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有诗《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剌挂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与气候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欲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味。《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去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祛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去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大,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作用。
卢仝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双璧,而律诗、绝句的体制、音律萌芽于六朝,酝酿于五代,至唐朝已臻成熟。盛唐时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其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非凡成就,更令后生晚辈难望项背。为寻求突破,只好另辟蹊径,遂开启了以韩愈为首的奇险诗派,此派诗风擅于用奇字、造怪句,常为斟酌字句而绞尽脑汁,其中贾岛更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诗人卢仝也是此派的成员之一。
一首月蚀讽谕诗埋下祸因
卢仝生年不详,但据贾岛《哭卢仝》句:“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可知他死时年仅40岁(死于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据此逆推卢仝约生于唐德宗贞元11年(公元795年)。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年轻时家境清寒,读书刻苦,隐居少室山,无意仕途,朝廷两度召为谏议大夫,均辞而不就。卢仝寓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对其文采极为赏识。元和年间,卢仝尝作一千六百余言的《月蚀诗》讥讽当朝权宦,此诗虽得韩愈称许,却也因而得罪了权宦,酿成日后不幸的后果。有《玉川子诗集》一卷传世,由此诗集中,可以看出他个性分明和悲天悯人的襟怀。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仝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兹将其诗全引如下:“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百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此诗不仅叙述了卢仝饮茶的心得外,诗里头尚有许多名句,足堪玩味。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然而此诗最后又抒发他悲天悯人的襟怀,顾念起天下亿万苍生百姓。
两腋清风生传唱千古
一首《月蚀诗》确立卢仝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一曲“七碗茶歌”则让卢仝在中国茶史上留名千古。卢仝《茶歌》的诗句,自宋以来,古代文人雅士在品茗唱和时,成为最常被引用的典故。如宋代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杨万里的“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另外古代骚人墨客也常在烹茶品茗、吟诗作对时,将“卢仝”“玉川子”引入诗中。如苏轼的“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明代胡文焕的“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清代汪巢林的“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等。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在品茶赏泉,兴味盎然之际,也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1983年春,北京举行品茶会,会上88岁老书法家肖劳即兴吟茶诗一首:“嫩芽和雪煮,活火沸茶香。七碗荡诗腹,一瓯醒酒肠。”其中亦化用了卢仝的“茶歌”的典故;早年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有一楹联写道:“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将卢仝与茶圣陆羽并称,可想见卢仝在古今爱茶人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至于绘画方面,宋代画家钱选曾画一幅《卢仝烹茶图》,画中人物器具与烹茶神态,均跃然纸上;明代画家圣华居士(即丁云鹏),亦有《玉川烹茶图》的名作传世。
世代纷乱寄情山林
卢仝在《玉川子诗集》中,另有几首茶诗,如《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云:“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在松风竹林里,好友相伴,一道品尝新茶扑鼻的香味,实在是人生至乐。而《客谢行》诗云:“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太山适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卮。”卢仝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之时,权宦干政,朝纲紊乱,可能是卢仝不愿入朝为官的原因之一,诗中传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身处世局不明,不辨良莠的时代,寄情山水之间,似乎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卢仝虽是奇诡诗人,然而在《玉川子诗集》中有平易近人的作品。《自君之出矣》诗云:“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驰情增悴容,蔷思损精力,玉箪寒凄凄,延想心恻恻。风含双月明,水泛碧天色,此水有尽时,此情无终极。”此诗细腻地描写了闺中妇人期盼良人归来的心情,将情思寄寓眼前景物之中,写来丝丝入扣,至为感人。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命运对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当时卢仝正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王涯被宦官仇士良等人诬陷谋反,被满门抄斩,倒霉的卢仝也跟着被捕,惨遭连诛。千古遗恨的诗人,留给后人的就是那首世代传颂的《七碗茶诗》。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1000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7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6~7个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5~6岁学作诗,9岁时已熟谙声韵;15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16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况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28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31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2年(公元807年)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形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14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元和10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妇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郊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