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44

第44章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8)

4.坐位平衡训练靠物辅助坐起:高龄偏瘫、四肢瘫、损伤较重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在坐或站起时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为防止此现象,早期使用靠架或摇床坐起。一般2周左右可以完全坐起。第1天坐起30°,上、下午各5min;每隔一两天增加10°,5min,为防止胭绳肌疼痛膝下放毛巾卷。能坐起20min后,可在坐位进食。

5.长坐位平衡训练其训练过程如下:治疗师在患者身后,用身体和双手扶助患者保持平衡;在患者身前,双手拉住患者保持平衡;患者双手扶腿保持平衡;患者单手扶腿保持平衡;双上肢外展位保持平衡;双上肢前屈位保持平衡;双上肢上举位保持平衡等。

以上是长坐位的常规训练方法。其他,还有外力破坏下保持长坐位平衡的训练,如治疗师前、后、左、右变换位置并且力度不定的推动患者,让其保持平衡及抛、接球等。

6.床上坐位移动训练根据手放置的位置不同,移动方向也不同。训练过程如下:健侧手放在身体前方(或后方),支撑身体;健侧下肢向前方(或后方)健手处移动,再将臀部向前(或后方)移动。

7.坐位和卧位的转换训练在坐位训练的同时,要练习坐位和卧位的转换训练。从健侧坐起时,先向健侧翻身,健侧上肢屈曲置于身体下,双腿远端垂于床边后,头向患侧侧屈,健侧上肢支撑慢慢坐起。从患侧坐起时,稍困难些,一般也要用健侧上肢支撑坐起,不过要求躯干有较大的旋转至半俯卧位。必要时训练者用一只手放在患者头下,协助患者头部向健侧侧屈,另一只手放在健侧髂嵴,向下压,协助躯干侧屈。从患侧坐起可牵拉患侧躯干,有助于减轻躯干肌痉挛。从半卧位坐起较容易,患者取侧卧位,摇高床头至一定角度(视患者情况而定),然后用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直至能支撑坐起。由坐位到卧位的动作相反。

8.床椅转移训练

(1)被动床椅转移。适用于不能主动配合的患者。帮助者把患者移到床边,使其两脚平放在地上。帮助者用膝部在前面抵住患者的膝关节,同时注意防止患者膝关节倒向外侧,并将患者前臂放在自己的肩上,把自己的手放在患者肩胛部,抓住肩胛骨的内缘,使其向前,用伸直的上肢托住患者的上肢。然后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腿上,转身把患者放在轮椅或椅子上坐下。轮椅应放在患者的健侧。由轮椅转移至床上的方法同前。

(2)部分主动转移。在患者的前面放一个凳子或椅子,患者双手交叉、前伸放在上面,使重心移至腿上,然后患者将其臀部从床上抬起,转身坐到轮椅上。帮助者把手放在患者的两侧大转子部位,协助重心前移、转身,并维持平衡。

(3)主动转移。患者可独立站立片刻后就可练习床椅转移。患者先站起,健手扶轮椅,以健腿为轴转身、坐下。

9.站起训练

(1)起立平台站立。在坐位训练之前就可进行。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直立性低血压、防治尖足、内翻,训练下肢持重,促通下肢肌肉。

(2)辅助站起。患者双足平放于地面上,患脚在前。辅助者用膝顶住患者膝部,双手抓住患者腰部。患者躯干前倾、重心前移,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伸直、伸膝慢慢站起。

(3)独立站起。双足着地,双手交叉(bobath握手),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身体前倾;当双肩向前超过双膝位置时,立即抬臀,伸展膝关节,站起。

10.坐位和立位的转换训练起立训练要求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重心前移至双脚,臀部离床,双腿均匀持重,慢慢站起。此时训练者坐在患者前面,用双膝支撑患者的患侧膝部,双手置于患者臀部两侧帮助患者重心前移,伸展髋关节并挺直躯干。在患膝不能充分屈曲者由坐位起立时,总是使健足置于患足之后,并将全部体重置于健腿上。治疗师应指导患者在起立前,将双足放在平行位上,或健足稍前于患足。有一些患者常常是开始摆放得很好,而在即将站起来的最后一刻,健足又迅速自动向后拉,这与以往的不正确活动有关。由立位向坐位的转换与由坐位向立位的转换活动顺序相反。先屈髋屈膝,重心下移,臀部接触座位后,重心再后移。

因为患者有向座位上“跌落”的倾向,所以在即将坐下的最后一刻,对患者来说是最难控制的。为了增加控制能力,应当进行坐一站转换运动中间过程的控制训练:即站起一点再向下坐,但又不实际坐下,逐渐地增大这种中间控制的幅度,直到获得完全的控制为止。还可以通过调节座位的高低来训练,开始时椅子可以逐渐降低座位的高度。座位越低,站起来就越困难。

