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茶道(第四册)
16694200000009

第9章 茶的基本常识(5)

茶叶的质量与季节大有关系。一些在春天出产和采摘的鲜叶,叶肉肥大,品质柔软,大都是浓绿的,最适合做绿茶成品。夏天出产的茶叶,有着叶小而质硬的特点,适合制作乌龙茶,有着很高的香气和强烈的滋味,但夏天的茶叶是不适合制作绿茶的,因为这个季节出产的茶叶有着很苦涩的滋味。秋天的茶叶,质量一般。到了冬天,则显得更加干涩,质量更加低劣。还有一点,就是施肥不同引起的茶叶品种的差异。施用适当的氮肥,可以增长产量,对提升茶色和滋味有很多的促进,但如果专门施氮肥,则导致茶叶的色泽变得更加深黑,香味反而不佳。所以在茶叶种植的时候,氮磷钾相互结合,能全面提高茶叶的品质。印度茶业协会研究表明,茶叶的芳香物质,就来自磷质肥分的滋养,施磷肥,可提高红茶及乌龙茶之品质。

茶叶在采摘后,经过时间的长短与制茶质量非常密切,不论制造何种茶叶,原料鲜叶采摘后,立即制造最佳。惟清晨或雨天之露菁,则宜静置摊凉再行制造,因鲜叶一离开茶树,随即发生变化,故也。但这在大量生产是属不可能之事。普通采摘后经过五小时至六小时的时间,如处理得当尚无大害。然经十小时以上的时间,香气必受影响,同时会使其后制造过程发生处理上的困难。例如鲜叶采摘后经过十四至十五小时以上的时间,如未摊开,则由于积压发热,必发生异臭,影响制成茶的质量甚大。因此鲜叶采摘后放置时间与放置方法,必须注意处理。

茶叶采摘方式与茶叶的质量影响很大。从茶树新梢上摘取芽叶,有些是手工采摘的,有些是用机器采摘的。有以下几种方式用于手工采摘:一种是掐采,这种方式又叫折采,大多数是力求采取细嫩的茶叶,以采摘包托顶、撩头为主。另一种是提手采,采摘的是适中标准的茶叶,一般在出产红绿茶的大部分地区都用这种手法。还有一种是双手采,这是很快捷的采茶方法,两只手同时采摘,工效比单手采高一倍至两倍,每人每天可以采摘20~25公斤,速度较快、技法熟练的可以摘到35~40公斤,关键是对茶树的要求很高,要有平整的树冠,以及较为整齐萌出的芽头。

除了手采外,还有一些是用割采的方式。一些边茶,因为所需要茶叶比较粗大,所以使用各种刀具如呈月形的小铁刮刀和镰刀,甚至一些专用的采摘铗,这些工具非常锋利,要很迅速地将茶叶采割下来,不能损坏茶树的枝条。而一些机采,则是用来加工中低级别的茶品,在工效上比手工提高到10倍以上,最后导致茶叶芽头变小,叶片变薄。

一些茶叶制作中,要求采摘的时候,力求茶叶完整,不能揉捏,以免发皱破裂,在装篮子的时候,切忌不能紧紧压实,导致叶温增高,影响成品的品质。至于采摘下来的鲜叶,应当放在阴凉处,在当天的中午和傍晚运送到炒制工场;在运送茶叶的时候,要求放在干净、透气、无异味的容器里,不能紧实堆压。

影响茶叶加工质量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决定茶叶品质的首要条件就是温度的高低程度。原先蕴涵在茶叶中的水分,随着温度的升高慢慢地蒸发了出来,当然所蕴藏的香气也随着挥发出来。茶叶中的芳香成分,基本是芳香精油类,它的沸点基本是在150℃以上,所以,在茶叶烘焙的时候,应当控制温度,不宜超过110℃一些质地较粗老的茶叶,采用比较高的温度进行烘焙,以此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味。但是一些质地较为细嫩的茶叶,则应当将温度控制得更低一些,切忌高温,力求茶叶的滋味转甘醇,保证香味能恰倒好处地散发。

茶叶在烘焙的时候,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即使在同样的温度下,一些质地较嫩的茶叶,不善于耐火,所以,要尽力缩短。对于一些粗老茶叶,可以延长烘焙时间,因为它们善于耐火。对于一些粗制的发酵茶叶,可以相应地缩短烘焙时间。对于一些外形紧结的茶叶,则将烘焙时间延长一些,这样能保证茶叶的质量。

