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侵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因素,但代价异常沉重。它不仅使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欧洲有所缩小,而且给基督教和******教两大教派的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英法百年战争及王权的强化
强大起来的英法两个封建国家互相敌对,冲突不断。战争从1337年开始,断断续续持续到1453年,历史上称为“百年战争”。战争期间,王权不断得到强化,英法逐渐成为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诺曼征服”
1066年1月,英王爱德华逝世。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因与爱德华有亲属关系,便借口爱德华曾许诺让他继承王位,在教皇支持下,威廉派兵攻占了英国,同年12月在伦敦加冕,称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英国诺曼王朝的统治从此开始。“诺曼征服”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百年战争的爆发
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查理四世去世。由于查理四世没有男系继承人,其堂兄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即位。而英王爱德华三世则以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1337年11月,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
克勒西战役
1346年8月26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指挥的英军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法军在克勒西附近进行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克勒西战役。英军依靠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在这场战役中,装备着紫杉长弓的英国步兵击败了当时号称最难对付的法国重装骑士。
“奥尔良少女”贞德
1415年,英国军队在诺曼底登陆,仅几年时间就占领了法国北部,包括巴黎。1428年,英军倾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法国形势十分危急。法国北部人民组建了以贞德为代表的抗英队伍,开始了拯救祖国的战斗。贞德,1412年1月6日出生于法国杜列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英军围攻奥尔良时,她年仅17岁。
1429年4月,贞德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她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终于击败英军,解除包围,扭转了战局。法军乘胜收复了许多城市。贞德成了法国人民爱国热情的象征,被称为“奥尔良少女”。
百年战争的结束
1430年5月,贞德率军救援贡比涅时被勃艮第公国俘获并交给英军。贞德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最后被教会法庭判为“女巫”。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烧死在鲁昂广场的火刑柱上。她的牺牲大大激发了法国军民的爱国热情,他们团结起来,向英军发动大反攻,并不断取得胜利。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法军又夺回吉耶讷。同年10月,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来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至此结束。
红白玫瑰战争
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封建主向法国扩张的道路堵塞了,封建主内部的冲突加剧起来。百年战争结束不过两年,约克公爵家族便开始同当政的兰开斯特王朝争夺王位。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因此他们挑起的战争被称为“红白玫瑰战争”。英国许多封建贵族跟随他们卷入战争。这场战争从1455年开始,至1485年结束,持续了30年。最终亨利·都铎在博斯沃思原野打败理查三世,结束了红白玫瑰战争,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法王****的实现
百年战争末期,法王查理七世实行两项重大措施:第一,国王可以不经过三级会议批准直接征税;第二,建立国王直属的常备雇佣军。战争胜利以后,法国进入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最终消灭了封建割据,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统一。他充分认识到商业和手工业对充实国库的重要性,因而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鼓励商品输出,取消一部分内地关税。他还依靠中小封建主和上层市民的支持,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国王在宫廷官吏和顾问的辅助下统治国家,通过三级会议讨论的政事越来越少,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演变为封建君主****政体,法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议会制的形成
12至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使西欧社会除了农民、封建领主和教士外,又增加了一个市民阶层市民阶层虽然地位低下,但思想自由,富有钱财,不容忽视。当市民代表被召唤去和领主、教士一起参加国王的议事大会时,议会已经悄悄形成了。中世纪西欧的议会不代表民族、人民或个别的市民,而只代“国土上的各个等级”,所以,它反映的是封建制下的等级概念,是贵族特权下放或普及化的结果,但又是连接中世纪封建制度和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桥梁。
德意志与意大利
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封建制度在这里发展得比较缓慢,直到11世纪末,德意志才基本封建化。意大利则长期陷在政治纷争之中,四分五裂,但其北部城市工商业很发达。
神圣罗马帝国
936年8月7日,奥托一世在亚琛由德意志公爵们推选为德意志国王,他即位后********自己对公爵们的宗主权;947年亨利获得巴伐利哑公爵领地;950年波希米亚公爵博莱斯拉夫向他称臣纳贡。奥托一世抵制法国时洛林的主权要求,甚至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勃艮第。951年他进军意大利,取得伦巴第国王的称号。954年马扎尔人侵入德国,次年8月奥托一世将马扎尔人彻底击败,随后发动了一系列战役,到960年已经征服了生活在易北河中游和奥得河中游之间的斯拉夫人。
962年,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建“神圣罗马帝国”。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崩溃。
卡诺沙事件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于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开除亨利囚世的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候另立国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并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若沙事件”。这件事表向上是教皇占了上风,但双方互不服气,政教冲突并未停止。直到1122年沃姆斯宗教会议决定由教皇或他的代表授予主教神职,而由皇帝授予封地,双方才算达成妥协。
