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1665300000063

第63章 成长足迹,蜕蛹化蝶(17)

于是我开始了解和君,研读《三度修炼》和《高手身影》,等待商学院开课。五月份听了先生第一次大课,我兴奋之余又觉不便,因为做不了作业,不能像500多位莘莘学子那样尽兴,于是希望转正。在先生、王丰和王志龙等安排下,我补考了五届招生的一笔、二笔、三笔和四笔。我做得很吃力,但也很认真。通过这个过程,我真正体会到了五届的这群人,究竟是怎么进来的,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和君商学院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从第一次笔试就开始了的(先生语)。

就这样我入学了,被编入5.1移动互联网产业班(即擘翼班),从此踏上了梦幻般的旅程。记得以前看李叔同(弘一法师)讲他如何皈依佛教,娓娓道来,亲切自然,虽然比不上他,但我仿他的笔法来写,希望读者您不要嫌啰唆,精彩还在后头呢。

二、我为什么要入学和君商学院

我可是五届中的高龄学生,为什么要入学商学院?我“被问”过多次,也经常自问。作为在公司里工作多年的人,刚开始我只是想看看外面的人都在干什么。没承想自五月份以来,商学院的信息洪流(大小课、活动、帖子、书籍、老师、同学)如钱塘江大潮般滚滚而来,冲刷着我的躯体和灵魂,酣畅淋漓,真是过瘾!几经探索,我通读了“心有理想,春暖花开”论坛中的帖子,慢慢认清了商学院的本质,也找到了我的答案。简而言之,和君商学院本质上是一所“培养大才”的学校。这里的“大才”是毛泽东之师杨昌济“欲栽大木柱长天”中的“大木”,是先生所说的“接剑”的人,也是“擘翼班”三字所蕴含的水击三千里的鲲鹏!和君商学院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大才。如何成为大才,首先要立大志!所以《和君商学院的成才理念和教学内容》开宗明义写着“理想与立志”!立志必须立大志,志向小的人不用来这里,因为一般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就够了。商学院对我们进行严格的魔鬼训练,但首先教我们的是什么?是确立“理想主义精神”,不信您看看这里有多少文章在讲这个,和君最看重的是从逆境中成就大格局的人。在这里,谈崇高的理想是不受嘲笑的,这正是和君的可爱处。但理想实现不了又如何呢?所以和君又讲情怀、况味、穿衣吃饭和接地气,一儒一道,合成完美人生。这不是在找借口,而是达到了这种境界更能成大事。

回头说我为什么要入学和君商学院,我的答案是:我也要成为大才!我希望通过商学院的学习和修炼,成为一个对国家、产业、企业和商学等有大贡献的人;一个底蕴深厚的人,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现实环境的束缚,极大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一个勇于创业的人,成为杰出的企业家、投行家或咨询家;一个有益于和君咨询?资本?商学院和年轻人的人。我所在的公司英文名叫“Digital China”,数字化中国,十余年来,这几个字早已深深地刻进我的骨骼,成为我的理想和追求。在推进中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收获过成功的喜悦,也碰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很多现实的困惑。在上下苦苦求索中,我来到了和君,就像唐僧西行印度,朱德游学德国,我是来取经的。我相信在先生这里,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可以求得真经。

所以,在“擘翼班”2012年“7?21”晚会上,我深情地跟同学们讲:“和君商学院是我们生命的四分之三!她将照亮我们未来的一生,我们也将把她融入我们的生命,相伴永生;进入商学院,就像是在足球比赛中先拨头筹,在围棋对弈中抓住了对方的大龙,已经占尽了先机。只要我们正心诚意,严格依法修炼,必能一鼓作气,练就大才。真的是投入越多,回报就越多!”

三、我在和君商学院一年的学习打算和成长计划

作为计算机老手,我常常自诩信息处理能力超强,但面对商学院浩瀚的知识海洋我还是迷失了,直到读了先生的文章《年轻是铁,团结是钢》,我才找到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像红军长征那样跟时间赛跑,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我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50本书+50个案例+50份招股书+50场讲座+500篇网上文章”的“五五”读书计划。为此,我现在很少看电视,每天攻读至深夜。经过初步估算,这样坚持一年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光使傻力气不行,还得讲究方法。为此我将先生的ABC学习法稍加演绎,加上“案例研究D”,成为“ABCD学习法”,并将要读的一些经典著作列成后面附表中的读书计划(部分)。其实不用一本书或一条线全读完,而可以在格子间横纵来回切换。这种并发式的阅读方法更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令学习趣味大增。不信您可以试试。

