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并给地球造成毁灭性灾难的话题,关键的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时候的问题。200多个巨大的环形陨石坑和数十亿年的地质痕迹都提供了大量充分的证据,表明小行星或彗星的爆炸性撞击,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的地球造成了巨大灾难,毁灭了地球上的大批物种,甚至给地球上的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天文学家也都明白,还有更大的威胁物仍在太空中穿梭飞行,它们当中的有一些最终注定会和地球发生撞击。
尽管这一切似乎很可怕,但灾难也不是不可避免。地球上经历了近40亿年的生命进化,有一个物种已经足可以阻止下一次灾难性撞击的发生。这一物种就是我们人类。
那为什么还要担忧呢?毕竟,历史上的灾难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阴影。6500万年前最臭名昭著的那一次撞击,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以地质学的标准来说,算是“当代”的一次撞击,发生在49000年以前,一块铁陨石炸开了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8平方千米的大型陨石坑,造成周围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的一切生物的灭绝。1908年,一块流星陨石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卡地区8千米高的上空爆炸,击倒树林,引发火灾,使25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野生动物无一幸免,惨遭灭绝。如果这样的一次爆炸发生在纽约或伦敦上空,那至少会造成数十万计的人死亡。
小行星掠过地球,有没有幸免于难的呢?1996年,一颗直径大约为500米的小行星从距离地球45万千米的空中飞过,以天文学的标准来说,那已经是极短的距离了。这颗小行星是人类观测到的、如此近距离飞过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如果它撞击地球的话,它会造成相当于50亿~120亿吨梯恩梯的爆炸力。特别令人丧气的是,人们在小行星飞越地球的4天前才发现它!因此,人们特别有理由期望一套探测系统,能够及早发现小行星,确定它们的飞行路径,提前很多年就能预测它们究竟会不会给地球带来真正的威胁。
令人振奋的是,这样的系统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美国有4个小组的天文学家通过潜心研究,利用一些现成的设备制造了专门的望远镜,观测太空,不断发现“近地物体”。近地物体是指那些阶段性地飞过地球或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或偶尔出现的彗星。如果某一近地物体飞过地球时斜穿过地球轨道,而地球在沿自己的轨道运转时又恰好在这个时候经过这里,那就有可能是某个大都市或某个地区,甚至整个地球文明的灾难,就看来犯者的个头大小了。
1997年,由美国空军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专家组成的一个联合小组加入了搜寻近地小行星的行列,他们还得到了美国五角大楼的慷慨资助。利用美国空军设在新墨西哥州的卫星探测望远镜和装备了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先进的电荷双耦器件的照相机,这项完全自动化、电脑化的行动很快就发现了更多的、大大小小的行星和彗星,甚至比其他几个小组发现的总数还要多。后来,美国空军还部署了第二台行星探测望远镜,发射了一系列的微型卫星,对近地小行星进行更好的探测。
如果真的发现了有小行星或彗星正朝地球撞过来怎么办?尽可能早地发现——当然能在多年以前就发现是最好不过的,我们就可以发送一个探测性的宇宙飞船,去探明来犯者的性质。洛斯阿拉莫斯和劳伦斯利弗莫尔这两个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已经勾画出了一系列巧妙对付来犯者以保卫地球的方法。依据小行星或彗星的大小、组成成分,科学家们利用特殊的核爆炸法将小的小行星或彗星摧毁,使大的转向偏离地球。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并在适当的环境下,一些不那么激烈的措施也完全是可行的。有的方案只需要常规的爆炸法,有的则需要火箭发动机或太阳帆去改变小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道,让它安全地飞过地球。
据估计,直径在1千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有500-1000颗,但直到2000年初,人们探测发现的仅为估计量的1/2左右。这种大小的小行星足可以给全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某一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小行星甚至可能正朝着地球撞过来。周期长的彗星往往较一般的小行星来得大,撞击速度是小行星的2倍多,因此对地球而言具有更大的威胁。而且,这样的“不善来者”通常只有飞行到木星轨道附近甚至更近的时候才能被发现,而这时候离它飞过地球轨道也只有几个月了,最多也不超过18个月,留给我们采取防卫性措施的时间也就不是很多。何况,对那些虽然个头更小但数量却更多的近地物体,我们知道的还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这些小行星当中同样会有都市的潜在杀手、海啸地震的制造者。
