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必行,行必果
遵守诺言,话出口,记在心,行于世。
——奇仑
为了保证某件事能够顺利完成,处事双方往往会签订一些协议、合同等,以书面的形式保证合作的正常进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凭借“朋友之情”或者是对对方的信任而相托要事的。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声称谁能将木桩扛到指定的地方,就能得到重赏,但是许多人都抱以怀疑的态度,觉得商鞅空口无凭。终于有一个人走出来,打算试一试,就将木桩按照要求扛到指定地点,果然得到了商鞅的重赏。经过这件事,民众增加了对商鞅的信任,对商鞅推行的新变法也就更信任,使得新变法得以顺利推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所以要避免“言过其实”的承诺,或者是任何“言而无信”的行为。俄国作家班台莱耶夫写过一个叫《诺言》的小说,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在公园里玩战争游戏,一个大孩子对新来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说:“你是中士,而我是元帅,你就得听我的。这里是我们的‘军火库’,你留在这儿做哨兵,等我叫人来和你换班为止。”
“中士”很听话地一直坚守岗位,但是天黑的时候,其他的小孩都回去了,大家把这个“中士”遗忘了。公园快关门的时候,“中士”还坚守岗位,他又冷又饿,还很害怕,却不肯离开公园。一个路人看到这种情况,在街上找来一个真的少将,让少将帮忙。少将对孩子说:“中士同志,我命令你可以离开岗位。”“中士”这才高兴地说:“是,少将同志,遵命离开岗位。”
这是一个经典的“言必行,行必果”的故事,作为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如此信守承诺,难道不是很了不起的行为吗?中国古代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后汉时期的范营卿和同窗张劭分手的时候,范营卿对张劭说,两年后的今天到张劭家拜访。两年很快就到了,张家的人都不相信范营卿会来,因为两家相隔千里,何况那时候的交通又极为不方便。但张劭相信范营卿,认为他一定会遵守承诺,果然范营卿在约定的时间内到了张家。在现代社会的社交中,如果能主动帮朋友办事,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为,承诺的时候更要谨慎,因为承诺能否兑现,关系到做人诚信的问题。
能否按承诺做到,不仅有自己努力的程度问题,还有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问题。有的时候原本能办成的事情,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实施上出现了问题,就可能难以落实。所以那些明知无法办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能做到,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因为这样做不但会失信于人,还可能失去朋友。丁文常常向同事夸口自己的本事,说认识某某人之类的话。一次同事拜托丁文买黄金假期的飞机票,他答应没问题,可是几天后却告诉别人票拿不到。同事们都以为是因为假期的缘故,票不好买,就没有在意。几个月后,部门的经理让丁文去火车站托运行李,丁文说他不用花钱就可以托运,可是都快到开车的时间了,大家还是没等到丁文,经理只好自己掏钱办了托运手续。这件事情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丁文根本是个只说不做的人,他答应的事情其实都做不到。在公司里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丁文。不久以后,他被公司辞退了。
守信的人也是品德良好的人,他们能在约定好的条件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因为他们遵守承诺值得信赖,所以是人们信任和求助的对象。懂得守信的人,也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别人可能被你“欺骗”一两次,但绝对不能永远被骗,迟早你会因为自己不守承诺而失去大家。
曾参的妻子带孩子去市场买菜,一路上孩子哭闹不停,曾参的妻子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杀猪给你吃。”儿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等她回到家里,就看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急忙阻止说:“我不过是想安抚儿子罢了,和孩子不用这么计较。”
但是曾参不同意:“怎么能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呢?孩子现在还小,你这样说话不算数,他一定有样学样。你现在欺骗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约定,就会让孩子对你这个母亲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这样做。”说完之后,曾参就把猪杀了。
人与人交往需要的是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虽然人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用相同的兴趣、情感和思想等互相吸引,但这样并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信用来维系。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能给人以信任感,让人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反之,总开“空头支票”的人,再三的失信,必然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让人失去对你的信任。交友忠告:成功的沟通和交流者,其最具优势的一点就是能做到诚信。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诚信,能让你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交流对象。哪怕一件小事,都要做到“答应了就要做到”,不要忽视了小事的作用。
二、让礼物传递心意
与其相信真的,还不如相信他们所要的。
——培根
