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一册)
16698400000015

第15章 原始社会(14)

安息时期的伊朗文化

安息文化表现出混合主义倾向。安息在建国初曾创制历法,称“安息历”,以公元前247年为公元元年。希腊语仍是当时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使用更广泛的是帕提亚语。建筑以当地形式为主,大建筑物部分吸取希腊风格,但按安息形式加以改造。建筑材料在东汉尼拔雕像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其雕塑种类繁多,绘画以神庙壁画为主,另外铁画技术高超。太阳神受到普遍奉祀,祆教流行。1世纪,安息编成袄教经典《阿维斯陀》最早的篇章。安息文化承前启后,继承了中亚、波斯、巴比伦和塞琉古文化传统,同时又开启了亚美尼亚、萨珊王朝波斯和中亚的后来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珊波斯(前期)

萨珊波斯的兴起是古波斯人反抗安息统治的直接结果。它在前期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但封建制关系已有很大发展。建国初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因政局稳定而有所发展。

萨珊王朝的建立

3世纪,安息王朝内外交困,不得不加重对行省和属国的赋税和徭役。224年,波斯王公阿达希尔起兵反抗,在奥米尔兹塔干平原会战中打败安息王,226年占领安息首都泰西封,随后控制了安息王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萨堋王朝。

繁荣的经济

在社会经济方面,萨珊王朝的农业因政局稳定和水利灌溉工程较前更为完善而有所发展。手工业方面,其毛织品最为著名,并向外推销;锦缎制造业有较大发展,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重大影响。萨珊波斯的金属加工、武器制造等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以精美的金银细工著称于世。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城市也有发展,首都泰西封是工商业中心。在对外贸易方面,与中国、印度、罗马都有频繁交往。萨珊王朝还利用扼守“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优势,控制中国与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从中获取大量商业利益。

摩尼教的兴起

摩尼教的创始人是摩尼,其教义是吸收袄教、基督教和佛教等思想而形成的二宗三际论,即把世界看成光明与黑暗“二宗”的斗争舞台,其斗争要经过三个阶段。摩尼教不仅在萨珊王朝波斯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曾传播到中亚及中国、印度与罗马等许多国家。

萨珊王朝的对外战争

萨珊王朝继安息之后,又同罗马展开斗争。231至286年,双方战争不断,各有胜负。296年,萨珊军队进攻亚美尼亚,被罗马军队击败于卡雷城。战后双方签订和约,萨珊王朝割让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和米底的一部分。此后,萨珊波斯与罗马保持了40年的和平关系。

363年,罗马皇帝朱里安率军侵入两河流域,在萨马拉附近被流矢所伤而死。此后,双方又订立了30年和约,萨珊王朝复得296年的失地。384年,双方瓜分亚美尼亚。

5世纪,萨珊王朝与罗马的斗争逐渐缓和,但在东方与哒(白匈奴)人的斗争却日趋激烈。前期萨珊占有优势,但至5世纪末期,由于内部动荡不安,实力下降,已不是哒人的对手。国王菲鲁兹五世战败被杀后,萨珊王朝开始向哒交纳年贡,直到卡瓦德统治时期才停止。

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在1至6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期间,这一地区的灌溉技术和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当时,佛教在贵霜国内迅速传播。另外,融合了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也产生、发展、并最终成熟,并在魏晋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对中亚有很大影响。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霜王朝的兴起

贵霜是大月氏的一支,征服大夏后控制了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建都于粟特地区。公元前138年左右,大月氏的辖地分为五个侯国,即所谓“五部翕侯”,贵霜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世纪40年代,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建立贵霜王朝,定都喀布尔。2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锡斯坦。因此国力大增,成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庞大帝国。

极盛时代

迦腻色伽统治时期是贵霜帝国的极盛阶段。经多年对外扩张,贵霜已成为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部分地区,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首都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大乘佛教大约产生于1世纪。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下,大乘佛教顺利地发展起来。大乘提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释迦牟尼神化,认为“法我皆空”,主张兼度,即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他。大乘理想的极果为佛,其理想的境界为无住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意即不住世间(不同于众生),亦不住出世(不同于阿罗汉),自己成佛后还要普度众生,助他人成佛。在大乘佛教形成时期,佛教进一步向四方扩展,成为世界宗教。大乘教主要流行于中亚及中国、日本、朝鲜等地,而小乘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帝国的衰亡

迦腻色伽死后,贵霜的盛世已去,势力日削,至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公国。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及阿富汗、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日益缩减。4世纪,东印度笈多帝国兴起,再次统一北印度,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至5世纪开始不断受到哒的侵犯。425年,大月氏在大夏的残余小国为哒所灭。

