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16726700000028

第28章 东方之鹰

1992年岁尾,中国东南某地,一支担负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诞生了。这就是南京军区“飞龙”特种部队。

野战生存与挑战生理极限

“飞龙”特种部队组建之初,其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就明显高于一般部队。大队的武器装备涉及陆、海、空共21大类500多种,仅高新技术装备就有十余类数十种,有战场电视、无人机、雷达、伞具、潜水具等。

各营、连,甚至一个排里,战士们的专业也都不尽相同。现任大队长江建雄,在加入“飞龙”大队之前做过23年侦察兵。他在就任侦察连长时曾创下“8米抓绳上6秒3”的军区纪录。像江建雄一样,大队许多官兵都是带着“一根绳子一把刀”创造的辉煌从侦察兵部队选调来的。上级赋予特种部队的基本作战任务是:飞越千里抢夺战略要点,深入敌后突袭要害目标,闯龙潭虎穴搭救被困人质……每-项特殊任务,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能是在冰天雪地或热带丛林,可能是在黎明清晨或黄昏子夜,也可能是在繁华都市或孤岛戈壁……

1995年7月下旬,“飞龙”大队官兵全副武装,每人携带1壶淡水、3两大米,开赴远离陆地的4座岛礁进行为期3昼夜的野外生存训练。

在岛礁上,他们攀岩石、宿灌木,天上吃海鸟,地下捕蛇鼠。正当完成任务即将撤离时,一场台风悄然袭来,他们被困在巨浪与狂风之中。淡水没有了,他们就饮雨水或沙石过滤的海水;粮食没有了,他们就用海草或吸附礁石的贝壳充饥;风雨袭来时,他们就靠着礁壁抵御风雨……6天6夜,在小飞虫和蚊子的轮番袭击下,凭着过人的毅力与体力,他们走出了死亡地带。

进行训练改革

为了高标准地担负起局部战争和各种冲突事件中侦察、渗透、袭扰、打击等特殊任务,“飞龙”大队在江建雄的带领下,不断增加训练中的高技术含量。在“敌”

情设置上,增加了“前方狭窄路口可能有敌传感器材”、“正前方高地有敌夜视器材侦察”、“接上级通报现在正是M 国卫星侦察时间”等多个高技术性质的障碍;接敌方式上,在摩托化开进、徒步开进的基础上,增加了伞降、机降和潜水多个内容;卫星定位仪、头盔式夜视仪、热成像仪、麻醉枪、微声冲锋枪等多种先进装备也被引入训练全过程……一次次探索,一次次闯险,“飞龙”

部队创造了运用动力翼伞隐蔽接敌打击、运载潜水员清除登陆滩头水雷等战法,进行了“直升机跳伞”的训练改革,实现了“无人机切线飞行法”的革新,极大推动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陆海空三栖雄风

“飞龙”特种部队要能遂行陆、海、空三栖作战。

1998年夏,部队进行万米海上游泳考核。官兵们下水后,风浪陡然剧增,一个个大浪劈头盖脸直砸下来。一些参谋考虑到顶浪游泳可能会使体力消耗过大,建议考核距离改为8000米。但大队长江建雄斩钉截铁地说:“以我为标准,我就是回游的转折点。”说完带头向怒海中搏风击浪而去。官兵们紧随其后,一步不退。抵达原定目标了,江建雄又向前游去……最终,考核在12000米处完成,一举刷新了大队成建制深海武装泅渡最远的纪录。

与海战训练一样,空降训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非常大。跳伞时对飞机的飞行高度、风速、云层等气象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稍有闪失,就会酿成灾难。

