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学中的另类,明明可以找到很好的研究所工作,但非要转身投向互联网公司,而等待她的是一路的挫折与拒绝。她也曾深深怀疑,但最终她告诉自己要追随内心的选择。求职不顺、母亲病重,她哭过,但依然坚持,艰难但也坚强地前行。就像她在永定河畔留下的身影,虽然满脚血泡,但却用不停的奔跑化解疼痛。她叫李晶,和君商学院三届四班班长。后来,商学院词典中多了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词条:李晶精神。
一年时间,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坚强、沉潜、厚重的生命。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的双手永远伸向蓝天;沉潜内修,脚踏实地,他们在理想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和君弟子。
那天,一份最能坚守自己梦想的工作把她拒在了终面。哭了很久之后,她给大家发来邮件。于是半夜,大段大段的安慰和鼓励从四面八方涌进Email,不到一天时间,盖起了几十层的邮件大楼。
那天,她一直很忙碌,白天面试,还有实验室的活堆在手头要做。晚上了,有人约她去学校附近的咖啡馆。一进门,灯光熄灭、生日歌响起。兄弟姐妹们捧着蛋糕和蜡烛出现在她面前。这里有第二天就要参加考试的班长,有从上海赶来的兄弟。
他可以陪你彻夜畅聊。几杯西凤酒下肚,他小眼儿眯成一条线,冲着你憨憨地傻笑。他可以与你抱头痛哭,跟你说:“我不想你一定要成为高山,因为那样太累,我只希望你天天快乐,永远幸福!”
他说:“当我老了,我会说,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在最好的年华深爱过那一群人。”
不用去追问他到底是谁。他是你,他是我,他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一年时间,我们品尝了太多这样的幸福。曾经推窗望月独自参,而今秋寒朋友知冷暖。这样的爱,来自我们彼此。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和君兄弟姐妹。
很难想象,一年时间可以唤起如此高昂的激情和收获如此真诚的爱,然而我们做到了。这必然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一份我们最值得珍惜和骄傲的精神财富。
今天,在340个日夜的华丽相聚之后,我们要毕业了。往后的日子里,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回味、不是感伤,而是在干云豪气过后,在兄弟情浓之后,以一千尺水的宁静面对和君的期待。因为我们要懂得,也必须懂得,理想不是高昂的战歌,而是日复一日平淡如水的坚守。
在明天,在我们就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收起理想的光华,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儿。我们或许需要被撞得头破血流,饱受挫折嘲讽,然后真正懂得“三度修炼”的意义。我们或许还得世故一点儿、圆滑一点儿,知其黑、守其白,知其雄、守其雌……
甚至或许,我们不一定常相见。但是,在彼此的努力与奋斗中,在每一个人锲而不舍的坚守中,我们真正地在一起。
一起努力,才是我们最好的相聚方式。
借用四班施夏峰的一句话,作为这个发言的结尾:“我们是种子,散落在各处,才能长出最大的一片森林。只要拔地而起,再远都能相见。”
最后,祝愿和君咨询、和君商学院事业蒸蒸日上,梦想成真,祝愿所有嘉宾、老师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祝愿商学院的兄弟姐妹们前程似锦,在忘我的努力中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情景十七:先生向毕业生致敬与道别
敬爱的同学们:
感谢你们陪伴我走过了人生中的又一年。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我是如此地深受教益又充满幸福和感动,毕业典礼的三个DV让我重温我们共同走过的一年时光,和从此结下的一生深情。当《回家》的音乐再次响起,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是啊,既然是兄弟姐妹,当然就自然天成为一个家园;既然是共同恋念和守望一个家园,我们当然就互为兄弟姐妹。我们终究会有各自的出发和远行,但幸福地,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回家。
因为你们,我人生中又多了一份无比珍贵又刻骨铭心的记忆。从此以后,无论你们在哪里,无论此生我们是否还有再度携手同行或相互承诺的机会,每当《回家》响起,我必会想念兄弟姐妹;每当想念兄弟姐妹,我必让《回家》响起。
只要《回家》响起,我在天涯,你在海角,他在茫茫人世的远行途中或憩息驿站,我们都能共同听见、遥相思念。光荣328,我是先生,你听见了吗?先生,我是光荣328,我想念你!这样的呼唤与回应,将越过高山大河、森林草原、田野丘陵,直达我们的心灵幽谷和灵魂穹宇,永恒回响。
