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无极限:实现梦想的十大创新思维
16686700000021

第21章 信不信由你——质疑思维(1)

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了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不管你知识多么渊博,经验多么丰富,都要保持质疑的习惯。请带着问题学习,让自己的思想真正迸发出卓越的光彩来!

大胆质疑:用怀疑眼光看世界

小时候,大家常常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这说明人们天生就有质疑的能力。事实上,质疑能力还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敲门砖。

那么,到底什么是质疑呢?所谓质疑就是从平常的道理中发现问题,发现矛盾,从而产生疑问,引起思考。

美国一位教授,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向左旋转,也就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是为什么呢?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但他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为了弄清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的科学奥秘,教授开始了实验操作,他设计了一个底部有漏孔的碟形容器,先用塞子堵上,往容器中灌满水,然后重复演示这一水流现象。

教授注意到,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时,容器中的水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旋涡。

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旋涡朝左旋转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经过长期不懈的实验探索,教授终于揭开了水流旋涡左旋的秘密。他发表论文指出:

水流的旋涡方向是一种物理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流不会产生旋涡,由于人类生存的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产生的方向力使得该地的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教授还指出: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原因与洗澡水的旋涡方向一样。他由此推断:如果在地球的南半球,情况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按顺时针方向形成旋涡,而在地球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教授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实教授的结论完全正确!

教授之所以能够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取得惊人的发现,得益于他敢于对“洗澡水旋涡的方向性现象”提出质疑,即“旋涡方向背后隐藏的规律是什么?”

他从这一质疑开始,对人们常见的旋涡现象进行深入探索,并由此联想到地球的自转现象,联想到台风的旋转方向,通过实验得出了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论证,揭开了现象背后的奥秘。

教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其隐藏的科学奥秘的实例告诉人们,要取得创新成功就要敢于质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质疑思维的关键在于对各种问题都持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自己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人总会有所成就的。

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对自己学过的知识都加以批判性地接受,都抱着质疑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想出“万有引力的规律在地球上是如此,出了地球就不是如此”的问题。

学会质疑就要学会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或者……”之类的问题,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学会质疑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总之,质疑能力是一个人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人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

问题猎人:从问号到惊叹号

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所以才有人说,创新的过程是从“问号”到惊叹号的过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是个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的人。有一天,瑞利的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很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洒了一点在碟子上。

这件小事却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开始时很容易滑动茶碗呢,而当碟子上洒上了热茶后,茶碗却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最后,他得出这样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小了,所以茶碗容易滑动。等洒上了热茶后,表面的油腻就消除了,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看吧,“问号”就是这样神奇,它就像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真的是应了一位哲人的话:“当你提出一个笨问题时,通常可以得到一个聪明的答案。”

其实,提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事,也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本能。不过,随着人们的成长,很多人似乎已经丢掉了好奇心,这真的很遗憾。事实上,由于好奇而一时冲动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八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个罗盘,谁也没想到他竟然围绕着罗盘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父母不能给他满意的答案,他就找到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叔叔来专门给他讲解。

武汉市有个超常儿童和爱因斯坦一样,也是带着“为什么”学习的孩子。她14岁时被武汉大学破格录取为少年预科班的学员。她能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到问题。

比如,她发现月亮有上下弦之别,就问:“月亮为何经常变形状?”她见家门、厂门、校门不同样,就问:“门为什么有许多样子?”她乘船时见船是铁制的却可在水中航行,就问:“船为什么不沉底?”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将她引领进了创新思维的王国。

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提问是培养创造力的领路人,是开启创新的突破口。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提问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例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会生病?”“为什么瓷器坚硬却易碎?”这类问题属于简单的提问,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通常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未知的答案。

还有一类问题,则是“别有用心”的,或者说是人为设计以达到某种目的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问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如何通过反问来回避让自己尴尬的问题?”“如何通过提问才能缓和对方的对立情绪?”通过这类提问,往往能让人们提升很多,学到很多知识。

每一个天才,都是真正的“问题猎手”。因此,大家平时一定要养成凡事多问“为什么”、“如何”的习惯。即使是一件貌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断地询问“为什么”和“如何”,说不定就能通过问题的答案,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呢!

