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19

第19章 黄帝陵祭典

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故取名轩辕;因在姬水长大,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又因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所以称其为黄帝。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等古代帝王都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是古代一位了不起的部落英雄,他打败了炎帝、蚩尤之后,统一了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和礼仪制度等都得以发明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期。黄帝作为我国文明初创时期文化符号的“形象大使”,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祭祀黄帝的活动,当时,大都采取郊祭形式。《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祭黄帝”,以缅怀先祖。相传黄帝葬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顶上,我国自古就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汉代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汉武帝即位之初,勒兵十余万北巡朔方,回朝途中路经桥山,便命令士兵连夜修筑祭台,即“汉武仙台”。汉武帝亲自登台祭祀黄帝。后世祭祀黄帝形成朝廷定例。唐代对轩辕庙进行了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千余株。宋初,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情况,威胁庙院,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如今人们拜谒的轩辕庙所在。此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黄陵县等地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

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民谣不仅道出黄帝陵的修建及其变迁,还言明历代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的寻宗溯源以“正身正名”、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祭祀之举,足见黄帝始祖身份重要的象征意义。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还派人专程赴黄帝陵祭祖。如今,黄帝陵碑亭中立有******手迹“祭黄帝陵文”和其他名人手迹的碑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黄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世界华人力量的一项重大仪式。在长期的实践中,黄帝陵祭祀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形式。公祭也称官祭,多为政府等机关团体组织,基本上都由陕西省政府主祭,政府官员、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等都列席参加。公祭仪式庄严、肃穆,仪式相对固定。祭祀时,在黄帝陵亭子的上方悬挂一横额,上书“公祭黄帝陵典礼”,亭内悬挂吊幅,两边柱子上悬挂每年新撰的对联,祭桌上摆放祭器、时鲜水果、鲜花、蜡烛和面花等祭品。在主持人的安排下,祭祀的先后程序依次为:1.全体肃立;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3.奏古乐;4.敬献花篮、花圈;5.行三鞠躬礼;6.主祭人恭读祭文;7.代表讲话;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9.留影;10.植纪念树。

民祭多为民间自发组织的祭黄帝行为。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仪式不太固定,往往根据祭奠者的愿望及习俗而定。除保留公祭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外,民祭活动还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仪仗队和三牲队等,更突出了热烈淳朴的民间性。民祭程序大致包括这些内容:1.全体肃立;2.各界代表就位;3.击鼓鸣钟;4.奏古乐;5.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牲祭品、饼羹时果,上香、烧纸,奠酒等,奠酒时,祭祀者行跪拜礼,敬酒三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轩辕黄帝;6.行三鞠躬礼;7.恭读祭文;8.鸣放鞭炮,由鼓乐队做前导,主祭人等随后绕陵一周;9.陵前留影;10.植纪念树。1989年重阳节,民祭黄帝时,击鼓31响,鸣钟11响,预示着祖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11亿中华儿女大团结。1997年清明民祭时,击鼓33响,鸣钟12响,与我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和12亿中华儿女对应。不单单是陕西黄陵县祭祀黄帝,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也有黄帝陵及相关祭祀活动。据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礼俗卷》载,中国台湾地区也有遥祭黄帝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