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陵楚墓的发掘
1965年秋天,湖北省荆州地区开始修建漳河水库,不久,工人们就在楚国郢都纪南城西北方向的望山和沙塚地带发现了一大片地下墓葬,从此掀开了对江陵望山楚墓发掘的序幕。
1975年的深秋,江陵县政府开始了龙桥河改道工程。工程东起雨台山东部,经雨台山中南部、龙会桥,西至纪南城内的三岔河,全长约七公里。开挖地段集中在纪南城东的雨台山,东西长两千余米、南北宽八十余米、深不足八米。
然而工程一开工,在地表土下就暴露出了五百余座中小型墓,根据地形和楚墓情况分析,整个雨台山面积约为十二平方公里,至少有楚墓五万座以上。在江陵,像雨台山这样的墓地已发现三十多处,楚墓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雨台山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岭,属纪山余脉。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最宽约四公里,面积约三十二平方公里。在它的南部,是一片稻田和岗地,558座楚墓便密集的分布在这里。1986年,为修建荆沙铁路工程,湖北省博物馆以及原江陵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又在这里发掘楚墓三百余座。
在这里发掘的楚墓级别不高,基本上都是下层贵族和平民的墓,但却数量庞大,两次发掘近九百座墓葬,是湖北地区发现楚墓最多的楚墓群。
这批楚墓约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前段共四百余年,不仅数量多,而且跨度也很多长。第一次发掘出土了随葬器物四千二百余件,第二次发掘又出土一千三百多件。
组合齐全的陶器、铁质生产工具、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玉器和漆木器,还有竹器和丝麻织物。大量器物的出土,为人们了解楚国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978年,当时江陵九店公社砖瓦厂,正在生产取土的过程中,一些墓葬显露了出来。于是,继雨台山楚墓群的发掘之后,又一大型楚墓群逐渐披露。
在楚故都纪南城东北是一片绵延起伏的丘陵岗地,在丘陵西部边缘处的施家洼和西南的范家坡东边,密集分布着现已发掘清理的九店楚墓东周墓群。
墓地西南距纪南城1.2公里至1.5公里,南距江陵县城8.5公里,北距九店两公里,发掘区海拔高程43米至50.9米。和雨台山楚墓为配合铁路建设所进行的急速抢救性的发掘不同,九店楚墓的发掘工作自1981年正式开始,至1989年底才告一段落,整整用了近十年时间。
在发掘面积达二十多万平方米的广大范围内,发掘区域基本上全部揭露,因而保证了整个墓地资料的完整性,为揭示墓地布局,探讨楚墓葬制度乃至对楚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次共在九店墓地发掘清理墓葬597座,是历年来在同一墓地发掘墓葬最多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将这597座墓葬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墓19座,下葬年代始于西周晚期止于春秋中期偏晚,属于周文化的江汉类型;乙组墓578座,下葬年代始于春秋中期偏晚;止于战国末期,多数属于典型的楚人墓葬,极少数巴、越、秦人的墓葬夹处其间。
也有学者认为甲组墓也是楚人墓,与乙组墓文化性质相同,只是年代不同而已。
在当时江陵县观音垱公社五山大队北部的长湖沿岸自东向西排列着五个土冢。据当地人讲,明清时期,人们曾在五个土冢中最大、最东的一个冢上建过天星道观。
墓葬东北面紧靠长湖,长年累月湖水不断地吞没墓室上的封土和墓室内的填土。
1978年,荆州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将其编号为“天星观1号墓”,发掘中,并没有发现道观遗迹。当挖去封土后,在墓口平面、封土青灰泥堆积底部,露出了规整的盗洞口。洞内遗弃了一批铁质盗墓工具和陶器。从遗迹和遗物来看,盗墓年代大约在战国晚期。
1999年秋冬季节,江汉平原久旱无雨,造成长湖在2000年的初春出现了几十年少见的下降水位,原来波涛浩淼的长湖显露出一个个滩涂。
同年2月9日傍晚,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天星观村一组的吴于福来到长湖岸边放鸭子,忽然看见一伙人鬼鬼祟祟。
吴老汉心生疑虑,大喊一声:“你们想干什么?”那伙人见有人,立即溜掉。
第二天一早,吴老汉迅速将情况报告给村主任张永福,张永福又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
荆州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赶到现场,果然发现一个刚刚被盗掘过的大型古墓葬。考古工作者立即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因为这里距“天星观1号墓”不远,所以被编号为“天星观2号墓”。
此墓坑残长9.1米,宽8米,深至椁垫板底部4.5米。墓道残长5.28米,北部宽3.9米,南部宽3米。葬具为二椁二棺。
同1号墓相似,该墓同样因为被盗掘过而让人遗憾,又同样因为出土的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文物而让人欣喜不已。随葬品有青铜器、漆木器、竹器、骨角器、玉石陶料器、银器、丝麻织品和皮革等,共计1430件。
(三)荆州楚墓的分布
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学者统计全国发掘的东周墓已发掘一万五千座左右。在东起上海,北达山东、河南,西至四川,南至两广的辽阔地域里都有楚墓的分布,其中以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
与长沙相比,江陵的楚墓,一是棺椁等保存更好,没有遭到近代的盗扰;二是一些墓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因而出土的文物也更完整、更丰富;三是江陵许多的楚墓,时代都比长沙的早。
湖北的楚墓闻名于全国,而荆州则是湖北楚墓群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大大小小的各级楚墓星罗云布的闪耀在江汉平原的大地上。
荆州地区的楚墓在考古学上被分为纪郢区。中心地域是以纪南城为中心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在这里已发现墓葬四十多处,每一处墓葬分布均很密集,有的一处就可达万座以上,数十处估计总数多达数十万座楚墓。纪南城四周的楚墓最为密集,四周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已超过3000座。
从发掘的墓葬来看,无论哪一个地方,只要发现了一座楚墓,在其附近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楚墓。
(四)江陵楚墓的来历
江陵楚墓是东周时期的楚国墓葬。史籍记载此处原为楚国郢都所在地。城市的兴衰往往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楚国崛起于江汉地域,其城市也首先兴起于此。
随着楚国的强盛及向外的扩张,楚国城市也向四周扩展。这些城市成为楚文化远播的桥梁,楚国政治统治的工具,经济文化发展的枢纽,军事扩张的基地,抵御外侵的堡垒。
这些城市的兴衰史也是楚文化的兴衰史。
楚国的城市见于文献记载的不下200座,是诸侯列国中城市最多的国家。楚城是楚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楚国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但历史的长河早已将其湮没,留在人类记忆中的只能是一些描叙而已,要再现楚国城市曾经的辉煌,唯赖考古发现了。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均居其一。国力最盛时,楚国领土几乎涵盖半个中国。楚以外的诸候国家的墓葬,无论从规模、数量、密集度,还是保存的完整性,都逊色不少。
楚国的都城为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历时412年郢都一直是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也是当时南方最大的都会。当时的繁荣景象为“车彀击,人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蔽也”。
据介绍,由于秦朝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几乎绝迹,了解这段历史主要依靠考古发现。楚墓的发掘与研究,是楚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先秦历史研究中也占据独特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后,湖北省开始大规模发掘楚墓。考古专家发现,全省各地几乎都有楚墓,而且数量惊人,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