除了读书之外,我会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次大课后,我会思考如何用大课的精髓指导实际工作。例如在“组织设计”大课后,我对照分析所经历的组织变革过程,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我会研究如何将和君博采众家之长历经十数年积累的原创理论和思想(如“十六字诀”、ECIRM战略模型等)施用于信息产业,通过实证分析和特化演绎,说不定可以对和君思想的发展有所贡献。最近我发现像迈克尔?波特这样的大家,他们的理论也只是一个模型。在这一点上,和君的原创似乎可以望其项背了。国外关于新经济和互联网方面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又有多少符合中国的实际?在此领域中国原生态的理论出于和君,是值得期待的。

除了学习、研究和实践,我还要改变,还要成长!我要仿效《三度修炼》中《高飞、重生和团队》一文里的那头重生的老鹰,经历150天漫长的操练,努力地飞到山顶,打掉自己的喙,拔掉所有的指甲和羽毛,长出全新的“擘翼”,重新得力再过50年翱翔蓝天的岁月!彻底的自我反省、否定和改变是极其痛苦的,我自问,当我走向人生的全新岁月的时候,我是否准备好了经历一个艰难的自我更新过程,抑或是固守原来的自我坚持我行我素?商学院为我创造了这个条件。在这个大家庭里,我要结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从他们身上学习和汲取力量,来激发自己的勇气,激发创业、创新的精神,焕发活力,年轻十岁!虽然不能像20多岁的年轻人那样从头规划职业生涯,但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就可以将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无限的潜力,以5年顶别人10年,我可以将自己的15年规划顶别人的30年规划。所谓厚积薄发,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

我的成长计划还包括培养好的习惯,坚持体育锻炼,热情待人、成人达己,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拥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立志高远而又持平常心,始终保有雅兴、浪漫、审美和诗意情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开放、开朗、热情、奔放、勇敢、无私、宽容、轻松和幽默的人。

四、在这一年里,我准备在哪些方面为同学和班集体作贡献

在“擘翼班”,同学们尊称我“徐老师”,我不能辜负这个称谓,要尽最大努力为班集体和同学们作贡献。五届一班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班,是商学院今年的一个新尝试,在班主任王丰老师和宋旭岚老师、班长徐朝和班委们的带领下,我们进步很快,初步成长为一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所贡献。我特别关注班级建设的工作,在几次班委会上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还比较系统地写出《关于5.1擘翼班的班级建设工作的建议》的报告,副班长高丽贞回复说:“这是我见到的最棒的组织设计和规划!不但适用于我们的班级建设,也可以被借鉴到企业管理。”这令我感动。我主张把班级建设当作一个实际的组织来经营,要立意高远,按“特种部队”的要求来建设;我引导班委们按“战略制订五步法”来制订班级战略和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建立“职能+项目”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形成项目策划的机制和氛围。令我欣慰的是,这些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就在昨天,擘翼班的第一个创业小组在一个小酒馆里诞生了,同学们兴奋地说他们开了一次“南湖”会议!

家有一老是个宝,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我交流,我也发起了一些讨论话题,提请大家讨论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加深对大课的掌握。通过讨论还真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班长们还要请我每次班会都给他们讲点什么。这些事情我一直在考虑,并乐此不疲,但我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跟同学们还不太熟,有些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我还要带头策划和运作一些项目。我也从同学们的身上学到很多,特别是大家组织的“7?21”晚会搞得非常成功,兄弟姐妹们在北京的大雨中上演了一幕幕“爱的接力”!通过这样的晚会,将大家的心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擘翼班开始形成雁阵,初显特战突击队的样子。我惊叹于和君商学院开创的这种群体行为的强大能量。“传承”本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但从先生、王丰、宋老师、赵国栋、易欢欢、熊飞等人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传承成就传奇!让和君商学院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精心地培育,倔强地长成一棵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子,并通过我们向社会传播和君的种子,传承给下一代。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对先生、对和君商学院最大的贡献!我承诺,我一定能做到!