送礼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形式,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送礼也是一种礼貌,一种友谊的表达方式,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或者探望或拜访他人赠送礼物都是理所应当的。送礼虽然重要,但礼物的价值不应该建立在利益的磅秤上,只要做到“礼轻情义重”就可以了,所送的礼物不一定要价格不菲,因为礼物不是为了要讨好别人,而应该是一种内心情义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通常送礼物有几种类别:节日礼物、结婚礼物、生日礼物、见面礼物或分别礼物,不同的礼物类别所需要送的礼物也不尽相同。按中国传统,春节是比较隆重和正式的节日,这个日子送礼物是为了能更好地与人沟通,有孩子的家庭就以孩子的礼物为主,送大人的礼物则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喜好等来决定。结婚礼物最好以家居用品为主,餐具、床上用品、瓷器、饰品都是最好的选择。而生日礼物则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来决定礼物的内容。至于见面和送别的礼物,需要注意场合以及对象,不同的场合及对象决定了所送礼物的不同,比如是在正式场合送人的见面礼一定要有意义,尤其对方是你重要的合作伙伴之类的人物,但如果是去医院探望病人,礼物则要以适合病人为主。送别时候的礼物,如果对方是出门远行则要送简单的、不占空间的礼物。不论送礼的轻重,都要把握好时间,过于频繁或者延误时间都不合时宜。有时候送礼的次数过于频繁,只会给人带来压力,尤其是为了求助于人的送礼,如果太过频繁,其目的一目了然,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但是如果耽误了最佳的送礼时间,可能不仅达不到所想要表达的目的,而且会失去最好的机会。送礼只能是一种心意,任何礼物无论大小轻重,都能代表送礼人特有的心意,所以选择的礼物应该与你的心意相符。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掌握尺度,尤其是对上级和需要求助的对象,送的太轻会显得你不重视对方,送的太重就有受贿的嫌疑。现在有不少人因为要求助于别人,让送礼变得满是铜臭味,变得庸俗,变成了一种最不堪的交际手段。要想使礼物具有合适的意义,就需要送礼的人费点心思,了解对方的身份、爱好、习惯,甚至宗教信仰,免得因为所送礼物的不恰当而破坏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钟”在中国人的发音中和“终”一样,送钟听起来和送终的感觉一样,对方如果是很传统的家庭,或者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千万不能送这样的礼物。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中国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定人群的,所以和这些人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物是否适合,以免触犯对方的忌讳。正确的送礼方式应该是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送有一定意义的、有一定价值但又不过分夸张的礼物。所以礼物应该是既能反映送礼者心意又符合收礼者身份的。对关系亲密的人,送的礼物要贴心;对关系一般或以巩固关系为目的的人,送的礼物就要适合。
所谓“礼尚往来”,是指你送出适合的礼物,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回礼。如果你送的礼物过轻或过重,都有可能给对方带来困扰。所以说,送礼能代表心意,也是一门学问。
在这个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里,送礼是人际交往的手段之一,一份适合的礼物能成为沟通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可以为你的人际交往多开拓一个选择。而掌握了送礼的学问,就能帮助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获得真挚的友谊和最好的合作伙伴。交友忠告:把你的朋友根据亲疏分类。
对较少联系的朋友,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发一封电子贺卡;对经常联系的朋友,要清楚对方的生日等信息,送上适合的礼物。在送礼前,先了解对方有无忌讳,如果实在没把握,干脆主动询问对方,以达到送最适合礼物的目的。礼物最好提前或当天送到对方手里,接受礼物的时候不要打听物品的价值,回礼要适中,不要过分高于或低于所接受的礼物。
三、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人的心如同降落伞一般,如果不张开,根本无法使用。”
——欧茨本
人际交往应该是胸怀坦荡、真切诚恳的,只有推心置腹的交往,才可能消除戒备,以诚相待。但所谓的诚恳交往,是需要适度的,有所保留的。即使是“胸无缔结,无话不说”的朋友之间,也需要适当的保留,留有余地。
萧然端着盘子挤出拿饭的窗口,餐厅里满眼都是人,好不容易找了个空位坐定,这才发现对面坐着的居然是她们的部门经理。萧然才进公司没几天,跟经理又不熟悉,现在面对面聊什么呢。一时间,她只知冲着经理傻笑,餐桌上的气氛有点尴尬。幸好这样的僵局没持续很久,经理就开始发问了:房子住得如何,交通是否方便……尽管打破了刚才沉默的僵局,可这一问一答的也很别扭。后来,经理问起萧然有没有男朋友。于是接下来的谈话整个变成了萧然的爱情汇报,看到经理听得津津有味,萧然暗暗为能跟经理找到共同话题而庆幸。
之后,经理有事没事就问萧然跟男友的爱情进展,开始萧然还为经理对自己的特别关心而沾沾自喜。可是后来萧然却发现她和经理的相处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恋情汇报越多,经理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也越忽视。久而久之,领导和同事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萧然是一个喜欢到处宣扬自己恋情的小姑娘,反而注意不到她的工作能力了。
交流需要透彻,这是应该的,但透底就大可不必了。适当保留一些秘密和一些必要的避讳,都是需要的。在人际交流中,过分谨慎拘泥,只能让对方觉得你不值得信任,无法托付要事。有的人在交往的时候过于拘泥,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显得畏畏缩缩,让与其接触的人着急,这只能显出此人的怯懦。过于拘泥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四、真实的谦逊
谦逊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品德之一。但谦逊必须要坦诚,不虚伪,不做作。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如果为了表示“谦逊”而吞吞吐吐,只能让对方误会,认为你是在故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