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67001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1)门诊和咨询服务这是当今中国大陆最为普遍的一种服务形式。门诊和咨询服务遍及多数大中城市。以门诊而言,几个大城市门诊就诊病儿除了来自本地区外,还来自周围城区,甚至远地或境外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985—1999)15年间资料分析:就诊年龄集中于儿童期,其次为青少年。其父母文化程度以中小学居多。病种前3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南京中心于1952年最早开设门诊,病种最初以精神发育迟滞占多数,其次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种逐年增加,增加了抽动症、抑郁症、品行障碍和儿童孤独症等。门诊病儿以药物治疗为主,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逐年增加。咨询服务形式多样,包括个别、集体、热线、网络等。

住院治疗目前在我国,仅南京、北京、上海和福州设有单独的儿童精神科病房,总床位数不足200张,而多数医院或中心将儿童收治于女病区,故床位数难以统计。因非经典药问世,副作用少,多数病儿门诊治疗或在家治疗,由父母亲自照顾。现今,需住院者多为精神分裂症病儿和其他重症及有伤人、自伤和冲动破坏行为、难以照管的病儿等,平均住院期为3个月。

小区治疗不少地区开展了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小区康复服务,至今尚不普及。

分类和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除采用ICD一10和DSM一W外,尚有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现已出版第三版。它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简明,便于操作。如将癔症和神经症分离,可卡因所致精神障碍等国内尚无报道,故未列入。着重于与文化有关的神经衰弱、缩阳症等。以上分类和诊断标准均经现场测试。总体上靠近ICD一10。

多数专家认为DSM一W较新,具有先进性,尤其适用于科学研究。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将认知缺陷也反映出来。在美国发表有关诊断的论文必须用DSM一IV标准。

专业队伍的建设中国大陆没有资格认定考试(board一examination),有多少儿童精神科专业医师则难以统计。美国2000年已有7000名儿童精神医师,而大陆人数估计约150名,包括专职或兼职主治医师。与美国相比,美国8000多万儿童,而中国大陆4.2亿儿童少年,专业人员与人口之比,两者相差悬殊。

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儿童精神科工作除需医师外,尚需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特殊教师组成的协作队伍。而在中国大陆少数地区有特教老师,或个别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而社会工作者则几乎空白。可喜的是已有长沙和西安等地区在培养儿童精神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提高专业队伍的层次。

教学和科研全国医学院校均设有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课程,但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所占的课时很少,少数医学院设有精神卫生系。科研发展虽快,临床研究仍为多数。实验室研究已向分子水平发展,如孤独症FOXP2基因多态性及其表型的关联分析等。至今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尚无专科杂志,论文散登在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或其他杂志。大型参考书有现代儿童精神医学(1994)和儿童少年精神医学(1999)两种,正在进行再版。

我国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起步迟,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以临床研究、教学和实际诊疗工作为主。婴幼儿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具有易伤性和可塑性特点。儿童精神障碍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康复可能性是很大的;若不加治疗,则将延续至终身,其危害甚大。现今,已受到重视。国家召开过几次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会议,未成年人精神病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希望国家在即将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法”中将未成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精神卫生列入其中。

五、展望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儿童和少年(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4.2亿,占世界儿童少年总数的1/5。据湖南省(1994)调查资料,儿童少年中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的患病率达14.89%。由此估计,我国有4000万病儿。而全国专业机构少,人员紧缺,其中仅15%病儿得到合适治疗,其余病儿中绝大多数因未获得治疗,以致病症延至成年或终身。此外,养育观念陈旧,以隔代养育较普遍,代沟的加深,离婚率的上升,学习压力的增大等等,使多数孩子没能感到在快乐中成长。在育儿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保护,对儿童的自主活动、交往兴趣妄加限制等,致使儿童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以及感情表达能力得不到合适的发展和培养。他们在成长后,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在学生中,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对众多的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具有社会功能不全的病人,不仅自身感到痛苦,同时在学习和事业上也会遭到挫折,对家庭、社会、国家更是沉重的负担,这既是实际问题,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也具有挑战性。

