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音乐
中世纪,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从《圣经》中可知,基督教源自犹太王国时期,是最重视音乐的宗教,其音乐深受希腊艺术的影响。希伯来人的宗教音乐由有乐器伴奏的歌舞组成,少有沉思默想的意味,而具有强烈的甚至粗暴的气息,这与赞美诗中洋溢的激情契合。制定音乐的体制并对乐谱加以研究的正是那些修道士。
在早期音乐发展中,教会起了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以后,到了巴洛克和古典乐派时代,音乐艺术的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来自教堂或王公贵族,而是主要来自群众和宣传的需要。
教堂建筑艺术
在神权至上的中世纪,辉煌的建筑大多是教堂和修道院。每个主教管区都有为主教而建的大教堂,每个修士团也都建有自己的修道院。中古西欧社会的宗教生活是以教堂为主要场所展开的,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规模不一的教堂星罗棋布地出现在城乡各地。中古西欧教堂的设计结构和建筑风格都具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在建筑样式上,罗马式和哥特式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罗马式教堂出现较早,从中世纪初期到12世纪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是由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的,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出教会的权威。在平面设计上,罗马式教堂通常被设计成十字架形式。或许为了在关键时刻把教堂变成避难所,罗马式教堂的外墙特意加厚了,窗户距地面较高,而且开得很小,显得易守难攻。法国的圣塞南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都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自12世纪开始,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艺术。第一个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国诞生的。此后,哥特式建筑遍布欧洲,形成了独特而神幻的艺术风格。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经褪去了城堡式的影子,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拱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给人以接近上帝的感觉。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教堂的完美典范。
中古时代的东欧和东南欧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于其自身特点,东罗马帝国得以暂时保留奴隶制,延缓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有所不同。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长期是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东欧许多国家的农奴制长期保存着,而西欧封建主对东欧的扩张、蒙古贵族的大规模入侵、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则是影响东欧和东南欧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拜占庭帝国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代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故又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时代工商业繁荣、城市众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5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在经“蛮族”入侵之后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国家。
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大帝在统治期内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革新内政:528年主持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巩固了政权;533年他派兵侵入北非;534年灭汪达尔—阿兰王国;535至554年征服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552年占领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东南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查士丁尼基本上恢复了原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并下令复辟已被推翻的奴隶制度。
破坏圣像运动
8世纪初,教会和寺院占有拜占庭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又享有免税特权,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政府与教会之间的矛盾由此加深。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先后下令禁止供奉圣像,封闭寺院,没收教会土地,强迫僧倡还俗。这场斗争经过三个阶段,历时百余年,被称为“破坏圣像运动”。它是宗教外衣掩盖下的社会斗争。通过破坏圣像运动,封建军事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自由农民农奴化的步伐也加快了。
巴西尔的政绩
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强盛时期,有“黄金时代”之称。867年巴西尔篡位称王,因其祖国马其顿,故名。此时封建关系已经确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批自由农民沦为农奴,农民起义多次爆发。为了保证税源和兵源,政府不得不限制大封建主侵占农民土地,以缓和矛盾。巴西尔为此颁布新法典,改建军队,特别是海军,努力提高战斗力。内政巩固后,巴西尔开始向外扩张。将东部边境推进到幼发拉底河,向西占据意大利南部,1018年灭保加利亚第一王国。通过征服和传教活动,拜占庭的文化渗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等斯拉夫人国家。
拜占庭的衰亡
11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受到突厥部落的侵袭,领土不断缩小。
13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侵略者建立了拉丁帝国。虽然后来拜占庭帝国又复国,但经过十字军的破坏,国势衰微,难振以往声威。从14世纪30年代起,奥斯曼土耳其不断蚕食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领土。到15世纪30年代,土耳其最终兼并了除君士坦丁堡以外的所有拜占庭土地。1453年4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包围了君士坦丁堡,并于5月29日攻陷该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土耳其人随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并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东正教”的诞生
