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姐姐北大,妹妹清华
16661800000034

第34章 后记:看到这本书,如同看到我的心

当这本书终于画上句号的时候,我心潮起伏、热泪盈眶。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幕情景常常回映眼帘,永难忘怀。如果没有至爱亲朋的强烈关注、热情鼓励、全力支持,我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件事。

诚然,我为作品的最终完成,付出过极其艰苦的努力。仅仅是近200万字日记的录入就用了将近半年时间,之后素材的归类筛选、资料的查阅核准、文章的提炼合成、作品的再三修改,实在苦不堪言,有几次几乎想放弃了。每每到撑不下去的时候,亲朋好友那一双双热辣辣的、充满期待的眼睛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不敢因为自己的一时气馁而让他们心生失望。耳边总响起他们真诚、热情的话语,这些都给处于困境中的我平添了无比的勇气和力量,于是我像一只打足气的皮球,又一次投入新的创作中。

由衷感谢我的同仁、我的同学,他们一次次鼓励我拿起笔来,写一写我教育子女的体会。

由衷感谢教过女儿的每一位老师,他们总希望我好好地写写我的孩子,尤其是矿一中荆淑萍、史文建、王丽萍、王秀红四位老师亲自到家说服我、鼓动我,我才萌动了这个念头。

由衷感谢莫逆之交俊锋、志江夫妇陪伴着这本书一起走过,没有他们的倾力支持和深切关怀,这项工程完全有可能半路搁浅。在我写作底气不足的时候,他们对雏形稿件予以及时肯定,并传发于至爱亲朋,向我回馈不错的评价,使我信心大增;在写作进入瓶颈的时候,他们指点迷津,指示写作方向,尤其进入写作后期,他们投入巨大热情,四处牵线搭桥,无数次求托出版界的朋友帮忙,比我自己还上心,我完全沐浴在他们友爱的光环中尽享其成,交这样的朋友不虚此生!

由衷感谢我的师兄郭建,他是我们县中学出了名的好学生,他高我三届,我们彼此间都知道,却并无多少交往,几乎没有说过几句话。去年冬天,他突然打电话到家,说在一位朋友处偶然看到我的初稿,很感兴趣,说他认认真真地看过好几遍。我一听,莫名地兴奋起来,自己的作品居然有人能一字一句读得下去,我好开心、好受鼓舞啊。我深知他的语文功底深厚,笔头功夫非同一般,我脱口而出道:“请师兄好好点拨点拨”。他很谦虚地说:“说不上点拨,只是想交换一些看法”。他马上到我家,掏出写得密密麻麻五大张纸让我看:哪一章哪一节有错字别字、哪一页哪一行有重字漏字、哪个词义不太妥当、哪个语法不够贴切、哪个标点符号该怎么用?“小葱拌豆腐”,写得一清二楚,并对通篇失误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二十多万字的作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看了好几遍,不是泛泛而读,是一字一句推敲,一笔一画记录,那得付出多少辛劳多少汗水啊?明显的瑕疵被他修正,平平之处又有提升,我的感激难以名状,他是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为我做了那么多,做得那么好,他的出现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没齿不忘大哥的鼎力帮助,实乃天助我也!

由衷感谢我的夫君和两个孩子,创作期间,他们在精神上给予我莫大关怀,给我提供一切方便与支持。每一个不成型的片断都读给爱人听,他洗耳恭听的专注和痴迷令我感动;每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都告诉远在北京的女儿,她们经常给我提一些好的建议容我改进。作品中凝聚着他们的深情大爱,写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情感愈发和谐,生活更为愉快。

侄子赵琦、侄女赵星、朋友郭跃、同窗张新建等等亲朋至厚,时时过问我的写作进程,热情鼓励我坚持到底,并积极帮助我联系出版事宜,我深深致谢。

原《阳泉报》“家园周刊”王孝中主任、山西《黄河》杂志张发总编、《中才网》王灵书老师和山西榆次地区文联陈瑞老师给予我极大帮助,为这本书的出版四处奔忙,积极联系。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无比的感激,没有他们,这本书就不可能面见天日。

……

好人全让我遇上了!我的内心充满感动,我在尽情地享受亲朋大爱,我是幸福的、快乐的!此时此刻,情不自禁想到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千人糕》,虽然现已过几十年了,但我依稀记得那篇课文的大意:小小一块粘糕,为什么要叫“千人糕”呢?这是因为里面凝聚着农民朋友的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工人大哥的发电、磨面、运输、烹饪……每一道工序又都涉及到相关联的许多环节,是好多好多人共同参与完成的。

这部作品进行时,得到朋友们那么多的真诚关怀与热忱帮助;这部作品最终付梓出版,还将劳累为人作嫁的编辑、煞费苦心的设计者、敬业守职的印刷工人师傅乃至忙忙碌碌的经销人员。容我“鹦鹉学舌”一回:书的冠名是我,事实上它是一本“千人书”,便宜让我一个人得了,辛苦却是大家的!

由衷感激亲爱的读者朋友,看到这本书,如同看到我的心。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很可能挂一漏万,您想要知道的,我没有提到;前面提到的,后面又可能重复,对此,诚致歉意,还请海涵!由于自己对家庭教育这个重大社会课题把握不准,认识有限,错误和不妥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行家里手和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把您的宝贵意见告诉我,(我的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让我在今后的写作中得以改正。

这本心灵之书终于封笔了,似乎该喘一口气了,可是我不能、更不敢停下脚来不再前行,女儿继续成长,与女儿教学相长的故事还在进行,我还得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朝前走,去追赶心中的太阳。

教育子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把女儿送进高校大门,父母就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两个女儿相继外出求学,我们不再朝夕相处,不能耳提面命,那份牵挂和思念不忍笔下,书信往来成了我们倾诉亲情、尽享天伦的平台,家书形成一条母女心动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河,通过那一封封滚烫的书信,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交汇,远在京城的两个女儿天天活蹦乱跳在我的眼前,我能清晰地听到她们的呼吸,能时时触及到她们的心动,能无所不在地感受到她们关爱父母的赤子情怀,我更欣赏她们马不停蹄永不言倦的向上攀登,也能真真切切体悟到她们成长的不易和跋涉的艰辛!无数次交流,多少回感动;彼此温暖,相互鼓励……与女儿每年相处的时日有限,但母女的情感加深了,心贴近了。

作者:赵锁仙

20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