茶叶的烘焙,主要就在于降低茶叶中的含水量,对于水分较多的茶叶则适当提高烘焙所需的温度,并适当延长烘焙的时间。烘焙环境比较潮湿的话,则相应地将温度提高,将时间延长。在烘制的时候,可以根据茶叶量的多少情况,进行摊薄,特别是对那些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叶,则摊得越薄越好,如果摊放太厚了,容易产生闷变。这样就大大影响了茶叶成品的品质。

一些茶叶在产品装箱发运之前,还需要补火,这主要是针对干燥不足的茶叶而言的,一般补火的时间很短,温度为90℃到110℃,否则会影响到茶叶成品的香味和滋味,所以,在茶叶最后一道工序中,温度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话说茶叶的深加工

这里所说的茶叶深加工,就是将鲜茶叶或者成品茶叶当做主要的原料,对这些原料采用新的加工技术,进行茶制品的生产过程。茶叶深加工的意义:一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二是极大地丰富了茶叶市场的产品品种,三是将茶叶的功能得到新的拓展。可以利用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四个方面进行茶叶的深加工。

机械加工的好处在于不改变茶叶的本质,只改变茶叶的外部形状,如形态、大小等等,使茶叶在贮藏、冲泡方面变得更加方便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袋泡茶。

物理加工则将茶叶加工成速溶茶、罐装茶水(即饮茶)、泡沫茶(调制茶),已经完全改变了茶叶作为“叶”的形态了。

化学和生物的加工则将茶叶分离和纯化成特效成份,作为一种制剂形式。如茶色素系列、维生素系列、抗腐剂等等。这些深加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炒制烘焙形式脱离了出来。

茶叶的等级品评

一、如何品评茶叶等级

开茶馆除了对茶叶品种和鉴别有所了解之外,还需要对茶叶作出相关的品评,定出相应的级别,这就需要你具备一些相关的知识。

茶叶的品评主要体现于干看和湿看两个方面:

1.干看必须闻其香,观其色,摸其形

干看必须闻其香,观其色,摸其形。凡有茶叶的清香、栗香、甜香和花香闻出的是上等真茶;凡带怪味或不纯正的气味为假茶。真茶是有正常色泽的,如绿茶的翠绿、嫩绿、嫩黄、墨绿、黄绿;红茶的乌润、棕红等;乌龙茶的砂绿、褐绿、乌褐等。叶色呈混杂、碧青、红色不调和的茶,均可以肯定,是假茶或掺假茶,用手去触摸感到粗糙,而且条索过于细长或过于宽圆。对茶叶外观的干看,首先注意前面所说的各个因素,还要注意其净度。在茶叶制作上难免存在着一些杂质,种籽、叶片和毛衣或者杂草、泥沙、石子等是在所难免的,净度不高,也就证明杂物多,品质不好。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有关的鉴评标准,可以参阅。

茶叶色泽方面,要注意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品质鲜活,为上品。一些黯淡色泽的茶叶,呈现干枯色,品质就差。在茶叶鉴别干看时,要注意条索。条形茶的特征可以用条索检验,但其他茶品也可以以条索当依据。条索指的是各种茶叶的外形,即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等等。制茶鲜叶的老嫩以及制茶人员的技术高低,可以从条索中检验出来,条索细紧、颗粒圆紧的茶叶,表明制茶鲜叶较嫩;外形粗松、颗粒松黄的茶叶,表明制茶鲜叶较老。还要注意茶叶的整碎程度,上中下各段茶比例匀称与否,表明茶品整碎度的优劣。整碎也反映出茶叶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是依据茶叶整体感觉来进行品评的。

2.湿看就是审茶汤、看叶底、尝滋味

湿看就是采取开汤审评法,品味茶汤,观其汤色和叶底的形状,若香、味、形缺乏茶原有的特性,即为假茶或掺假茶无疑。内质的品评,除了前述的闻香辨味、嗅闻之外,还体现于叶底和汤色的鉴定上。

审评茶叶的叶底很重要。开汤后的茶渣叫叶底,是评茶必不缺少的一道程序,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可见茶品的品质高下。茶叶中的杂物可从叶底上分辨出来。将叶底倒盘中,拌匀、铺开、揿平,品评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张的软硬,可以手揿出来,观察叶张的厚薄和完整性,芽头和嫩叶的含量可以目测,必要时将叶底漂在水中观测其品性。也可以将所定的茶叶以沸水冲泡1~2次,待叶底全部展开时,倒去茶汤,用冷水将叶底漂在白瓷盘中,然后观察茶底的状况。真茶基部呈三角形,叶缘锯齿显著,锯齿上有腺毛,近基部锯齿渐稀,呈网状叶脉,主脉明显,支脉不直射边缘,在2/3处向上弯,连结上一支脉呈波浪形态,芽和嫩叶的背面有银白色茸毛,嫩茎呈圆柱形。而假茶则不具备这一特性。