穷追不舍:打破砂锅问到底

小时候,大家是否与妈妈进行过这样的问答呢: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妈妈生出来的。”“那妈妈是哪里来的?”“妈妈是你的外婆、妈妈的妈妈生出来的。”“那我的外婆又是哪里来的?”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最早的人类是从古类人猿变的。然后,每个人都是妈妈生出来的。”

相信,小时候的大家都向妈妈问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而且往往对妈妈的回答不满意,总是一直“为什么”地问下去。其实,这在无意之间,大家就用了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追问。事实上,这种追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质疑思维的表现。

一般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表象和本质,有其发展规律和脉络。通过结果,可以探出事物的原因;通过表象,可以发掘事物的本质。只要善于运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线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后就容易产生出创造性成果。

追问思维就是由第一个“为什么”引出的问题,再提问并一直追问下去,用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直到找出问题根源,并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过程。

有一天,牛顿与朋友在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休息,一起谈着物理学中的各种问题。突然有一个苹果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牛顿的头上。

牛顿看着这个苹果,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苹果为什么落下来呢?它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呢?是什么力在吸引它吗?吸引它的可能是地球。这个力朝向地球的中心,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往地上掉,牛顿这样推测。

既然地球吸引着苹果,那么苹果是不是也一定吸引着地球呢?牛顿继续追问,在头脑中进一步思考着。但是,为什么只看见苹果落地,不见地球向苹果飞去呢?

可能是因为苹果吸引地球和地球吸引苹果,引力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苹果很小,地球引力很容易使它运动,而地球的质量非常大,苹果对它的引力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得可怜,对它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了。

那么,可不可以把天上的月亮看作是一个很大的苹果呢?地球对它也有一个引力,可它为什么不像苹果一样落向地球呢?月亮难道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吗?牛顿继续思考,他认为月亮肯定也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只是月亮在天空中做着圆周运动,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离心力。

这很像下雨时转动雨伞,水珠会沿伞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去一样。而月亮既受着地球的引力,又因为自身圆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于是月亮既不飞走,也不掉向地球。

就这样,牛顿从一个苹果落在头上想起,一步一步地追问,深入地思考,想到了地球,想到了月亮,想到了太阳,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后来,他又进一步思考万有引力的大小,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由砸在头上的一个苹果,引发了牛顿一连串的追问,进而发现宇宙间一条普遍的规律。真的很神奇啊!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颠覆熟知:离经叛道有何妨

诗人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打破定式思维,勇于求新求异。

有一个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家,向父母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一样新东西,想在爸爸面前显示下。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苹果里面是果核啊!”爸爸笑着说。“你确定吗?让我切给您看看吧!”说着,小男孩把苹果横着一切两半。爸爸看着儿子的切法,心想:“哪有这样切苹果的?”大家都知道,通常的切法是从茎部切到底部凹窝处。而小男孩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

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爸爸面前:“爸爸您看,里头有颗星星呢!”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形状。

大家发现过这个秘密吗?很多人在吃苹果时,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发现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

人们习惯用过去的方式去做新的事情,这也是人们不能跳出框框、及时创新的原因。有时候有人抱怨自己脑子太笨,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没开动脑筋,总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转。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奋力跳起来,撞到盖子,一次又一次。但慢慢的,科学家发现跳蚤虽然还在向上跳,但跳起的高度,已经不足以撞到盖子了。

最后当科学家拿掉盖子时,跳蚤也不会跳到广口瓶以外去了。这是为什么呢?理由非常简单,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自己了。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嘲笑可怜的跳蚤,其实,人也是这样的。人的头脑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以前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善于另辟新路。那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便是人的思维定式。

在创新的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思维定式是必须克服的障碍。在学习的过程中墨守成规,无疑是将自己推向了死胡同。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别人打破常规写出了新意,而自己还是墨守成规按着旧的思想去写,那肯定是要落后的。

打破常规不仅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同时也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有心理学家说:“任何人都可以打破他们的精神枷锁,成为自由思考的人,能想出令人赞叹的好主意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些法则的存在,然后用正确的新思想打破这些法则。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回归童年。在童年玩游戏时,人们就会不断制定出新的规则。

当然,不能否认常规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规则是前人们总结出来的,应该怀着尊重、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用一些老的规则来解决新的问题,很可能就行不通了。所以,大家要勇于放下成规,去寻找新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