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方面,增加从邻国的石油进口,另一方面,大幅减少从海湾国家的石油进口。这种微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显然,首当其冲就是北非和中东的动荡!接下来重点轮到了谁,恐怕伊朗人和美国人的心里都很清楚。
如果美国在新能源发现有更大的进展,能够减轻对传统石油的依赖,油价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它都能更得心应手。到那时,美国的棋局将完全改变!
中国的新能源投资与美国的新能源技术实现了对接!而中国回到当初美国那个起点的时候,美国人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正需要与市场对接。中国为美国的新能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这,当然是需要付出高昂成本的。
谁先占据新能源研究领域的技术制造点,谁就能在资源为王时代争取更大主动,谁就能在资源日渐枯竭的明天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且,大力发展新能源,为美元找到了一个新的锚,更有利于维护美元在次贷危机中受损的老大地位。
一旦美国对传统石油的依赖度降低,对油价上涨的痛感就会下降。这意味着,华尔街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石油武器牟取暴利——想打击产油国,就打压油价;想打击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就哄抬油价。
如果懂得这些信息,再重新审视美国近年来,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全面应对未来油价可能上涨的努力,还会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杞人忧天吗?还会认为石油战争距离我们很遥远吗?
美国为打击伊朗做准备。
轰炸伊朗计划
在大棋局中,伊朗是要重点打击的目标,而这必然深深地影响到中国……如果你关注过中国原油进口的渠道和投资较集中的地方,你就不难理解当下的棋局。
美国人做事的缜密和超前性,恐怕只有对这个国家有过深入研究的人才能更清晰地感知到。这是其良性的民主制度决定的。在选民的监督之下,政客们只有做到滴水不漏,完美地完成既定计划,才能赢得民心。因此,其政策的失误率非常低。
既然伊朗早已被以色列、美国视为最具威胁的国家,那么,针对伊朗的战争计划是必然存在的。
2010年4月12日,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大将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掌握有美国和以色列作为极端措施准备轰炸伊朗的计划。马卡罗夫说:“轰炸是极端措施,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的计划中都有,但任何人都无权准许轰炸。对地区和国际安全来说,轰炸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①
除了得到了确切的消息,马卡罗夫大将是不会信口开河的。
事实上,后来,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了攻打伊朗的计划。2010年8月1日晚,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参加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见媒体》。当被问及美军是否有袭击伊朗的计划时,马伦回答说:“是的,我们有此计划。”他同时强调:“我希望我们没必要动用它,它的确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选择。”马伦还表示,尽管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进而影响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无论代价如何,美国都不能容忍伊朗拥有核武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的首席军事顾问,负责主持联席会议和处理日常工作,为全美军职位最高的现役将领,因此,马伦的表态或许意味着美国对待伊朗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在此之前,美国官方从未公开承认已经制订了袭击伊朗的计划,仅表示“我们正在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②
早就开始做准备!
美国人打伊朗,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保。比如,如何确保自己因中东局势紧张所导致的石油供应不受到影响。如果留心,你会发现,美国人早已开始调整石油进口结构。也许,下面的这组数据会让很多人突然惊醒: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0年2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如下:加拿大(1984万桶/天)、墨西哥(951万桶/天)、尼日利亚(948万桶/天)、沙特(837万桶/天)、委内瑞拉(809万桶/天)、伊拉克(458万桶/天)、安哥拉(408万桶/天)、巴西(261万桶/天)、阿尔及利亚(219万桶/天)、哥伦比亚(216万桶/天)。
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美国的原油进口不仅实现了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就近进口原油的趋势空前明显。加拿大在2009年12月向美国提供的原油比例占到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52%,这是自1974年以来加拿大对美原油供应量最高水平,也是自1992年12月以来美国单一供应商中的最大份额。
