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6693400000025

第25章 慢性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制定。

(1)有各种慢性肾脏病,并出现肾功能衰竭症状(如神疲乏力、头晕腰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皮肤瘙痒、夜尿增多等)。

(2)有贫血和酸中毒,可有钙、磷、钾、钠代谢紊乱。

(3)尿比重低或等张,尿检有轻、中度异常。

(4)常有高血压、眼底改变、左心扩大和易发心力衰竭等。

(5)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低于80ml/min,实验室检查肌酐和尿素氮大于正常范围。

2.西医诊断:(参照《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2版)/美国NKF—K/DOQI工作组原著;王海燕、王梅主译)制定。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肾损害≥3个月,有或无GFR降低。肾损害系指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表现为下列之一:a肾脏病理形态学异常;或b具备肾损害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GFR<60ml/min,1.73m2大于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表现。

1期:肾损伤指标(+)、GFR正常或增加、GFR≥90ml/min

2期:肾损伤指标(+)、GFR轻度下降、GFR60—89.9ml/min

3期:GFR中度下降、GFR30—59.9ml/min

4期:GFR严重下降、GFR15—29.9ml/min

5期:肾衰竭、GFR<15ml/min(或透析)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5年),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结合本院临床实际,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候。

1.气虚血瘀湿浊证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晦暗,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舌质暗淡,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2.气虚湿热中阻证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口中粘腻,舌质淡有齿痕,舌苔黄腻,脉滑数。

3.脾肾气阴两虚,瘀浊交阻证

倦怠乏力,腰酸膝软,面色晦暗,脘腹胀满,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恶心、呕吐,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使用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虚血瘀湿浊证

治法:益气活血,利湿降浊。

推荐方药:自拟方肾衰1号方加减。主要成分:生黄芪、炒白术、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益母草、太子参、藿梗、苏梗、焦大黄、代赭石先煎、半夏、陈皮。

加减: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及大量蛋白尿流失,大多存在面色少华萎黄,乏力纳差等气虚症状,可酌情加量太子参等益气药物使用;水肿明显者加用茯苓、猪苓、大腹皮等药物健脾利湿治疗;舌淡暗胖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纡曲,脉细涩或细弱等气虚血瘀证明显者加用穿山龙、地龙等药物活血通络治疗。

中成药:海昆肾喜胶囊,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

2.气虚湿热中阻证

治法: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和胃止呕。

推荐方药:自拟方肾衰2号方加减。主要成分:太子参、柴胡、黄芩、姜半夏、陈皮、茯苓、砂仁、甘草、枳实、竹茹、焦大黄。

加减:胃肠道症状明显者,亦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腹部痞满,口中粘腻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加减治疗。

常用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等。

3.脾肾气阴两虚,瘀浊交阻证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降浊。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主要成分:人参、黄芪、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山药、枸杞子、当归、丹参、焦大黄。

加减:气虚为主者,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肾阴不足为主者,可配服知柏地黄丸,或用参芪知柏地黄汤加减;肾气虚为主者,可配合肾气丸以温补肾气;阴阳两虚者,宜阴阳两补的地黄饮子加减。

中成药: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海昆肾喜胶囊等。

4.其他:标实之证还包括外感风热、风寒等,外感风热者,宜疏风清热。方可用银翘解毒汤、葱豉桔梗汤。咽部疼痛有乳蛾红肿者,宜加重清热解毒药;外感风寒者,因其阳气虚衰,发汗时不可伤阳,方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参苏饮等扶正祛邪。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

可采用透析液结肠透析机治疗,亦可根据病情,选用大黄、牡蛎、蒲公英等药物,水煎取液,适宜温度,结肠透析后保留灌肠。

1.适应症

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包括尚不需行血液透析的早、中期肾衰患者;因经济等条件难以承受长期血液透析的肾衰患者;可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减少血液透析次数。

2.禁忌症

(1)人工肛门的患者。

(2)严重内痔、肛管粘膜炎症、水肿及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3)肛门、结肠、直肠手术后患者。

(4)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急性肠炎患者。

(5)孕妇。

(6)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严重肝腹水的患者。

(7)其他不适于结肠透析体位的患者。

3.操作步骤

(1)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于床边充分暴露臀部,臀下垫橡胶中单,抬高臀部10—20cm。

(2)插管前戴好手套,先做直肠指检,确认无禁忌后,操作者接好透析液,放出少量液体于弯盘中,用石蜡油棉球润滑结肠透析专用肛管,缓缓插入肛门约15cm,插管同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动作,以减轻腹压,插管动作轻柔,尤其在刚刚插入肛门时,切忌粗暴用力,以免损伤肠粘膜引起出血。

