的教诲。泰豆氏取来很多木桩,把这些木桩插立在地上,形成了许多小路,桩与桩的距离仅仅能容下脚的宽度。泰豆氏开始在木桩中走给造父看,他在桩与桩之间的小空间中稳稳地走着,继而,小跑起来,但每一步都能准确无误地落在桩间的空地上。

泰豆氏告诫造父:

“就这样练下去,一直练到每一步都不乱,每一步都踏实才行。”

按照师傅的指点,造父开始苦练,每天刻苦练习毫不懈怠。几天后,造父开始明白这种练习的作用了。他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师傅,师傅很高兴,夸奖他:

“你头脑灵活,悟性很高,驾车的技术重点在于认真揣摩马的脾性。如同在木桩间走步一样,马的动向要通过手中的缰绳做出判断,这就要求头脑必须反应灵敏快捷,头脑中的判断迅速传导给双脚,双脚迅速作出反应,灵活自如,脑与脚步调一致,最后就算闭着眼睛也能通过缰绳对马的动向做出准确判断,这样才能驾好车。”

不安的亡灵

——古代民间寓言

有一个外乡人赶路回家,路过一片荒凉的山岭时,夜已经深了,他转来转去便迷了路。

这位外乡人只好坐在一块山石旁抽烟,忽然他觉得旁边闪过一个人影,连忙问:“谁在那里?”

那人本想闪开,见他发问,只好磨磨蹭蹭地从一块大石壁旁边闪出来,慢慢走到他身边。

外乡人借着月光一看,吓得连手中的烟也掉在地上,原来这人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算起来还是他的长辈呢。这位长辈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怎么会在这儿看见呢?

外乡人惊恐地问:“老伯,真是你吗?你怎么会在这里?”那个身影说:

“对不起,吓着你了。孩子,别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我的确是你的老伯。”

外乡人镇定下来,心想:“这是遇见鬼了,可是,他死在我们家乡,怎么会在这儿出现呢?”于是,外乡人壮着胆问:“老伯,你的墓在我们的祖坟地里,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呢?”老人慈祥地说:“孩子,既然已经见面了,就请到里边坐坐吧。”外乡人随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不远处有个山洞口,便随老人进洞。

二人坐下后,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外乡人说:“孩子,不瞒你说,我也是不得已才到这外乡来的。”外乡人不解地问:

“为什么?是嫌墓地做得不好?”“哪里,”老人说,“我一辈子做人清清白白,本来可以安息了,谁料想后人在我的墓前立了一块大石碑,碑文上除了我的姓名和生辰是准确的,其余尽是些溢美之词。其实,人的功过是非都在世人的心里,并不是苦心标榜赞美就能改变的。我自己看了那些言过其实的碑文,就感到了心中不安,再听到别人看了碑文鄙夷的嘲讽,就更加待不住了,只好流落到这里来了。”

正人先正己

——古代民间寓言

齐景公有一次与众大臣共饮。席间有人提出用射箭比赛以助酒兴。齐景公慨然应允。他等大臣们都射完了,也想自己射两箭娱乐一下。

景公举起弓,一箭射去,没中。景公有点儿沮丧,众臣等却都齐声喝彩道:

“好啊!主公真好箭法!”齐景公闻言,心里很不痛快,闷闷不乐地离席回宫。第二天,齐景公对弦章说:“唉,再也没有晏子那样的良臣了。”

弦章问道:“主公因何事烦恼?”景公说:

“晏子在世时,看到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总是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从不阿谀奉迎,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昨天,我席间射箭不中,群臣却全都违心地喊好,你说这不令人烦恼?”

弦章却说:“不知主公听说过‘上行而后下效’这句话没有?为什么国君喜欢什么,举国上下的臣子和百姓也喜欢什么?这如同一种叫蠖的虫子一样,它吃的东西是什么颜色的,身体也就随之变成什么颜色。主公喜欢别人奉承,自然就会有人奉承,主公不愿意别人批评指责自己,别人自然也就不敢这么做了。”

齐景公听了弦章的话,点点头,似有所悟:“你说得有道理,今天我尊你为师,以后还请你多多指点。”弦章走后,齐景公反复揣摩他的话,心中十分高兴。刚巧,太监禀报有人给宫中送鱼。景公听说,立即吩咐太监送十车鱼给弦章。

弦章正在书房专心读书,忽听仆人禀报:“国君派人给您送鱼来了,车就停在门前。”弦章急忙赶至门外,果然十辆鱼车排成长队,太监说明来意,弦章拱手道:

“主公的心意我心领了,感激不尽,但鱼我不能收,烦请回去禀告主公:奉迎国君的人是为了讨赏,而忠臣直言是为了帮主公治理国家。这鱼我若收了,就和奉迎讨赏的小人一样了。”

昏君丧国

——古代民间寓言

宋国有一昏庸的国君,喜欢被人阿谀奉迎。不管真话假话,只要顺耳的喜欢听的,就给以赏赐;只要逆耳的不喜欢听的,就一律加以处罚。时间长了,敢说真话的少了。身边就只剩了一些拍马屁奉迎讨好献媚之辈。

一次,齐国兵伐宋国,边境已经出现危机,守城的将士拼力抗争,派回来报信的士兵,见了宋王,痛哭失声道:

“边城告急!齐兵来势凶猛,百姓民心已乱,请大王火速派兵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