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与“阳历”最大的不同在于“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制定的,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制定的。
阴历制定的根据是朔望月即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阴历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历月长短是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的。大月30日,小月29日,年的长短与回归年无关,只是历月的整数倍。因此,阴历的月份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的只是一定的月相:初一是朔,是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
古人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确定日期,因为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所以说阴历的使用在当时是很方便的。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无法对人们的生活与农业生产作出正确的指示,后来便逐渐被淘汰。
阳历的制定是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位置而定的,它是把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由于它的长度不是整数,所以才会有平年、闰年之说,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阳历的最初使用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
(旧历)。
中国开始对“阴历”的革命起于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它采用了阳历,但也有所修改。“天历”可谓是阴阳合历,其中既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直到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我国也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