这里所说的汤色,指茶汤的颜色,茶汁溶解在沸水中,溶液所呈现的颜色,可以以目视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茶汁沁入茶汤,变化颜色迅速,应及时品评,假若久置,很容易发生变化,而使茶汤变深、变浑,茶品质的优劣就比较难辨了。一般来说,审评汤色在闻香之前完成。汤色随温度下降变深,尤其是红茶冷却后还会出现浑浊的“冷后浑”,是很普遍的现象。

茶汤与茶树的品种、生长环境、条件、鲜叶的老嫩、茶叶的新陈以及加工方法密切相关。汤色的性质、深浅、明暗和清浊等特性是品评茶叶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汤色品评中有一种“正常气”的说法,指的是正常的加工工艺和在良好的贮藏条件下,茶叶冲泡后的正常汤色。绿茶的汤色应为绿汤或绿中略带黄色,显得明亮;红茶的汤色则为红汤,汤色应为红艳而明亮;青茶汤色则为橙黄而明亮;黄茶的汤色应为黄而明亮;白茶的汤色应为浅黄而明亮;黑茶的汤色应为橙黄浅明。诸如此类,皆是汤色品评的标准。

前述的“明亮”即茶汤的“亮度”,茶汤明暗因茶叶品种不同存有差异。亮是指入射光线通过茶汤层,光线被茶汤吸收的程度不同,而反射出来的部分较多,暗则反之。品质好的茶叶,汤色明亮,品质差的茶叶,汤色则较暗。

滋味的品评,可根据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优劣。

由于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所包含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元素,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滋味存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上等绿茶初尝有苦涩感,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则淡而无味,甚至涩口、麻舌。上等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低级红茶则平淡无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饮后口有回甜。

茶叶的滋味受茶树的品种、生长环境、生产季节以及加工工艺的影响很明显。茶的滋味有酸、甜、苦、辣、涩、咸、碱及金属味等,是舌尖味蕾接触茶汤后的感觉。

茶汤的滋味,在评茶汤色泽之后完成,茶汤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为最佳。

通过专业设备对茶叶的内部结构和化学特性的测评,则属于实验室研究范畴,本书不作介绍了。开茶馆虽不完全都要讲究专业知识,但至少要掌握一些茶叶品质鉴别和品评的知识。有些品评术语也可熟知一些。在进货的时候,也可能用上一些,至少,能让对方知道你有专业水准,是个行家,而不轻视你。掌握一些茶叶品评知识,便于采购和谈判,借此讨价还价。同时,掌握茶叶品评知识,也便于向茶客传授,与茶客交流,活跃茶馆气氛。

二、茶叶品评专业术语

在品鉴茶叶品质中,经常用到一些术语,茶馆老板要有所了解。

1.圆形茶形状术语

(1)细紧、细结:指的是颗粒细嫩圆紧,称为“细紧”;颗粒小而较紧实,嫩度低于“细紧”的称“细结”。

(2)圆紧、圆结:体现于颗粒卷结很紧,称为圆紧;颗粒较粗,紧而不松,叶质不及前者重实,称为“圆结”。

(3)圆整:表明颗粒圆而整齐,圆整而紧实称“圆以实”。

(4)重实:颗粒紧实,叶质肥厚,身骨重等特征。

2.扁形茶形状品评术语

(1)扁削、扁茶:形状如刀削一样的齐整,平扁光滑,不起丝毫皱纹。原料嫩度高,制工好。为高级龙井所用的术语。

(2)光扁:指形状平扁、光滑,为中档茶常用术语。

(3)光滑:说的是茶叶表面光滑、平洁,质地重实,内含夹杂物甚少。

(4)扁平:形状扁直坦平,用于中、低档茶的品评。

(5)挺直:指扁茶平扁而不弯曲。

(6)挺秀:与挺直义相近,而茶叶嫩度、造型好于挺直。

3.条形茶形状评语

(1)紧细、紧秀:原料嫩度好,条索卷紧而细,称“紧细”;紧细且有锋苗的称为“紧秀”。讲的都是优质茶的特性。

(2)细嫩、条紧:指条索紧细、完整、有锋苗,叶质幼嫩,称为“细嫩”。细嫩多毫,表示嫩度高。也属于优质茶。

(3)紧结:条索卷紧而结实,但嫩度稍低于紧细,少锋苗,称为“紧结”,指的是中级条形茶的外形品性。

这一类术语很多,你可以查阅一些书籍。总而言之,鉴别茶叶品质需要经一定的训练,才能全面掌握其程序、技巧,只能在工作中逐步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