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交接之际,台风都会从南侧登陆日本。
台风产生于从菲律宾至赤道的北太平洋中偏西的海域上。那里一年四季水温很高,气流始终处于上升状态。
在这种海域上,如果形成直径数百千米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漩涡(中心地带为低压区),云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在漩涡的中心地带,积雨云较易形成;而在漩涡的四周,积雨云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
在积雨云的中心存在着活跃的上升气流。从海面蒸发出的水蒸气被上升气流带至高空,再进一步凝结,释放出“潜在热量”(凝结时才能释放出的热量)。这种潜在热量被释放后,使大气温度更加升高,进一步加强了积雨云内部的上升气流(积雨云因潜在热量而膨胀的这种状态被称为“第1种有条件不安定”)。
漩涡中心的积雨云不断增多后,漩涡周围海面上的空气就会被积雨云所吸引,聚集到漩涡中心来。因地球自转作用的影响,这些空气形成一种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螺旋状的气流,加强了原有的小漩涡。这种现象一旦得到持续,漩涡就会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台风。在气象学上,最大风速在17.2米/秒以下的被称为“弱热带低气压”,在此之上的被称为“台风”。这种台风猖獗的状态被称为“第2种有条件不安定”。
台风,即海面蒸发的水蒸气释放热量,使空气膨胀后形成的漩涡。海面水温越高,释放的热量越多,台风的威力就越大。
台风受太平洋高气压带西侧气流的影响,北上逼近日本。
但随着不断北上,海面水温逐渐降低,台风慢慢变弱。当接近日本时,日本列岛北侧的一股冷气团被卷进台风的漩涡中,带至台风西侧,有时甚至会形成“冷峰”。
“台风变成温带低气压”所讲的即是此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