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灾难性场面的出现,我们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探明、跟踪每一颗近地物体。1993年,国际天文界发出警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在经过木星时被木星强大的引力拉成了21个碎片,这些碎片大的直径有3千米,小的也有500米左右。它们像一排大雁列队前行,预计在绕太阳一圈后再次靠近木星时,将一个接着一个地撞向木星,碰撞的时间大约在1994年7月15~22日。后来果然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彗木碰撞。这无疑是一件大事。其重要性还在于彗星既然可以撞到木星上,也就有可能撞到地球上。何况能够靠近地球的,除了彗星,还有众多的近地小行星。
1997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使用北京天文台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发现了一颗潜在危险小行星,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其轨道与地球轨道的最近距离是0.0001天文单位(约15000千米),是当时的96颗潜在危险小行星中第三颗这么近的。尽管如此,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会对地球构成真正的威胁。发现后引起国际小行星观测者的极大关注,不仅成为当年被观测次数最多的小行星,也是有史以来被观测最多的暂定编号(1997-BR)小行星之一。捷克天文学家对它的测光观测得到其自转周期为33小时。
1997年12月6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空间观测组的天文学家金·斯科梯在观测中发现了一颗前人未知的小行星。随后,根据日本的天文爱好者和其他学者提供的1998年3月的最新观察数据进行了计算之后,哈佛中心宣布:这颗直径为1.609千米,最新被命名为1997XF11的小行星,正在以7.24万千米/时的速度朝着地球方向飞来。它将在2028年,在离地球仅48290千米处掠过。以上消息公布之后,在全世界引起一阵轰动。
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天文学家的计算,如果这颗小行星与地球正面相撞,其能量将高达3000万兆梯恩梯,相当于在地球上空投掷了2000万枚类似广岛级的原子弹。如果小行星与地球的海洋部分相撞,将产生数百米的海啸。这将淹没全世界所有的海边城市。如果它与地球的陆地部分相撞,将产生一个直径为48千米的陨石坑。大量土石被抛上天空,使得在地球上有数周乃至数月不见天日。
以上消息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阵研究小行星的狂热。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仔细重新查阅1990年的相片底片,终于找到了XF11的踪迹。按照它在8年前的位置和今天的数据,最后得出的结果,即XF11在2028年与地球的最近距离是96.54万千米。因此,小行星XF11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等于“零”。
2126年8月14日的预测
“2126年8月14日,世界末日?”
这是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史密斯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天文电报中心处主任布莱恩·马斯登1993年一篇文章中的开头,他提出了斯韦夫特-塔托勒(Swift-Tuttle)彗星有一天将会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这一预断后来收回了,但这个故事具有代表性,它说明,确定远在太阳系外空的小物体的长期运动位置是一件令人害怕的问题。科学家们在面对这类问题时出现疑虑。
Swift-Tuttle彗星是近地球天体,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直径约10千米,它的轨道相交叉于地球轨道。马斯登1973年认为,1862年看到的彗星可能与耶稣会传教士伊格拉提斯·科格勒报告的相同,后者1937年在中国北京观察到这个物体。马斯登预言这一巧合的物体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即该彗星的喷发物在其绕太阳运行的途中一旦激活起来,就能使彗星轻微地改变其轨道。果真如此,马斯登推测,这颗彗星1992年底到达,将它的运动周期预定130年。
这颗丢失的彗星是日本业余天文学家Tsundaiko Kiuchi 1992年9月26日在Big Dipper是座中找到的,马斯登是正确的,只不过这颗彗星最接近太阳的时日差了17天,它离地球最近处是在17700万千米上空。在新近观察的基础上,马斯登对这颗彗星进行了另外的计算,他注意到下一个近日点(距太阳的最近点)将是在2126年8月14日。不过,假定这颗彗星下次闯入太阳系内部时仅离这一标准15天,马斯登测定,这颗彗星和地球将在十分相同的时间交叉它们的运行轨道。不必说,这一结果将导致全球性的灾难。
马斯登继续修正这颗彗星的轨道,它寻找到越来越多的记录它的参考资料,这些记录差不多倒回了2000年(包括公元188年的一件,也许是公元前69年的一件)。他最终发现,Swift-Tuttle彗星轨道有些稳定,当下一次进入太阳系内层时,它将在距地球约24135000千米的地方安全经过。马斯登的轨道计算还确认Swift-Tuttle彗星3044年会在离地球几百万千米的地方运行,我们仅能够希望到那时人类将旁观其他世界处在这样的撞击事件中,或已发展出了能消除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