古代朝鲜

朝鲜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之一。汉字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一词始见于中国的《管子》、《史记》等古代文献中。约在中国战国时期,“朝鲜侯”称王,是为朝鲜建国之始。古朝鲜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较兴盛。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多山,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北部是盖马高原,东部是纵贯全境的太白山脉,高原山地约占半岛面积的四分之三。河川多向西、向南流,半岛境内最大的河流是中部的汉江,北部有清川江、大同江,南方有锦江、洛东江。山地与高原中间的河川冲积平原适于农耕,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韩人国家的形成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是韩人,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支,备有若干部落。韩人最早的国家是辰国,统治者称辰王。随着各自势力的发展,三韩相继建立了新罗、百济、金官(伽耶或加罗)三国,辰国灭亡。公元前54年,辰韩斯卢(新罗)六村首领共推朴赫居世为“居西干”,将六村改为六部,建立新罗国家,其社会经济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居于领先地位。百济国形成于马韩地区,逐渐合并了马韩各部,并与东面的新罗和中国魏晋的带方郡争夺汉江流域,313年夺取了带方郡的南半部,371年迁都汉山城。1世纪中期,弁韩人建立金官国。金宫国与新罗频繁争战,4世纪遭到日本侵略,532年为新罗所吞并。

高句丽南迁

高句丽是汉玄菟郡管辖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于公元前37年自立政权后,一直是隶属于中原王朝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东汉、魏晋至南北朝初期,高句丽一面向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扩张,占据了玄菟、辽东、中辽等郡的辖地,一面向南发展,夺取了乐浪郡全境和带方郡辖境的北半部,开始与新罗、百济争夺汉江流域。

古代朝鲜文化

古代朝鲜半岛的文化是当地居民在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筑方面,古朝鲜的建筑业已经十分发达,其中新罗建筑艺术在朝鲜半岛诸国中水平最高。7世纪初,新罗修建的瞻星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其遗迹至今尚存。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儒家思想对古代朝鲜半岛有很大的影响,出现了金大问、薛聪等著名儒学者。与此同时,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开始注意到修史的重要性。545年,新罗政府命居柒夫等编修《国史》,高句丽、百济也开始编写史书,但都已湮没无存,后来的《三国史记》中记载了一些相关史料。

古代日本

1世纪,日本列岛上出现了许多小国,日本进入阶级社会,2世纪末时形成了较大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奴隶制国家。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日本列岛

日本是亚洲东北部的岛国,主要由四大岛屿及其附属岛屿组成。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列岛四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利于海上交通。受热带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日本列岛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小平原和山间河谷适于发展农业,是古代日本居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邪马台国

日本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邪马台国,形成于2世纪末,位于九州岛北部。当时的日本有许多小国,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霸主,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邪马台国尚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虽已有租税制度,也有了刑罚,但还没有把奴隶当做主要劳动力。

邪马台国与中国三国时期的魏国通好,两国通过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频繁往来。据文献记载,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以后,邪马台国先后四次派使节前往魏戍带方郡。魏国也曾两次遣使至邪马台国,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以金印、紫绶。

大和国统一日本

2世纪以后,本州岛近畿地方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本州的门户。亚洲大陆移民不断来到本州,带来了中国先进的铁制农具和农耕、养蚕、织绢以及其他手工业技术,促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当邪马台国衰弱的时候,大和国家开始经略日本列岛。4世纪初,大和国征服了包括北九州在内的许多地区,5世纪时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

古代日本文化古代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文字方面,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4世纪末,日本人才开始习用汉文、汉字,将其作为记录的工具。目前已知的有关日本最早使用汉字的资料,是1873年从九州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古坟发现的大刀上的铭文,共有75个汉字。据推测,这把大刀可能是5世纪前半期的遗物。最初,日本人开始用汉字作为标记日本语音的音符,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而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真名、假名并用,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画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日本人就把汉字简化,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文。

服饰方面,在绳文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公元前800至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300至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另一种是对襟式服饰,左衽,筒形袖,领尖至腰间等距,两侧用细绳系结扣接,衣长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祷、领巾等。而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是到6世纪前后才初具雏形的。

白村江之战

663年的白村江之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公元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内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百济国王。同年秋,百济遗臣两次遣使到日本朝廷,请求援助,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661年初,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出征计划被迫推迟。随后,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661年秋,五千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初,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随后,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春,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兵七千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

663年8月,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朝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固的阵地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唐军“四战而捷,焚其舰四百”,日军溃不成军。《日本书纪》载“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化为泡影,天智天皇只得在战后与唐重修旧好。

宗教

最早的宗教信仰,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起初源自于人类对外部世界因无知、恐惧而产生的虚幻、扭曲的印象,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为特色的原始宗教。进入文明时代后,又由原先局部范围崇奉的部落宗教发展到民族宗教、地区宗教,乃至更大范围的世界性宗教。这些高级宗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体系、教礼教规,还有专门的宗教组织、严格的教阶制度。各民族宗教信仰中影响最大的为三大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教,其信徒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