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股权战争
16765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动向:惊险的赌局(1)

这是一个观察企业如何赢得“融资对赌”的绝佳样本,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博弈,其背后是财务投资者的种种利益考量。

同样是私募融资,同样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甚至对赌的资本方都同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国动向与永乐电器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相较于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的惨淡收场,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最终笑到了最后。

陈义红,这位著名运动品牌李宁公司的开山元老,在为该公司贡献了15载年华之后,最终以两年的闪电时间,实现了自己的创富梦想:他实际控制的体育用品企业“中国动向”,2007年10月在香港上市,上市后陈义红的财富甚至超越了他的老东家李宁。而他本人,也成了李宁在商场上的直接竞争对手。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一切都是李宁一手促成的。因为,中国动向的前身“北京动向”,曾是李宁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李宁为了给陈义红一个创业的平台,拱手将北京动向的控股权让给了陈义红,这也是李宁给予陈义红对李宁公司多年所做贡献的最大回报。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后来一次足以决定企业命运的融资过程中,陈义红和摩根士丹利,签下了一纸在当初看来极其危险的“对赌协议”。正是经过这一次“惊险的跳跃”,陈义红才最终得以梦圆IPO。

同样是私募融资,同样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对赌,甚至对赌的资本方同为摩根士丹利,但是中国动向与永乐电器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相比于永乐电器创始人陈晓的惨淡收场,中国动向创始人陈义红最终笑到了最后。

为了清晰理解整个对赌融资过程,让我们把镜头拉回2002年前后的李宁公司。

开山元老,转身创业

2001年,陈义红在董事长李宁的要求下,从李宁公司的CEO岗位上退了下来,转任仅有虚名的法人代表。这一岗位变动背后的原因是,李宁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连续4年无法突破10亿元的门槛。

跟随李宁已经10年之久的陈义红,此时心灰意冷,甚至有了辞职单干的念头。但李宁却并不愿意让这个创业伙伴如此离开,他似乎觉得对陈义红有所亏欠。于是,李宁向陈义红表示:“你先不要出去。”

此时,李宁公司刚与意大利品牌Kappa(卡帕)谈妥,获得后者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品牌特许经营权,期限5年。为了专门打理这项业务,2002年4月,李宁公司旗下一个新的子公司“北京动向”得以成立,并且从李宁公司继承了卡帕品牌的特许经营权。而李宁则将这家公司交给了陈义红打理,此外,陈义红私人控制的“上海雷德”,甚至获得了北京动向20%的初始股权。

这种方式,比起离开李宁公司独立创业,起点显然要高很多。在陈义红的经营之下,北京动向2004年开始盈利(445万元),销售额也突破1亿元大关。

2005年年中,李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以4481万元的总价格(含债权3620万),将北京动向剩余80%股权出让给陈义红等人(为此,陈义红夫妇、其弟陈义良、北京动向总经理秦大中,共同设立了“上海泰坦”,用于受让这笔股权),所有款项于协议签订后14日内现金付清。

对于这笔股权转让,有人公开嘲弄李宁贱卖资产(因为80%股权的实际价格仅为800余万元)。其实,李宁是有着深层次思考的,他曾表示:“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也不会拦住他发展,就像当初没人拦住我发展一样。”李宁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他当年遭遇运动生涯的滑铁卢时,是健力宝的李经纬收留了他。并且是在李经纬的支持之下,他的李宁公司才得以发展起步。现今,他也希望通过某种形式帮扶陈义红一把,从这个意义来说,所谓的价格高低就无需那么在意了。

为了筹集这笔股权交易的资金,陈义红将他所持有的李宁公司(HK2331)1300余万股股票全部套现,才得以完全支付这笔接近4500万元的现金。至此,陈义红由李宁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变身成了北京动向的创业者。

引进资本,收购商标

后来的一件偶发事件,或许多少会让李宁心存一些懊恼。因为当初把股权转让给陈义红时,李宁预估北京动向充其量不过是个“铜矿”。而这件偶发事件,让陈义红有机会将“铜矿”升级成为“金矿”。