在和君商学院,与其说是我教育了你们,不如说是你们教育了我;与其说是我为你们贡献了什么,不如说是我从你们身上获得了更多。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和君老师,感受是和我一样的。
毕业典礼即将圆满落幕,未来的人生征途肯定有鲜花和歌声等候着你们,但更多的,肯定不是鲜花和歌声,而是艰、难、险、阻。这些艰、难、险、阻不断出现、永不消失、如影随形似地贯穿人生的始终,是生活的常态。它们来自于千万载不变、普天下皆然的社会世道和个人内心,也还可能包括来自于,我们今天称兄道弟、真情拥抱、相约不抛弃不放弃的“兄弟姐妹关系”——在岁月风雨的消蚀中,不知从哪天起就悄然蜕化、无声变质。在此过程中,我希望你们,人情世故能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作为师长,我当然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拥有辉煌的功名利禄,但我又很清楚,比辉煌的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你的健康快乐、一生平安、爱情幸福、家庭和睦,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能够感受和体味人生的美好与生命的庄严。我希望你能不懈地追求成功,百折不挠,但无论如何你都要学会坦然地接受平凡。
说到未来,我特别期待的是,希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我还能身体健康、思维正常、心灵敏感、感情充沛地跟“一个也不少”的光荣328再相聚,待到那时再相会,你们已然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跃跃然成世雄人杰、历史丰碑。那时那刻、彼情彼景,我畅抒胸中快意,一气呵成一首好诗,与当年的《我相信》遥相呼应、气贯长虹。诗与你们的人生气象互为印证,终成人间奇迹、千古绝唱。
人生如诗。真正的好诗,不是我把自己修炼成诗人秉借一时心意和情感所能写成,而是需要我和你们一起,用整个生命过程共同铸就。期待着我们共同的诗,终究有一天真的面世了;光荣328,全都成为伟大的诗人。
前路漫漫,祝福光荣328!
读这样的和君学子感言,想不动情都难啊!
编者语
这是一篇刚刚离别的和君学子写在论坛上的文章,我们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私塾毕业典礼,两天时间太短了,笑过哭过,发现还有好多话来不及同先生、兄弟姐妹们说,回香港的飞机上我一直后悔。飞机着陆的时候,所想所思已经不成体系了,想想还是发在最后的论坛上吧,再抛一次砖。
翻阅毕塾典礼上和君的案例,回顾两年的笔记,感叹人的思维空间竟然在这几页纸内被放大了这么多。薄薄一张纸上所记录的事件的高度,可能许多人一生都达不到。先生太辛苦,太忙,花了两年的心血,才把这样的高度传递给我们。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里,单有高度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低度”。这次和工作后的兄弟姐妹们聊天,发现许多人开始找这个“低度”了。只有足够低,才能与其他人交流、融通。几个月前在和一个有其他信仰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先生点评了我一句:“你的话语体系和他没法交流。”那时我隐隐觉得不对,回来后想明白了,我没有回到朴实无华和生活的原点上与人沟通,没有在最切身的着力点和人沟通。越是日常的东西,对人的启迪和触动往往越大。有时兄弟姐妹会和我开玩笑说“有境界”,那会儿我其实笑得很尴尬。想起有幸和先生、浩然师兄一起去见几位长辈,先生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很平淡、质朴,直到最后发力的时候才真正亮剑,全场都震动了。见过的其他有境界的人,平时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在真正需要的一刻,才能体会到他们心中的那股雄猛的力量。兵形像水,水一定是足够低的,这样才有变化和适应能力。
再说说修炼。炼的是什么?不说玄的,这一生遇到的好几位老师都告诉我,炼的是自己的心在面对刺激和干扰时候的反应能力。这要求心有足够的容量来应付大的波动,又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及时释放小的干扰而不让其积累。就好像我们锻炼身体,既要有担当重压的体力,又要敏感地判断出身体失去平衡、开始积累疲劳的部位来及时调整和放松。可这如何达到?传统文化给了我们很多应对外界的招式和理念。儒家把为人之道说尽了。从前读儒家经典的时候,我自己一个明显的体会就是,那些文字我能很容易接受,但是不容易“touch”。什么是touch?是能给我反馈,可以随时用这些招式做实验。后来发现,这些文字的反馈,可遇而不可求,都是只能在人事中来反应,有时很难应用,找不到发力点。从前很多儒生被形容为“迂腐”,并不是他们想成为那样,而是虽然他们脑中有很多理念,但是没有一个环境让其实验、集成以完成心性上的转化,所以知道的多,做到的少。儒家的大成就者如曾国藩,都是在入世时社会为其高成本地提供了实验室,让他的理念得到印证和提升,最终找到了应用、发力点。