罗马帝国在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经济、政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他们在各宗主教区拥有首席地位;而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加上东西两部在教义方面的分歧,双方终于在1054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由于该事件的起因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乌有关,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于一体,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在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新柏拉图主义,其代表人物普洛科尔·迪亚尔赫还是一位数学家。建筑艺术方面,著名学者、建筑家依西多尔和安提密阿设计建造了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结晶。
在地理和史学著述方面,西姆·印吉科普的《东方各国旅行记》、君士坦丁七世编著的《拜占庭帝国及其邻近各国记》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珍贵地理历史资料。1045年成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是当时东欧著名的学术中心。拜占庭帝国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俄罗斯
斯拉夫人是东欧和巴尔干半岛上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绵延600余年,在俄罗斯及东欧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斯拉夫社会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而受到邻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奴隶制的剥削形态尚未普遍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封建制度。
俄罗斯的统一
6世纪,居住在第聂伯河两岸的斯拉夫部落在罗斯部落的领导下联合起来。这个部落因居住在第聂伯河的支流罗斯河而得名。加入这个联盟的所有斯拉夫人逐渐都被称为罗斯人。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后来,其子瓦西里三世继续扩张,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大业。
基辅罗斯的建立
古罗斯国建于9世纪中叶,第一个王朝是留里克王朝,最初几代王公都是瓦良格人。当时东斯拉夫人各部落内部矛盾激化,社会混乱。为了维持统治秩序,留里克应邀来到诺夫哥罗德,862年做了罗斯国第一任王公。从此,古罗斯国开始了留里克王朝的统治。留里克即位后,遭到当地保守贵族的反对,反对者掀起“瓦丁姆暴动”。留里克迅速镇压了反对派,保住了新兴国家政权。另一支瓦良格人商队的首领阿斯科德和迪尔占领基辅,建立了基辅国家。879年留里克逝世,其子伊戈尔正值冲龄,由其亲属奥列格摄政。奥列格决定沿“瓦希商路”南征,直逼基辅城下。在杀死阿斯科德和迪尔之后,奥列格于882年占领基辅,并将首都迁到这里。基辅遂被称为“罗斯诸城之母”。从此,基辅罗斯的统治开始了。
金帐汗国的统治
1237年,拔都率领蒙古军队大举侵入罗斯,先后占领东北部的里亚赞、弗拉基米尔等城,继而夺取整个东北地区,然后转向南部,于1240年占领了基辅。1243年,拔都由中欧折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又名钦察汗国),以萨莱为都城,其统治地区包括整个东北罗斯。蒙古的统治使东北罗斯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金帐汗唆使罗斯诸王公相互攻讦,然后分而治之,要他们分别接受册封和诏令,称臣纳贡,承担军役。于是,基辅罗斯彻底解体,以后逐渐由日益强盛的莫斯科公国取代。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
14至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其统治者伊凡一世通过贿赂从金帐汗那里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封号。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则在库利科夫战役中确立了莫斯科公国在罗斯各公国的领导地位。伊凡三世结束了蒙古人对罗斯人历时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之后,开始采用“全罗斯大公”的称号。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最终完成了东北罗斯的统一。16世纪30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统一集权国家开始形成。
沙皇****制度的建立
伊凡四世于1550至1556年在司法、行政、军事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削弱了大贵族权力。1565年,他又推行新政策,将全国划分为由“杜马”管理的普通区和由沙皇直接管理的特辖区,还从中小贵族中挑选亲信组成特辖军团,以镇压大贵族的反抗。这些措施,摧毁了大贵族抗拒沙皇的军事基础,沉重打击了大贵族的割据势力,确定了沙皇****政体。伊凡四世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使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受到约束,有利于俄罗斯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奴制的加强
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完全建立在对农奴、自由农民剥削压迫的基础之上。为了保证地主的劳动人手,沙皇政府制定了种种法规以防农奴逃走。伊凡三世颁布限定农民离开地主的时间以及条件的法令;伊凡四世在1581年实施所谓的“禁年制”,规定凡宣布为“禁年”的年份,农民不准出走;1592至1593年,沙皇政府重新调查土地和人口,一经登记,农民就永远不准离开地主,成为固定农奴,甚至自由人只要为主人做工半年以上就沦为对方的农奴。当时农奴制在西欧各国已经解体,而俄国却加强了农奴制。
沙皇俄国的早期扩张
沙皇俄国对西伯利亚的扩张开始于1581年。它最先吞并伏尔加河流域,逐步控制了伏尔加河中下游和乌拉尔山以西的广大地区。1586年初,沙俄以控制河流、步步为营的方式,两次派兵进犯失必儿汗国,1598年占领其领地。
1560年,伊凡四世以援助为名,派兵进驻卡巴达尔,对高加索地区长达300多年的扩张史从此开始。1638至1685年,沙俄又对中国黑龙江流域不断侵略骚扰,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反击而一再失败后不得不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在东西两线的侵略扩张,重点在欧洲,并由沙皇政府亲自完成;对亚洲的侵略,前期主要由民间力量完成,后期由沙皇政府接手。
东南欧其他国家
中世纪东南欧的历史,在西方研究得还不是很透彻。这个区域经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十字军去往圣地路过的地方,在奥斯曼土耳其入侵之前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其实,中世纪的东南欧,已经建立了捷克、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一度非常强大的国家。
捷克
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人的一支。居住在易北河上游一带。5至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开始形成。9世纪初,以莫伊米尔大公为首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国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9世纪末,捷克从大摩拉维亚分离出来,逐渐形成独立的国家。996年,捷克大公依靠教会的支持,打败对手,统一了捷克各部,建立起普舍美斯王朝。捷克的封建化开始于大摩拉维亚时期,发展于10世纪,基本完成于12世纪末。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冶金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对外贸易也有较大的发展。14世纪初,捷克开始了卢森堡王朝的统治。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捷克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