除了加拿大,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是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的近邻,就近取“油”,安全性更高,效率更高,运输成本更低。而沙特阿拉伯2009年12月向美国提供的原油比例仅占到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09%,是自198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0年3月,当我在演讲时拿出这组数据,结合其他信息,断言中东年底必乱时,很多人还很疑惑。后来的局势表明,这一切都在大棋局之内。
一方面,增加从邻国的石油进口,另一方面,大幅减少从海湾国家的石油进口。这种微妙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显然,首当其冲就是北非和中东的动荡!接下来重点轮到了谁,恐怕伊朗人和美国人的心里都很清楚。
生物燃油
除此之外,美国大力发展生物燃油,以应对油价飞涨可能引发的能源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5月通过一项包括加速开发生物能源的法案,要求10年后把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燃油的消费量减少20%,代之以生物燃油。
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美国现在每年大约进口40亿桶石油,如果生物能源能取代10亿桶石油进口,这意味着可再生燃料的生产要从2008年的90亿加仑提高至每年420亿加仑。
生物燃油计划,尤其第一代生物燃油计划(指从玉米、大豆中提取)对粮食的耗费量是巨大的。
2009年,美国多达17亿吨的粮食被用于提炼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按全球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计算,美国2009年用于乙醇生产的粮食量相当于33亿人全年的粮食消费总量,超过了美国粮食年产量的1/4。目前,美国拥有400家乙醇提炼厂,粮食消耗量从2004年至今已增至3倍。③
美国在全力以赴减少自己对石油的依赖。美国参议院理查德?卢格写道:“我曾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任职多年,无数次看到石油依赖危害我们的国家安全……现在,结束我们对石油的依赖这一迫切需要日益突出。石油是冲突的焦点,是石油国家的武器,还激发恐怖主义。美国必须结束对石油的依赖,虽然有些人对是否能够做到已经绝望。”④
这些细节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是:美国不仅在为可能发生的打击伊朗的战争做准备,也为油价的快速、持续上涨做足了准备,这一点对未来的石油趋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钻地炸弹
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还是二者联手攻打伊朗,有一种武器是无论如何离不了的,那就是钻地炸弹——一旦这种炸弹密集部署,往往意味着战争开启之日已为时不远。
众所周知,伊朗的核设施都建在山区的大量坑道内,构建了坚固的地下掩体,以保护其核设施免受攻击。在这一点上,伊朗总统内贾德本人就非常专业,他大学学的专业就是土木工程,1998年,内贾德创立了伊朗隧道协会,对地下工程建设十分内行。
2008年4月8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视察地下核设施
要摧毁伊朗的地下核设施,必须有钻地炸弹。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4月27日报称,布什政府计划向以色列出售100枚可以摧毁地下目标的5000磅级GBU-28型“地堡炸弹”。此举被看做是向伊朗传递讯息,要其停止核项目。
事实上,美国对向以色列提供钻地炸弹是比较慎重的,慎重的原因是怕以色列单独行动,而钻地炸弹恰恰最能增加以色列打击伊朗的底气。
美国常规钻地炸弹主要有两大系列,分别为BLU(无制导)与GBU系列(卫星制导、穿透力更强)。在经过南联盟轰炸、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又研制穿透力更强的钻地核弹,在新型“钻地核弹”计划遭国会否决后,五角大楼推出了一种“常规弹药原子弹”——采用常规弹药,却拥有近似于700吨当量核弹威力。这种超级炸弹在地下引爆后,将能产生3050米高的粉尘,类似于核弹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英国媒体曾评论说,这种炸弹估计是用来打击伊朗地下核设施。⑤
2007年3月,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引爆了一枚名为“掩体破坏者”的巨型钻地弹(代号GBU-57)。该款巨型钻地弹的弹壳使用改良的合金钢(外界猜测为贫铀材料)以增加钻地爆炸效果,可穿透厚度达60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一旦美国在靠近伊朗的前线大量部署钻地炸弹,可视为战争即将开打的信号。
2010年3月中旬,苏格兰《星期日先驱报》发表的一则报道震惊了世界,该报称,美军已将387枚“掩体粉碎机”智能炸弹秘密运往其位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这些炸弹的目标很可能是伊朗的地下核设施。美国已做好在数小时内摧毁1万个伊朗目标的准备,一场对伊朗的彻底摧毁正在加速酝酿之中。⑥
这则报道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涉及了两个重要要素:
一是钻地炸弹。
二是钻地炸弹的部署位置——迪戈加西亚岛。迪戈加西亚岛坐落在印度洋中部,距离南亚次大陆最南端1000多公里,位处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军事打击伊朗来说,迪戈加西亚岛“位置极佳”。在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B-52轰炸机就是从这里起飞奔赴伊拉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