11.站位平衡训练静态(I级)站位平衡训练是在患者站起后,让患者松开双手,上肢垂于体侧,训练者逐渐除去支撑,让患者保持站位。注意站位时不能有膝过伸。患者能独自保持静态站位后,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侧,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同时让患者双手交叉的上肢(或仅用健侧上肢)伸向各个方向并逐渐增加距离,以便患者不得不转身、弯腰、屈腿并伴随躯干(重心)相应的摆动,自动态(n级)站位平衡训练。这时,虽然患者身体活动幅度较大,但平衡反应的速度很慢。为了提高平衡反应的速度,应进行被动态(m级)站位平衡训练,诱发多种姿势反射活动。如在受到突发外力的推拉时仍能保持平衡,说明已达到被动态站位平衡。

12.步行训练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但由于老年人易出现废用综合征,有的患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故某些患者步行训练可适当提早进行,必要时使用下肢支具。不过步行训练量早期要小,以不致使患者过度费力而出现足内翻和尖足畸形并加重全身痉挛为度。对多数患者而言,不宜过早地使用拐杖,以免影响患侧训练;但年老体弱、平衡差及预测步行能力差者可提早练习持杖步行,否则会拖延恢复步行能力的时间,甚至因废用加重使患者丧失恢复步行能力的机会。在步行训练前,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多数患者不必经过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期,可直接进行监视下或少许扶持下步行训练。步行训练早期常有膝过伸和膝打软(膝突然屈曲)现象,应进行针对性的膝控制训练。

13.上下楼梯上下楼梯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对患者而言也是较难的活动。可视患侧下肢的控制能力,采用两脚交替向前或双脚上同一个台阶的方法。

(1)上楼梯。一般开始练习时,先让患者健手尽可能轻地扶着扶手,控制能力改善之后再不扶扶手。帮助者站在患者患侧,用一只手置于患侧膝部前面,防止膝屈曲;另一只手绕过腰部置于健侧髂部,协助维持平衡、骨盆旋转和重心转移。患者先将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用健侧脚上第一个台阶;当患者将重心充分前移至前面的健足上时’帮助者置于患侧膝部的手从患侧膝部滑到胫骨前面,协助患腿屈曲并将患足放在第二个台阶上。患足放好后,健足上台阶时,帮助者再把手上移至患侧膝部上面,向前下方推压,使膝部前移至足的前方,然后将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健侧脚上第三个台阶。双脚上同一个台阶的方法较简单,健腿先上台阶,然后患腿迈上。当患者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后,在健手不扶扶手的情况下,练习上楼梯。患者能主动控制其下肢运动时,帮助者仅在骨盆两侧支持,并逐渐减少支持,直到最后患者能独立上下楼梯。

(2)下楼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下楼梯要比上楼梯更困难。当患腿帮助向前移时,由于精神紧张、费力等原因,患腿出现明显的伸肌痉挛模式,呈髋内收(剪刀步)、尖足内翻,不能将该足平放在下一个台阶上,或做起来很困难。一般开始练习时,先让患者健手尽可能轻地扶着扶手,控制能力改善之后再不扶扶手。帮助者站在患者患侧,用一只手绕过腰部置于健侧髂部,协助维持平衡、骨盆旋转和重心转移,另一只手置于患侧膝部前面,防止膝屈曲。在健腿下台阶时,患者先将重心转移到患侧下肢,帮助者向前拉患膝,使膝部充分屈曲,重心移向前下方,以便健足能够着下一个台阶。健足放稳后,将重心转移到健侧下肢,帮助者协助患腿移向下一个台阶,并防止其内收。患足放稳并开始负重时,帮助者协助重心前移、防止膝过伸。为矫正足内翻,在早期训练时可用绷带缠绕患足和患侧小腿。双脚下同一个台阶的方法较简单,患腿先下台阶,然后健腿迈下。

14.失语症的治疗失语不但影响患者的交流和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其他障碍的康复,易引起患者的情绪障碍。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必要的。失语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提高听理解、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手势表达以及语言书写能力),最终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言语交际能力。

15.认知的康复治疗认知康复(cognitiverehabilitation,CR)是发展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克服知觉、记忆和语言障碍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Pena提出认知康复通过改善患者在处理和解释信息方面的障碍或改变环境来提高其日常功能性能力。