1998年5月19日,某训练场上空,随着一架架飞机掠过,空中盛开了一朵朵洁白的伞花。“飞龙”大队正在这里进行一年一度的空降训练。当剩下最后两个架次时,天气骤变,降落区上空的云高降到700米左右,能见度降到600米,飞机在空中若隐若现,气象条件到了安全训练的临界点。在场的几名跳伞专家碰头后认为不能跳。然而对部队素质心里有底的江建雄,却坚持要锻炼一下部队。他走到指挥位置,手臂一挥:“特种部队的目标是培养全天候作战的伞兵,打仗不可能让我们等一个好天气才开始。跳,勇敢地跳!”在江建雄的指挥下,官兵们在白雾茫茫的天空中穿云破雾,安全着陆。

这次训练,实现了不良天气条件下跳伞的一次成功突破。

除了训练出特种兵过人的军事技能外,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日益成熟。

1997年6月的一次伞降训练中,老战士王伟第一个跳出机舱,4秒后,新战士石鹏飞跟着跳了下去。突然间,一阵强气流冲来,石鹏飞连人带伞被冲向左下方王伟降落伞的排气空上。顿时,两伞缠绕在一起,成自由落体疾速下降。生死攸关之际,王伟冷静地指挥石鹏飞抱住自己的肩膀,石鹏飞得以转身打开备份伞,双双安全着陆。

“飞龙”特种大队陆、海、空三栖作战的雄风,在一次对“敌”机场隐蔽破袭的实兵演习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演习中,特种部队的无人驾驶侦察机首先飞到“敌”

机场上空航拍侦察,及时准确地传回情报资料。随后,作战分队的官兵或用动力翼伞滑翔而至,或从1000米高空伞降着陆,或从悬停在空中的武装直升机上迅捷而下。他们犹如神兵天降,迅速控制机场,掩护运输机向战场送来可打击敌装甲目标的“重型武器”。与此同时,另一批特战士兵也全副武装地从海上泅渡而来。他们战胜暴雨怒潮,迅速抢滩登陆,赶至机场前线。顿时,“敌”

机场跑道、飞机等多个目标遭到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与轰炸,炮火纷飞,硝烟弥漫。“敌”军防守权线崩溃。

特殊战场建奇功

1993年10月,安徽王界某山区。深夜,幽深的山坳灯火通明。身着戎装的参谋干事奔波穿梭,文电情报往来不断。这里是我军最大的合同战术训练中心,一场由南京军区组织的师规模实兵检验性对抗演习正在这里紧张地进行。

此时,“红军”、“蓝军”均已完成兵力调集。“红军”

是战争年代功勋卓著的甲种师,对手是我军第一支正规的“蓝军”模拟部队。然而,对抗的焦点却在“红军”、“蓝军”之外。一支人数不多、装备精良的小分队成为对抗双方以及演习总导演三方关注的“中心”。任务是在演习开始前一天傍晚下达的。当时,各项演习预案已经制订完备,只等着一声令下。

战斗打响了,负责演习的一位军区首长突然提出,总部和军区领导要在指挥部通过战场电视系统观看到60千米外的空降与反空降对抗的实况。

这支小分队被指令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躲过“红军”、“蓝军”双方的警戒和搜捕,设置这一系统。配属给小分队的战场电视系统理论传输距离刚好60千米,且对抗的地点也要小分队自己从星罗棋布的演习场所中侦察发现。时间只有短短一夜,这是一场勇敢加智慧的游戏。

小分队毫不犹豫地接受命令,携带装具连夜出发。

他们绕过“红军”、“蓝军”双方的警戒线,与双方的反侦察小组巧妙周旋,终于发现了预定演习场,他们隐蔽潜上-个个可以架设机位、距离适宜、隐蔽性好的制高点,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指挥部的触角布设到“红军”、“蓝军”两军的眼皮底下。

黎明时分,6路51个机位的战场电视网开始正式运转,整个战场的实况通过中继站清晰地传回指挥部。

“红军”、“蓝军”两军司令目瞪口呆。

在这次演习中,“飞龙”特种大队官兵还成功地对“红军”、“蓝军”双方完成了11架次的航拍航摄任务,完成了对“蓝军”防御阵地的野战照相侦察和快速冲洗任务。他们还配合“蓝军”对“红军”实施了4组12次渗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