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三册)
16694000000027

第27章 附录(2)

秃房茶系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系。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9~15厘米;花2~3朵,簇生叶腋,有花梗;苞片2~3个,早落;萼片5~6片,无毛,宿存;花白色,直径3.5~6.0厘米;子房无毛,3室,花柱3裂成3条离生;果近球形,果皮厚2~4毫米,中轴和种隔尚显;种径10~12毫米,种皮黑褐或棕褐色,光滑或较粗糙。主要种有秃房茶、膜叶茶、德宏茶。芽叶可加工饮用,品质差异较大。

秃房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1年张宏达根据云南西畴、广西凌乐、广东高州、贵州富山、四川筠连等地茶树特征定名。灌木,嫩枝无毛,芽体有毛;叶革质,椭圆形,长9.0~13.5厘米,叶宽4.0~5.5厘米,先端急尖,叶基楔形,叶片无毛,侧脉8~9对,叶缘有疏锯齿,叶柄长7~10毫米;花腋生,花梗长1.0~1.4厘米,无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6毫米,无毛;花瓣7瓣,白色,背面无毛,基部连生;雄蕊多,离生,无毛;子房充毛,花柱3裂;蒴果1~3室,每室有种子1粒,果爿厚3~7毫米,中轴长1.4厘米。芽叶可制茶饮用,品质差异大。

膜叶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56年梁盛业根据广西龙州县大青山等地野生茶树特征定名。灌木,嫩枝有毛;叶薄革质,长椭圆或椭圆形,长8.0~9.5厘米,宽3~4厘米,先端短尖,尖头钝,基部楔形,无毛,侧脉7~8对,脉络显,叶缘疏锯齿,叶柄长约1厘米,有毛或无毛;花1~2朵,顶生或腋生,白色,花梗长4~6毫米,无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6~7毫米,无毛,宿存;花瓣9瓣,长9~11毫米,无毛,基部略连生;雄蕊近离生,基部与花瓣连生,无毛;子房无毛,花柱无毛,柱头3裂。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及西南部。芽叶可制茶饮用。

德宏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省潍西县和瑞丽市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或乔木,树高3~6米,嫩枝无毛;叶椭圆或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稀急尖。叶基楔形,叶背无毛,侧脉11~15对,叶柄长6~9毫米,无毛;鳞片和嫩芽全秃;花腋生和顶生,白绿色,冠径2.5~4.2厘米;花梗长5毫米,无毛;苞片2~4个,早落;萼片5~6片,无毛;花瓣6~7(8)瓣,无毛;雄蕊无毛;子房3%,全秃,花柱3中裂,无毛;蒴果三角形,果径2.8~3.4厘米;种子近球形,种径1.4~1.5厘米。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及南部。芽叶可制茶饮用。

茶系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系。小乔木或灌木,嫩枝有或无毛;叶有或无光泽,长5~18厘米;花2~3朵,簇生叶腋,有花梗;苞片2个,早落;萼片5~6片,有毛或无毛,宿存;花白色或白绿色,直径2.5~4.5厘米;子房有毛,3(2)室,花柱3裂或3条离生;果球形或近球形,果皮厚0.8~1.2毫米;种子球形,种径10毫米左右,种皮棕或棕褐色,光滑。主要种有防城茶、毛叶茶、突肋茶、疏齿茶、紫果茶、阿萨姆变种、白毛茶变种、苦茶变种。

防城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1年梁盛业等根据广西防城港市等地野生茶树特征定名。灌木或小乔木,高3~5米,嫩枝密披粗毛,芽苞有柔毛;叶近革质,椭圆或长椭圆形,长13.5~29.0厘米,宽5.5~12.5厘米,先端急短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浑圆,叶面无毛,叶背有柔毛,以主脉为甚,侧脉11~17对,叶缘有细锯齿,叶柄长3~10毫米,有柔毛;花小,白色,花冠径2.1~3.5厘米,单生或2朵,腋生;花梗长5~10毫米,有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3.0~3.5毫米,有毛,宿存;花瓣5瓣,基部连生,有柔毛;雄蕊多数,外轮花丝稍连生;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下部有柔毛;蒴果小,近球形或扁球形,果径1.8~3.2厘米,无毛,果爿厚近2毫米;种子近球形,种径1.3~1.9厘米,黑褐色;宿存萼片有柔毛。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及西南部。芽叶可制茶饮用。

