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在一次讲座时告诉大家,做咨询的确很能锻炼人,但是如果你想转行,就不要做太久的咨询。我想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担心僵化的思维方式难以转变。故而,我想先做几年的咨询,不仅使得自己的管理知识更为扎实,还能探析真实的商业原生态,等待大家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的时候,就合作起来一同创业。做企业其实是很辛苦的,而且自己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还得抵御住诱惑,耐得住辛苦。所以当自己年龄大的时候,就从企业独立出来,将自己的阅历整理成文,看看能否对周围的人有所借鉴和参照。如果学校愿意,我还可以到学校讲讲课,让大家听听一位老者是如何认识管理,看待企业的。
前几年有句话很火,“性格决定命运”。我倒是更为赞成“习惯决定命运”。不可否认,性格因素在职业发展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自己也找了外企常采用的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职业性格测试)测试(见下表)来剖析自我,当看到性格测试的结果,觉得还是蛮符合的,会心一笑罢了,但今后的路如何,还得看自己怎么走。
表MBTI测试情况
E外向(精力支配,对应内向)
N直觉(认识世界,对应实感)
T思维(判断事物,对应情感)
J判断(生活态度,对应知觉)
适合领域工商业、政界、金融和投资领域、管理咨询、培训、专业性领域;坦诚、果断、有天生的领导能力
资料来源:MBTI测试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真心地付出,努力地向前,无论将来自己能否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只要自己做过,今生不枉走此遭。尽管现在是个沉潜内秀不断积淀的过程,但是豪情不变年复一年,期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刹那芳华。
四、组织:正式、非正式组织相得益彰(感人故事)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曾经说过,一个组织就是相关人员的关系综合。这就说明了,组织内部绝非是独立的个人,是存在关系网的,必定要考虑到他人。携手和君一年,从参加初试、复试选拔的战友,到八班的同学,再到其他班级的同志,可以说是收获到了众多的良师益友。古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和君商学院,又何止是三人之中出老师,可谓群星荟萃,这是一个优秀的组织。整个商学院是个正式组织,这里纪律严明,行事具备程序化的因素,同时,以感情、习惯、喜好、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心理需要的非正式组织也显现了出来,有兴趣型的非正式组织(足球队),有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班级课题小组)。而且两种组织之间几乎不存在什么隔阂,相互契合得很好。
先从初试、复试的几位战友说起,李陆锋的和善,寇政的严谨,每个人的性格特色都十分的鲜明。记得初试的时候,我的一位战友来自清华,一问居然也是学企业管理的,在这一组里可谓是最强的对手了。在面对王丰老师的提问时,他可能有些紧张,我则显得有些冒进,自己还未等王老师发问,就已经先把这位战友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抢答了。大家相互鼓励,为对方加油,终于在复试的时候相遇。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一起交流论文、实习的心得,还一起在北航踢球,他就是蒋豪。复试一役,又是新的面孔,新的团队,大家组成了“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在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表现俱佳。
在收到录取通知的当天,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如同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一般。当时在宿舍里仰天长啸,同学还以为我疯了,傻傻的样子,还真有点像是范进中举。
能加入八班,是自己的福气。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这样的班主任,这样的同学还是第一次遇见。坦率地说,班主任周彦平、胡艳萍这两位老师很是不同,周老师人生阅历丰富,从老师到政府官员再到咨询师,这样的人生更像是一部小说。胡老师也很有意思,是山东人,但是外表更像是江南女子。养生、面相、命理,胡老师几乎都懂。曾经几次都想请教胡老师是什么时候做咨询的,怎么会懂得这些算命的知识,但是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不过这样带点神秘感,仿佛更好。
在商学院使自己最为感动的还是这两位老师,感动的事情太多太多。截取一些片段,让你我共同回忆吧。先说物质方面的帮助,两位老师为大家捐助了1万元的班费,使得八班的财力迅速雄霸整个商学院,所以我们班有能力多举办一些有益的交流活动;两位老师还提供实习机会,定期组织讲座和交流活动,关心大家的找工作和学习情况。周老师给大家传授咨询的知识,胡老师还为大家介绍养生的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养生,简直是绝配。记得有一次,商学院要组织一次考试,周老师特地在此之前给大家安排了一次集训,当时已经很晚了,尽管老师身体不好,师母还在家里给周老师准备好了中药,反复催促老师回家吃药,但周老师还是留下来陪同学们。两位老师不求回报地如此付出,着实让八班所有同志感动不已。