认知康复有多种模型,如:①功能重组模型。②发育模型(thedevelopmentalmodel)。③学习模型(theleamingtheorymodel)。④加工模型(theprocessmodel)。⑤实用模型(theprogamaticmodel)。⑥整体模型(theholisticmodel)。其中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整体模型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认知康复方案。该模型不仅包括针对认知缺陷的训练,还考虑患者的性格、主动性、自制力、人际交往和社会调节技能、就业技能和现实环境,使患者尽可能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调节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程度。

治疗方法包括:

(1)单维或多维法。单维(unidimensional)法即单独地治疗认知障碍中的某一功能如知觉、记忆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一般都较差。多维(multidimensional)法是一种环境治疗(milieutherapy),即治疗不仅针对某一种认知缺陷,而是将患者的性格、情绪、生活和社会等多维因素都考虑到康复计划之中,是较公认的治疗方法。

(2)直接法和代偿法。直接法是直接针对功能缺陷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或恢复其功能的方法代偿法是通过其他完好部分的功能或外界的辅助来代偿有缺陷的功能。对于重症患者,代偿法常比直接法有效。两者常互相配合应用。

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失认症、失用症等康复方法详见本章(第六节)内容。

四、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后遗症期的治疗重点是手杖、助行器、轮椅和支具的使用;ADL训练和自助装置;家庭改造。

后遗症期是患者功能恢复已达平台期,但通过技巧学习、使用辅助器具、耐力训练及与环境相互适应等仍可有一定的能力恢复的时期。经积极训练一般在发病3~6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对于早期活动少或较长时间卧床者,运动功能恢复可持续更长的时间。此期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仍可进一步提高。

对进入功能维持期的患者要定期检查确认其状态,这可以每隔几个月进行一次有关的检查评定。具体可以在患者看门诊时或者在上门为患者服务时,就日常生活活动情况、扩大日常生活活动情况、社会作用情况、活动量情况、步行量情况,姿势及动作模式情况予以检查评定;明确患者的功能状态,决定是否进行有关的治疗训练。当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提出对策。

(一)治疗原则

对于回归家庭后不同功能状态的患者,康复治疗服务应各有所侧重。具体可参考如下:

1.需护理的回归家庭患者对于达到回归家庭的患者,应该减轻护理者的负担,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1)不能步行者。指导确认每天要做的体位改变、清洁、更衣辅助等的辅助操作情况,指导可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辅助护理方法。确认在床上可以保持坐位的时间,根据体力情况来增加保持坐位的时间。需要使用轮椅及椅子时,确认坐起及转移的方法,指导可以引出残存功能的方法。当然也要选择好合适的床、椅子等用品用具。需要核实床、轮椅是否合适,避免形成不良姿势及压疮;确认其他护理用具及家庭改造是否合适。要维持目前的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坚持进行有关的训练。

(2)需要监视下的辅助步行者。维持进食、排泄、入浴时的移动能力(步行能力),维持活动性,限制卧床时间来维持体力,指导患者及家属不予帮助自己进行可独立完成部分(动作能力、肌力、关节活动范围的维持),确认起居动作及步行的辅助方法,指导用合适的方法引出残存功能,研讨是否应安扶手及消除台阶,入住有关设施时多可使用步行器等,多合用轮椅,不监护时用轮椅,如白天监护步行,晚间用轮椅。

2.普通的回归家庭患者对于不肯去就诊的患者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主要指导家属尽量不辅助患者或者指导患者自己尽量不接受帮助。主要进行针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重点维持患者自己可以完成的部分。对于可以采用轮椅方式、步行方式、汽车移动方式去门诊的患者,可以在门诊进行有关的训练指导。患者为了维持自己的步行能力,需要每天进行散步,具体应当确认路线、休息时间、步行时间。具体可以用计步器及能量计来帮助统计。

如果患者来门诊的次数少于一周一次,则应该指导患者在家中的生活方式及有关的家庭计划,比如限制白天的卧床时间,鼓励患者自己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养成散步的习惯,进行有关的体操活动等。注意不要过多鼓励,以免加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患者也要经常进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二)日常生活能力与环境

无沦对于哪一类的患者,均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指导训练,并针对患者的障碍进行有关环境改造的指导工作。

1.日常生活能力的指导顺序

(1)自我评定的阶段。首先要使患者认识到自己不能完成的动作部分,比如在如厕时,患者在立位下穿脱裤子比较困难,但是完成过程中,比如进行如厕中的转移、站起、蹲下等动作并无困难。通过评定可以明确完成具体生活动作中的困难环节,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2)计划阶段。针对评定中找到的具体障碍情况,考虑有关的对应措施。就患者目前的功能状态,需要治疗者与患者一起来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比如在立位下穿脱裤子时,可以采用头倚在墙上的方法来保持立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