毛叶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1年张宏达根据广东龙门南昆山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高5~6米,嫩枝、顶芽密披柔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12~21厘米,宽4.0~6.8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楔形,主脉基部有毛,叶背有短柔毛,侧脉8~10对,叶缘有细锯齿,叶柄长8~10毫米,有毛;花单生于枝顶;花梗长8~10毫米,有毛;苞片3个,早落;萼片7片,长4~5毫米,有毛;花瓣5瓣,分离,长1.0~1.2厘米,有毛;雄蕊近离生,无毛;子房3室,有毛,花柱3裂,无毛;蒴果圆球形,果径2厘米,果皮被毛,1~3室,每室种子1~2粒,果爿厚1毫米;种子球形或半球形,种径1.7厘米,褐色;宿存萼片1.2厘米。主要分布在广东龙门、从化等地。

突肋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56年梁盛业根据广西昭平县等地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顶芽及嫩枝无毛;叶革质,长椭圆或披针形,长9~12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毛,侧脉7~9对,侧脉与中肋在上面突起,叶缘上半部有疏锯齿,叶柄长5~8毫米;花1~2朵,腋生;花梗长6~7毫米,无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5~6毫米,覆瓦状排列,无毛;花瓣6~7瓣,无毛,雄蕊近离生;子房无毛,花柱3裂;蒴果球形,直径1.4厘米,1室,果爿厚1.5毫米。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南部及云南东南部。芽叶可制茶饮用。

疏齿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威信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树高3.5米,树幅1.8米;叶长椭圆形,长12.8~16.3厘米,宽5.2~5.8厘米,先端尾状,基部楔形,叶背无毛,侧脉11~12对,锯齿浅而疏,叶柄长0.5~1.1厘米;嫩芽茸毛特多,鳞片中脉多毛;花腋生和顶生,白色,冠径4.5~6.0厘米;花梗长0.8~1.7厘米,无毛;苞片2~3个,早落;萼片5片,长5~10毫米,无毛;花瓣8~1l瓣,长2.6~3.3厘米;子房无毛,花柱(3)4~5浅裂,无毛。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川南及黔西北等地。芽叶可制茶饮用。

紫果茶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屏边原始林中的野生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树高3~4米,嫩枝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15.8~20.4厘米,宽6.6~7.9厘米,先端尾状,叶基楔形,主脉和叶脉无毛,侧脉12~14对,叶齿浅锐,叶柄无毛,长0.5~1.5厘米;嫩芽、鳞片多毛;花腋生和顶生,白色,冠径4.5~5.7厘米;花梗无毛,长9毫米;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有微毛;花瓣11瓣,无毛;雄蕊微毛;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多毛;蒴果三角形和扁球形,果径4.1~5.7厘米,果皮绿色或紫茄色,皮厚4毫米,果柄长2.0~2.5厘米,中轴长1.8厘米,粗8毫米;种子梨形或三角形,种径1.8厘米。芽叶可制茶饮用。

白毛茶变种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变种。1981年张宏达根据广西凌云等地茶树特征定名。小乔木或灌木,嫩枝有毛,鳞片、芽体多柔毛;叶膜质薄,长9.4~12.9厘米,宽4.8~6.0厘米,椭圆形,叶齿密,主脉、叶背、叶柄均多毛,叶先端渐尖,叶基楔形,侧脉10~12对,叶柄长3~6毫米,花腋生和顶生,花小,冠径1.9~2.9厘米,花瓣6~7瓣,白绿色,无毛或微毛;花梗有毛,苞片2个,早落;萼片5片,长2~4毫米,有毛,覆瓦状排列;子房多毛,3室,花柱3裂,无毛;果三角形或球形,果径1.7~3.2厘米,果皮薄;种子球形或半球形,种径1.7~1.8厘米,种皮棕褐色,光滑。宿存萼片0.6~0.9厘米。芽叶可制茶饮用,品质优良。本种主要分布在桂西、滇东和粤北地区。