(一)家喻户晓身体力行

WHO的健康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无病不等于健康。”定义要求三者不可缺一。我国过去以身体健康为健康的观念至今仍存在人们心中,后我国又推出以身心全面健康为健康的观念,已是向前迈进一大步,但仍缺少将社会功能健全列入健康标准之中,因此“无病不等于健康”的观点尚不能为多数人所理解。WHO的定义较为完善,强调社会功能的健全,认为不善交往,与人难以沟通和适应环境困难等也属于不健康的表现。而社会功能健全应从小重视培养,应列入到早期教育里,父母和教师应该重视。该定义对促进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的发展,身心和社会功能全面健全发展,其目标更为明确。在中国,WHO的标准尚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医务人员的身体力行更能取得实效。对于该定义的实现,可标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应推广支持,并争取早日实现。

(二)普及和提高

我国社会群众和家庭个人普遍缺乏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防治知识。在专业机构和人员紧缺情况下,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咨询活动尤为重要。对儿童少年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在社会上极普遍。因此,专业机构和人员以及各有关部门,如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民政等部门广泛宣传义不容辞,媒体的作用尤其重要。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应包括科学育儿知识、幼儿教育、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的教育。科学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和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同时对了解精神病人,正确对待精神病人也十分必要。关心精神病人,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隔离已成为世界上普遍的呼声。

本学科的兴起在我国只有50余年,在美国则有200余年,相比之下显得很年轻。当今,本学科在我国虽已初具规模,但在学术、理论和技术方面与国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有关本学科的提高和紧跟时代,必须在体制、科研、教育和学会工作方面加以改进。更需要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国际交流也不可少。

(三)改变养育观念和养育方式

现今儿童少年缺乏交往能力,言语或非言语沟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较差以及感情表达不充分等,均是由于旧的养育观念和养育方式所造成。据报载: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平时成绩优异,可称出类拔萃,毕业后找工作却发生了困难。此即反映他们因社会功能不健全,以致融入美国文化发生困难所致,而这些均需从儿童早期开始培养。

(四)开展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

1994年湖南省调查得出儿童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4.89%。近10年内,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再次进行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意义重大。调查点应从家庭、学校至社会,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进行。除调查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外,对儿童少年的社会功能发育情况也很有必要包括其内。这样既可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和防治规划的依据,又可为专职人员提供研究方向和服务需求。

(五)人员和机构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在西方发展较快。在美国3亿多人口中,儿童少年有8000多万,患病率为17%—22%,其中750万为重症。美国从中央到省、市、县,均设有精神病学中心(psychiatriccenter),医生经过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合格者为儿童少年精神病学家(childadolescentpsychiatrist)。至2000年,儿童少年精神病学家已达7000名,此外尚有临床心理学家、特种教师、精神医学社会工作者及专职护理人员。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现有机构过少。建议就现有状况,在南京、上海、北京和长沙设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指导中心,由国家卫生部妇幼司和基层司统一领导,充实人员和设备,明确任务,分片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发展。关于人员培训,美国以培养儿童少年精神科医生为主,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有分布全国各省的妇幼保健院和基础较好的儿童保健三级网。在现有基础上,由儿童少年精神科和儿童保健联盟,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模式非常重要。所以,在1998年曾由卫生部妇幼司发文,从每省妇幼保健院抽调一名儿保主治医师送南京定向培养为儿童心理卫生专职医生,学成后可在当地开设儿童心理卫生门诊,咨询和小区服务,再开展就地培训,扩大队伍。此计划已得到阶段性成功,希望继续进行。这样,身心全面的整体的保健才能早日实现。

只有将党的阳光普照到全国4.2亿儿童少年,科学地促进儿童和少年心身及社会功能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只有不断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医学水平,才能使4000万心理疾病病儿,早日康复,使家庭幸福,社会安康。

(陶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