五、师恩久远:感言和进言
先生推荐的商学院一届闻则珊、黎闻鸣的师生通信,我下载下来,出差在外,随身携带,已不清楚读了多少遍,心想,读透这几封信,也是对自己的再教育。
在这里援引一段先生与闻则姗的通信:“从此我们可能一生都不再有机会见面,你将来即便荣华富贵也与和君或我个人无关,我们并不期待着你苟富贵,勿相忘,多少回报点什么。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那样良苦用心呢?无他,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尽一个教师的本分而已!”最使得我感动的是先生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一位真正的师者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做人的道理。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把老师比作园丁,到了现在才深有体会,在一片花园中,有的花草长歪了或是病了,辛勤的园丁不但为你浇水,还会为你除草、杀虫。
对商学院的进言:一方面建议招收更多的优秀门生,现在社会风气弥乱,迷途羔羊渐多,希望给更多学生一个学习历练的机会;另一方面,希冀商学院的课程能够更多。一年十余次大课,场场精彩,哪怕再多一次课,也会大呼过瘾。
对老师们的感言:先生、周彦平老师、胡艳萍老师,你们辛苦了!不辞辛劳,将大家视为天使,尊为栋梁,谆谆教导,其间的宽容心和包容心是无法想象的。一路走来,心存感激。还要感谢何梦杰老师,一个人要带领八个班级的兄弟姐妹,有几次开会的时候见他都忙到了很晚。
对和君同门的寄语:年轻人吃苦是种福气,要抱有人生如莲的信念。
最后,非常感谢先生、周彦平老师、胡艳萍老师和商学院所有的老师,是你们不辞辛劳,为大家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千言万语,道不尽浓浓谢意;万水千山,隔不断缕缕师恩。感由和起,情为君生!
【信任与成长】
(和君商学院第四届学员,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
一、成长:充满惊险的跳跃
“成长是充满惊险的跳跃”,我自己的成长较一般孩子绕了更多弯路,所以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在我知识启蒙早期,涉世未深,还没有在社会与历史的横纵坐标中形成稳定的价值系统,就过早以新闻传播学为入口进入文化批判研究,而后个人精神逐渐迷失于相对和虚无。我变成了行动上的小疯子,精神上的小叫花,企图以艺术的方式触摸生命可能的边界,在跑偏的哲学里探求生存的根本问题。
直到研究生毕业结束一年欧洲留学,回国实习半年后,我才在精神上逐渐完成“流浪者的回归”。
在亲近历史、比较社会的过程中,我惊醒原来世界在我出生之前竟然精致而复杂地存在了那么久,明白初来乍到的我更应该悬置判断,扎下根来与它血脉相通;在与异域文化的碰撞中,我增强了对自己归属文化的认同,它和由小城市来到大都市求学那种急切推动社会进步的冲动相汇合,形成了我最终对自己与民族、国家、社会关系的基本判断——我愿意以造福整个人类社会为终生志业,我愿为中国百姓生活幸福贡献力量。
通过地理式的阅读个人经验,我发现了人性间的共同点,学会了慈悲,懂得了爱的宝贵与艰难。这些经验和秉性的善良,家庭的教化,一道汇流成我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判断:爱人,尽自己所能给他人帮助与温暖。
最为重要的是,我终于找到了一种生存姿态。我在各种柴米油盐的平凡人生中体会到生命的可敬,在一篇篇领略过高峰的人生履历中体会到生命的庄严。相较之下,任何戏谑、逃避、自暴自弃都显得那么卑微。于是我告诉自己:即使成不了高山,也要做虔诚的登山者。在生命过程中,人唯一能把握的或许只有努力本身,那么我就调动生命中的全部精力,准备迎接生活赋予的一切甘苦。
二、和君:第二次精神启蒙
这些也只是如今返过头来的理性叙述,在当时它们远远没有那么系统、清晰,我对自己的判断还满怀犹豫;我还无法摆脱社会流行观念与周围生活群体的影响,在这个抒情与嘲讽盛行的国度与时代,对这些原本简单朴素的基本价值我甚至一度无法启齿。就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和君。
到现在,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与和君相识期间的什么事,什么人,又到底是哪篇文章唤醒了我。我只知道,和君替我把一些话说了出来,它拉我接地气,鼓励我第一次选择相信。
为了寻找一种支撑生存的精气神,我曾本能地向各种聪明人寻求智慧,希望把生活便利地构筑在现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之上,但那些疏远于自我经验的观念并不适用,一放下很快就断了念想。我现在觉得,这背后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不合适;二是没有同路人;三是不敢信。信任说到底,它是一个无关是非,只关乎生活方式的选择,如果不是在成长早期获得,而是在日后自己探寻而来,第一次的“交付”往往需要浴火重生的勇气。