苦荼变种茶树种名。张宏达分类的一个变种。1984年张宏达等根据云南金平野生茶树特征定名。乔木或小乔木,树高8米,嫩枝微毛,鳞片有毛,嫩芽多毛;叶长椭圆和椭圆形,长21~25厘米,宽7.7~9.5厘米,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少数近圆形,主脉微毛,侧脉11~14对,叶背微毛,叶柄微毛,叶齿浅;花胶生和顶生,白绿色,冠径3.5~4.5厘米;萼片5片,无毛,长5~7毫米;花瓣5~6瓣,长1.2厘米;雄蕊无毛,近离生;子房3室,多毛,花柱3浅裂;蒴果。果爿厚2~3毫米,中轴长1.5~1.7厘米,粗7毫米,三角形;种子近球形,种径1.7~1.8厘米。本变种在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均有零星分布。芽叶可制茶,味苦。

茶树细胞分类以染色体、花粉形态为依据的茶树分类。根据茶树染色体组型和带型推断,不对称性核型的茶树较对称性核型进化。根据茶树花粉形态分析,大型花粉茶树的进化程度较原始,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的花粉平均轴径为30.56微米,江西、贵州、安徽、浙江等地的花粉平均为29.05微米;花粉萌发孔形状,沟状茶树是原始的,孔沟状是进化的,花粉外壁纹饰,细网状是原始的,粗网状是进化的。

茶树品种分类以茶树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经济性状为依据的分类。按树型叶片大小,可分为乔木大叶、小乔木大叶、小乔木中叶、灌木大叶、灌木中小叶种等;按发芽早迟,可分为特早生、早生、中生、晚生种等;按芽叶色泽,可分为绿芽、红芽、紫芽种等;按茶类适制性,可分为绿茶、红茶、红绿兼制、乌龙茶品种等。一个栽培品种通常用树型、叶片、发芽期概述,如“云抗10”:乔木、大叶、早生种;“碧云”:小乔木、中叶、中生种;“铁观音”:灌木、中叶、晚生种等。

茶树近缘植物茶的同属不同种植物。如大厂茶、广西茶、大理茶、滇缅茶等,多属于茶组植物。不同种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生殖隔离,即出现难以交配性和杂种难育性,巨杂种后代分离世代长,性状不稳定,可得到种内杂交不易得到的新变异,是创造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材料。有的芽叶可制茶饮用。

茶事百科

(一)茶的名号

苦荼亦作“苦榛”。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槚》:“槚,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伦《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茶①“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茶荈之茶与苦菜之茶,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茶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说文解字》:“茶,苦荼也。从艸,余声,同都切。”北宋徐铉等校曰:“此即今之茶字。”②早采的茶叶。

茗①茶芽。《说文解字·卿部》:“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②晚收的茶叶。晋代郭璞《尔雅·释木·槚》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③茶的别称。④茶的嫩叶。《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蔎茶的别称。古蜀西南方言。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梗,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又《茶经·七之事》引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荈①茶的别称,常与茶或茗合称。参见“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尺兖反。荈、云:茗之别名也。”②老的茶叶。《太平御览》引《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茶荈复合茶名。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耀传》:“密赐茶荈以当酒。”左思《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水厄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镐曰:‘卿不慕王候八珍,好苍头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扔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茗饮①茶汤。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菰稗为饭,茗饮作浆。”唐代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甖无谢玉为缸。”②以茶为饮料的简说。宋代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宋代陈渊《同魏李修雪中闲步》:“携手望春同茗饮,小坊灯火自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