德意志的侵略扩张
德意志的侵略扩张主要体现在对西斯拉夫人和意大利的侵略上。早在萨克森王朝的亨利一世统治时期,德国封建主就开始了对西斯拉夫人的侵略。12世纪,德意志又发动了对西斯拉夫人的大规模侵略。到14至15世纪,易北河沿岸的西斯拉夫人逐渐日耳曼化,丧失了自己原来的语言而讲德语。
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开始统治德国,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王朝达到极盛。腓特烈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从1153年到1186年,他先后6次入侵意大利。其后继者者亨利六世、腓特烈二世继续对意大利征伐,整个意大利一度在德意志的管辖之下。
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2至13世纪,德意志的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产品主要运往国外,与国内市场的联系不大,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很薄弱。因此,城市的发展对德意志的政治统一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城市诸侯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特别是趁皇帝南行之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在皇帝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期间,各地诸侯大肆网罗附庸,扩大实力,建立堡垒,导致了将近20年的内乱,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局面。
《金玺诏书》
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金玺诏书》,承认诸侯在领地内有权审判、征税、铸币、经营矿山,并规定皇帝由固定的七个诸侯选举产生。这七个诸侯称为选侯,其中有三个是大主教。《金玺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诸侯对皇帝和中央集权的胜利。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查理曼帝国分裂以后,意大利长期陷在政治纷争之中,一直没有产生统一的中央政权。北部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中部是教皇的辖区,南部和西西里在12世纪时是诺曼人建立的西西里王国。
13世纪末,南部成为那不勒斯王国的属地。意大利的各个地区主要是依靠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彼此的经济联系很少,并常有利害冲突,因此根本不关心政治统一。
威尼斯共和国
威尼斯原是濒临亚德里亚海湾的渔村,10世纪开始发展,建立共和国。1082年,拜占庭皇帝允许威尼斯在帝国境内设立商站进行免税贸易。14世纪前后,威尼斯已经发展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成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体的水上都市。14至15世纪为威尼斯的全盛时期,此时它成了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及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路和商业中心西移到大西洋沿岸。这对威尼斯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繁荣的威尼斯便逐渐走向了衰落。
西班牙的统一
13世纪下半期,比利牛斯半岛上的卡斯提和阿拉冈通过王室联姻联合起来,两国合并,西班牙实现统一。
西哥特时期的西班牙
419年,西哥特人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建国,其封建等级制是在瓜分古罗马帝国土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5世纪中叶,军事会议取代了人民会议,其版图从卢瓦尔河扩展到直布罗陀。最初,罗马人与西哥特人有着明显的界线,587年国王列卡列德宣布罗马公教为国教后,西哥特王国的统治者在基督教僧侣的支持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711年,西哥特人在瓜达拉维尔河战役中惨败,从此,西班牙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的统治后倭马亚朝阿卜杜·拉赫曼三世(912~961年)时代,阿拉伯人将东方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了西班牙,如开凿运河、修筑灌溉渠道、养蚕和种植水稻、棉花、甘蔗、橘子等。其他如采矿、纺织和金属加工等先进技术,也在西班牙得到了推广。
同时,后倭马亚王朝的文化也日益繁荣,首都科多瓦的图书馆藏书达40万册,吸引着各国学者。
10世纪时,科多瓦的居民已有约50万,清真寺700座,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与长安、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并称为世界的四大都会。后倭马亚王朝在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不过这种繁荣是建筑在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阿拉伯统治者对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人每年都要征收严苛的人丁税。沉重的赋税加上残暴的统治,使后倭马亚王朝最终走向了覆灭。
收复失地运动
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结束。
之后在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的废墟上,出现了23个小王国,他们彼此称雄厮杀,给西班牙北部的基督教国家收复失地创造了良好的机会。13世纪,比利牛斯半岛出现了卡斯提、阿拉冈和葡萄牙三个较大的基督教国家。其中卡斯提王国逐渐成为反阿拉伯人斗争的中心。此外,阿拉冈不断强大,逐渐成了反阿拉伯人斗争的第二个中心。1212年,信仰基督教的诸王国联军在拉斯那瓦斯德托罗萨之役中大败阿拉伯阿尔摩哈德王朝大军,取得决定性胜利。13世纪下半期,收复失地运动已成瓜熟蒂落之势。
西班牙的统一
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未完成的收复失地运动,要求卡斯提和阿拉冈联合起来,这种联合是通过王室联姻实现的。1469年,阿拉冈王子斐迪南与卡斯提王位女继承人伊萨贝拉结婚,这为两国合并奠定了基础。1474年伊萨贝拉继位为卡斯提女王。1479年,斐迪南登上阿拉冈王位,两国正式合并,西班牙统一宣告完成。1512年,西班牙兼并半岛北部的那瓦尔王国。至此,除葡萄牙以外的整个比利牛斯半岛完全实现统一。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其核心则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并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形成垄断的局面西欧封建制的确立。
9世纪时,国王、贵族、教会上层人物掌握了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自由,沦为农奴。由于土地所有制的改变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在西欧确立。
封建庄园经济
中世纪时,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庄园农业生产实行三圃耕作制,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分地,有的也包括部分自由地。农民分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错的条田组成。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产品很少拿出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