(3)透析过程中要辅以适当按摩,具体方法是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用手掌(主要是大小鱼际肌)从患者左下腹开始,一般进水状态时,按逆时针方向,沿腹部外缘进行按摩至中上腹,当手移动右上腹时用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按摩至右下腹(即沿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方向循环按摩),力度适中,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

(4)排水状态时,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同时指导患者配合有效的腹式呼吸,促进肠蠕动,使肠腔内污水充分排出体外,利于透析液保留与吸收,达到理想洗肠效果。

(5)高血压患者行透析治疗时,每次进入肠道的液体量比普通患者要适当减少,以免加重心脏的负荷发生心力衰竭,水温要严格控制,灌肠液的温度与患者的直肠温度保持基本一致,一般以37—38℃为宜,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对于老年患者、肛门松弛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减少每次灌注量(200—300ml),降低输注压力(<30kpa),以免增加腹压,致使肛管滑出或液体漏出肛外。

(6)将肾衰灌肠液加温至37—39℃,嘱患者平卧位,充分暴露臀部,臀部抬高,润滑肛管,倒入药液,排出管腔内存留空气,将肛管轻柔插入肛门20—30cm,打开治疗阀门,药液缓慢注入。嘱患者平卧1.5—2小时后排便。

4.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软硬适度的导管,如老年女性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应选用大号导管,防止液体外漏。

(2)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切不可粗暴用力,以免刺破肠壁而致肠穿孔;插管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如有不适要暂停插管,安慰患者,嘱其张口呼吸,以降低腹压减轻不适。

(3)正确掌握插管深度,一般插管深度20—30cm为宜,药物注入时应缓慢,8ml/min为宜,以免增加腹压使药液外溢。

(4)清洗肠道时患者取左侧卧位,此时乙状结肠的位置较低,肠道保留时间长,不易流出,可充分软化粪便,利于粪便排出,缩短灌肠时间,取得较好的清肠效果。结肠透析、药物灌注时采用平卧位,臀部抬高。

(5)嘱患者在进行结肠透析、药物灌注后轻揉腹部,尽量多保留时间,以利药液渗入整个肠道,加强疗效。

(6)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和主诉,随时观察透析液进出是否通畅,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灌注药液量、温度和保留时间,以患者能耐受为准,做到不同患者个体化。

(三)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熏蒸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1)适应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未达尿毒症期;经济条件差难以长期承受血液透析的肾衰患者;高度浮肿患者;需要配合血透治疗,提高血透质量,减少血透次数的病人。

(2)禁忌症

高血压、心绞痛、感染、急性脑出血、心衰及活动性心血管病变等。

(3)操作步骤

(1)中药配方药物组成:黄芪、党参、附子、当归、桂枝、仙灵脾、杜仲、麻黄、大黄、丹参、赤芍、地肤子。

(2)将中药放入药蒸器内的药锅中,加热前先浸泡半h以上,专职护士陪同护理操作,用中药蒸汽将药蒸器内的温度升至35—40℃。

(3)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药蒸器内的温度,治疗时间根据病人情况而定,一般为30—60分钟。

(4)治疗过程中约使病人排汗0.5—1千克。

(5)药蒸后用干毛巾擦干,不让病人淋浴,以利于皮肤上中药继续吸收。

(4)注意事项

(1)水温以38℃—42℃为宜,严防汗出虚脱、呕吐、胸闷、气促、心跳加快、头晕等不适。

(2)治疗过程中应嘱患者适当饮水。

(3)治疗室内设置温控装置,治疗时避免患者感冒。

(5)不良反应及处理

患者如有头晕、心悸、胸闷、喘憋等不适可给予吸氧,如不缓解应临时中断治疗。

2.益肾降浊方敷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1)适应症

此疗法是将特制的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浊排毒之功能的中药(桃仁、红花等)外敷肾区,改善肾脏微循环,清除体内特别是肾内有害堆积物,促进体内毒素从肾脏排出,修复再生受损细胞,达到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的目的。

(2)禁忌症

(1)严重高血压、心衰病者,不能俯卧半小时。

(2)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3)操作步骤

(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中药颗粒包装,经生理盐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纱布。

(3)将药物敷于相应的穴位纱布覆盖。

(4)烤灯照射约30分钟,以患者感到温热感为度。

(4)注意事项

(1)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

(2)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3)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5)不良反应和处理

如有不适感觉,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对症的处理措施。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参照国家卫生部2002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显效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0%

血肌酐降低≥20%;

以上为必备,具备1项,即可判定。

(2)有效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增加≥10%。

血肌酐降低≥10%。

以上为必备,具备1项,即可判定。

(3)稳定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

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无降低,或增加<10%。

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10%。

以上为必备,具备1项,即可判定。

(4)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内生肌酐清除率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血肌酐增加。

以上为必备,具备1项,即可判定。

(二)评价方法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参照《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进行打分。

中医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西医疗效及关键性指标评价方法

主要针对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等主要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

(整理: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