刚开始,面对和君这样一个拥有着鲜明组织文化的集体,我以知识分子的本能采取了防御姿态。第一次破冰是偶然翻到先生的那首诗——《我相信》,它最终融化了心灵防御的堡垒。有句话说得很对:“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我相信,那些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经历了同样的、有时是更深的辛苦和悲哀之后产生的。这种深切的价值认同,我没有理由疑惧。
于是,和君,以及在接触和君期间一段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给予我第二次精神启蒙,促使我完成了由漫游者向苦行者蜕变。在七年的大学毕业之际,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踏实,我终于不用在各种语气间游移以至于厌倦自己,我终于在众多种人生方式中充分自觉地选定了一条路,在价值坐标中给自己钉了个钉儿。
三、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
懵懂、冲动的青春不一定是坏事,但能从那种躁动中及时走出其实更让人欣慰。毕业后,工作与家庭的压力相继爬上肩头,在为自己重新定义的坐标系里,一切都要重头开始。好在自己有股天生的闯劲儿,没关系。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
我的职业方向是商业媒体记者。媒体行业里,通常是有识见的没心气儿,有志愿的没功底。一方面,媒体工作强度与收入的回报往往不成比例,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又要经常面对多方诱惑,是一个理想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的职业道路,许多真正专业懂行的记者,最终都把媒体当作创业及转行跳板。另一方面,媒体工作不仅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上自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下至行业、企业,都要有透彻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就为体制内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单一的传统新闻人才设置了较高的入行门槛,也为有毅力同时也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在和君为数不多的几次听讲,让我明白了“眼界”与“境界”的区别,现在我已经更加明确了商业记者的存在价值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也愈发体会到会做人才能成事儿的道理。在和君一年,我对自己有两个要求:
我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年时间构建商学知识框架,锻炼产业分析技能,拓展和丰富看问题的视野与角度。我将以和君必读书目为知识地图,以大课为导向完成阅读;参加班内产业学习小组,以TMT产业为样本掌握产业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争取了解多个行业概况;多参加学院班级组织的讲座,多与同学做专业交流;将所学融入工作实践中。
我希望通过与和君同学们一起进行三度修炼,摆脱“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的状态,努力将观点内化为人格,让知行化为一致。在要事上,要时刻铭记成事为先,学会取舍,学会驾驭心性。在日常功课上,每日一记,反省当日口过、心过、身过。此外,以坚持每日早7点起晚12点作息,每天10分钟锻炼这样的小事为开始,磨砺意志。
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可贡献的东西不多,但可以从媒体视角与大家分享交流信息。我懂事晚,年龄上倒算是班级里多数同学的大姐了,可以在生活上做大家的精神后盾;在班级事务上,多做些沟通、协调工作,给咱们的蓝班减轻些压力。在和君这一年恰逢职业与人生走向十字路口,有时候很着急,怕自己太忙做得太少有心无力,但我既然选择,就会承担。
【愿生命的流逝在这一刻停止】
(和君商学院第四届学员,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
舞动手指,轻盈地敲下这些略带沉重的文字,我需要作好十足的心理准备。到底要不要将自己的一切告诉大家,我已经犹豫了一些时日,毕竟这通常会带给我一些麻烦。当几天前看到七班同学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冰雪,或许已到消融之日。今天就借着写作文的机会,说一说之前没有说过的话。
在开始我与和君商学院的正题之前,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真实的自己,这样做才能真正地精神“裸奔”吧。毕竟我与和君的缘起,也是这段旅程的一部分。我并不想把这些故事带到自己的每一个圈子里,所以就请恰好读到的人把它们留在心里吧。
我的本科生活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度过,几年下来成绩还算说得过去,在学生活动方面也略有建树。我当时有一个梦想,那也是我在二面时告诉先生的梦想:我希望在这个传媒融合与变革的时代站在风浪的顶端,成为一名合格的媒体经营者,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设立规则。在这之前,我需要到美国学习一段时间,将东西方传媒体制的可取之处融会贯通,再回到祖国的舞台施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