先生说“行万里路,阅万个人”的时候,我冒昧地想,这恐怕就是先生的实验过程了。有幸在和君工作的同门,有“三度修炼”的理念为基础,估计在几年的风波险阻中,能完成这个过程。像一位兄弟在毕业信中所说那样,“希望你有足够的福气遭遇大磨砺,将你压低掏空,先起霸气,再养王气,最后一团和气”。可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顶得住这份福气,或者,这种历练的成本,是否可能高过了一些人和组织的承受能力?或者,比如我所在的学校环境,提供的实验不够,无法集成的时候,自己又该怎么做?后来我找到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提供了招式,还提供了很多“软”实验室。
从前弹古琴、练太极拳、品茶等等,其实都是在实验。太极拳后面会说,先以弹琴、品茶为例,什么样的胸中气象就能弹出什么样的曲子,调出什么样的茶,而操作的时候就会得到反馈,自己对于这种气象的体悟是否真正驾驭了眼前的格局。比如,对一个字“柔”的理解,它是有弹性的钢,或者有弹性的软。但“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样的理念,如果没有一种身体上的觉受作为体悟的着手点,单从字面上是很难契入的。只有学推手被老师一下砸在地上的时候,突然发现,明白了不少。有一次和东峰师兄谈起了禅修静坐,我说这个即使是初学者,没有任何“境界”,都很长“经验值”。其实很简单,在一次禅修的过程中,脑袋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干扰,外界、身体的反应都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这时候,如果能把自己的注意力仍然留在那个原点上,定力肯定提高。定力不是指一种平静的状态,而恰恰是平静被打破时的还原能力。平静安宁的心有一种放松性的警觉,因为只有最放松的时候,才能最快反应(人们经常说放得下才拿得起,我的理解,放下,一个很大的作用是让心不要担负太多以失去那种放松性的警觉)。在这些实验室里取得的成果,是让心对理念有了很多的质感和把握,可以接下来去应世,因为世间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在对心的一次次信息传递和刺激,而同样的刺激,可能在实验室里就体会过了。很多兄弟姐妹对我说,希望退休以后去修行;还有一个兄弟在毕业册中写,自己最不着边际的梦想是“定心入佛”(太可爱了^_^)。可其实,修炼是可以从当下开始的,它与宗教无关。不是每个人都会在现在勾画起一个人的灵山,可是每个人都需要心的安详和健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打拳或者打坐,但是只要留心,大家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验室”。
一、发心和精进
这点我不想用私塾来说话,因为一下笔就停不住。倒是我在学拳两年时的回顾可以替代一下。
“学拳难吗?”丁老师可能会笑着招呼你,“来吧,一起练练,打着玩。”
或许很多人就是这样接触了太极拳、喜欢上太极拳、选择了太极拳。随着练习,原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长时间站桩、不可能学会的眼花缭乱的套路,不知不觉都会了。大家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跨越了外在条件上最难过的一关:明白的老师难遇、正确的方法难求。我自己的体会,剩下来还有两关,老师只能引导你,不能帮你过,因为它来自于内:学拳的发心和精进。
一年前,我问自己,还有其他同学:“你为什么学太极拳?”答案五花八门:圆武侠梦、锻炼和养生、打给女朋友看、广交武友……他们当中,有的成了技击上的熟手;有的治好了慢性病;有的靠花架子吸引了不少异性的目光;有的还在四处寻师……说来惭愧,我刚开始学拳,主要是由于这拳打得好看,而且让从小不是运动健将的我找到了一种另类的运动方式以恢复自信。只是诸多学拳的人或走或留,让我慢慢体会到,学拳之初的定位决定了我们在拳上可能走出的高度。丁老师闲谈中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审视对于太极拳的理解:“学太极拳是一辈子的战略。”战略是放大了看的。几十年后,我的身体、精神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怎样才能成为那样?在数十年的人生维度上筛选学太极的理由,我发现,彼时江湖已远,朱颜不再,剩下的是一个一辈子不断开发自己潜力的工具。为什么这拳可以担当这样的任务?老师说,它帮助人达到“应物自然”。自然,需要放松,没有矫饰、没有造作、没有内耗;而应物,是在即使有外力施加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调整自己、调整外界,保持平衡、自然的状态。练身的同时炼心。身体的平衡能力增长时,心的调节能力也逐渐物化了。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没有一门技艺是为了其本身而诞生的,都是从完整的人出发设计的开发工具,其最终亦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最希望获得却不一定知道怎么获得的幸福健康。从那之后一年,经历了很多。现在重看当时的发心,发现没有太多可以修改的。这一年对拳的认识,没有超越当时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