附表利用“ABCD学习法”排出的阅读计划(部分)

领域并购重组与

产业整合组织理论与

设计、管理产业思维与

产业分析经济学企业文化、

方法

熟读教科书王明夫:《投资银行并购业务》《资本经营论》《企业家雇佣资本》《蓝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罗宾斯《管理学》《产业演变与企业战略》《产业组织理论》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8版)和君:《三度修炼》《企业文化与领导》

梳理学说史——《管理百年》《管理思想的演变》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熟悉主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战略与结构》《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摩根信札》《投资学基础》《流程再造》《经理人员的职能》《任务、责任、实践》《组织行为学》《如何进行产业分析》《发现利润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投资》和君:《心有理想,春暖花开》《气质》

研究案例50个并购案例,50份招股书《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游戏颠覆者》王明夫、王丰《高手身影》《美国产业结构》《公司法学》《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KKR与公司的价值创造》《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麦肯锡传奇》

【蓄深养厚,和光同尘】

(和君商学院第五届学员,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 我与和君商学院的缘起

互联网的圈子其实很小,在里面待了有些年头后,我逐渐发现周围聚集着一批特有精气神的朋友:苏阳明、李晶、熊飞、陈春晓、黎竹岩、李隽钦等。这些朋友们做起事来踏实勤奋,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同时又不像很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那样眼高手低。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他们竟然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和君系。

那时我就一直挺好奇,一个本土咨询公司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把这样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招致麾下?而经过和君的熏陶和洗礼,他们又为何能够历练出如此让人倾慕的气质和品格?

去年和君商学院四届招生的时候,我也申请了。但是由于提交材料有些晚,二面的时候已经基本招满,所以非常遗憾没有能够入学。今年和君五届新增加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班,正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再次申请了。

相信每一个经历过五届招生的人都很难忘记经典的“四笔三面”。对于我而言,过程中的花絮可能还会更多一些:一面的那天,我的右脚由于运动扭伤,刚骨折两个星期,打着厚厚的石膏,拄着双拐,行动不便。为了参加面试,我拿了把剪刀自己把石膏拆了,扔掉拐杖,换上正装,一瘸一拐地去和君参加面试。

和君通知二面的那天,网易公司正好安排我去杭州出差,向丁磊汇报工作。本来公司安排在杭州住一晚再回来,可为了能够参加二面,我早上6点出发,一边跟和君招生的同学沟通协调面试时间,一边临时改签机票,晚上从杭州赶了回来,期间不幸遇上航空管制飞机晚点,在机场焦急地等待了2个小时,每隔1分钟就看一次表。拖着拉杆箱赶到嘉铭桐城时已经夜里10点多了,匆忙从箱子里拿出正装领带换上,勉强赶上王丰老师主持的最后一批20个人面试,我作为临时插入的面试者安排在第21号。面试完回到家已经凌晨1点,累得直接瘫倒在床上。事后我复盘了一下,发现当天如果不是存在各种机缘巧合,我今年又注定跟和君无缘了。

这些小插曲,我都把它看作我同和君的缘分。在2012年“7?21”那个北京大暴雨的夜晚,擘翼班在湘草堂班聚互赠礼物的时候,我送给万里的礼物,正是商学院二面那天去杭州时丁磊送给我的一盒西湖龙井。当时我说:“每当我看到这盒龙井茶,回忆起当日的种种,就想起自己同和君以及擘翼班同学之间的缘分。”这其中,既有自己的不抛弃,不放弃,也有冥冥中的天意。“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我们这群人能够穿过茫茫人海相拥在一起,无论如何,都已足够,除了感恩,我别无可说。

二、我为什么要入学和君商学院

谈起自己入学和君商学院的原因。原本我是想把先生总结过的三条理由原封不动贴在这里的,但这样显然不够正心诚意,有违诸位先生教诲,因此我决定勇敢地精神“裸奔”一回:

1.事业进阶的需要

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工科院系之一。在学校的6年里,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无论是在校时候的专业课学习,还是工作后的种种技能培训,其出发点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管理者。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愈发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视野上的局限:所从事的工作仅限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研发,既缺乏对传统行业的深度涉猎,也缺乏产融结合的经验和感觉。不客气地说,不但离母校所期许的“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学术大师”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仅就开展自己的一番事业而言,也力有不逮。

举例来说,目前我在网易负责一款名为饭饭的移动客户端产品。饭饭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的手段,帮助消费者发现餐馆的同时,为线下餐馆商户导入客流。这种产品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只不过现在借着团购和移动互联的春风卷土重来,还附赠一个叫O2O的新瓶子。在设计这种类型的产品的时候,很显然光搞定用户这一端是不够的,跨界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餐饮业目前的行业规模、信息化水平是怎样的?餐厅的老板、经理们目前的痛点又是什么?这个行业的供研产销链条是怎样运转的?又如何在支付环节有效形成闭环?这些在做产品之前需要搞清楚的内容,其实都是产业研究的问题。如果不能理解餐饮行业,就无法设计出让用户和餐馆都买单的产品,也就无法撬动这个诱人的双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