这件偶发事件便是,Kappa品牌的所有者意大利BasicNet公司,在2006年陷入巨大的财务危机。为了缓解危机,他们最终决定出售Kappa品牌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权益。陈义红便借机购得了Kappa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商标所有权,成为Kappa在中国内地和澳门的品牌拥有者。

如果没有这一偶发事件的发生,北京动向充其量不过是Kappa品牌的一个区域代理商,假若合约期满品牌商不再续约,则北京动向完全是替人做了嫁衣。这也是李宁低估其价值,并且愿意出让股权给陈义红的另一个潜在原因。

2006年3月26日,陈义红与意大利方达成协议,陈义红将通过私人拥有的离岸公司DiamondKing,以3500万美元购买Kappa品牌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的全部商标权益。(图4–1)

35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大约3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的收购款,当时的陈义红显然是无力支付的。根据当时财报,2005年北京动向的净利润才3781万元,而陈义红拥有的李宁公司股票,早已套现用于收购北京动向的股权。那么,陈义红该到哪里去筹集这笔巨额资金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作为财务投资者介入进来。2006年5月10日,陈义红与摩根士丹利正式达成协议,摩根士丹利投资3800万美元,彻底解决了收购资金问题。陈义红之所以能够接触到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资本,也是得益于其在李宁公司的经历。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国际投行。而陈义红作为当时李宁公司的高管之一,显然与他们有着紧密的交往,并且得以熟悉国际资本的规则。

估值分歧,对赌解决

摩根士丹利之所以愿意对陈义红投资,主要是基于北京动向的盈利增长迅速(2004年盈利约450万元,2005年盈利约3800万元,增长近10倍),以及对陈义红团队的认可(在体育用品领域多年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摩根士丹利看来,把品牌所有权购买下来之后,这家企业的永续经营问题得以解决,其潜在价值就变得非常值得期待。

有意思的是,摩根士丹利的这笔投资,不是直接的“股权投资”,而是“可转债”(可转化成股权的债权)投资。摩根士丹利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投资安全考虑。因为只有彻底完成了商标知识产权在国内及澳门的转移注册等事项,动向公司才算真正拥有了Kappa品牌权益。而在此之前,企业未来依然存在很大变数。显然,摩根士丹利不愿意“押宝”一家前景不明的企业。

因而,摩根士丹利提出,这笔投资先期以“债权”的方式进行。如果动向公司最终未能获得Kappa品牌权益,则该笔债权于2007年5月30日到期,且动向公司须以15%的回报率向摩根士丹利“还本付息”;如果动向公司最终获得品牌权益,则该笔债权转化成股权。

如果该笔债权转化成股权,又牵扯出一个问题:3800万美元可折合成多少股权比例?在这点上,陈义红和摩根士丹利产生了重大分歧。如果按照市盈率估值法,据北京动向前一年(2005年)财报,其净利润大约3800万元,即使按照10倍市盈率的估值,企业总价值也不过3.8亿元,那么摩根士丹利投入的38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几乎就得占去50%的股权;而如果按照净资产估值法,以当时动向公司4300万元净资产来折算,摩根士丹利的3800万美元更是要占去接近90%的股权。

显然,无论采取哪种估值方式,陈义红都不会接受如此大比例的股权出让。陈义红给出的底线是:最多出让20%股权给投资方。

为了化解分歧,双方之间的“对赌条款”应运而生。双方的对赌,在摩根士丹利占股20%的基础上进行。即摩根士丹利同意其投资额转股时暂定20%的股权比例,然后再依据动向公司2006年和2008年的净利润额,确定最终的股权比例。具体条款如下:

第一,如果2006年和2008年的净利润目标,分别达到2240万美元及4970万美元,则摩根士丹利的股权比例最终确定为20%。(如果2006年目标实现,则摩根士丹利相当于以8.5倍市盈率入股)

第二,如果届时净利润仅达目标额的90%,则以陈义红为代表的创业股东,必须额外将11.1%的股权比例,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转让给摩根士丹利。

第三,如果届时净利润仅达目标额的85%,则以陈义红为代表的创业股东,必须额外将17.6%的股权比例,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转让给摩根士丹利。

第四,如果届时净利润不足目标额的85%,则陈义红方面需要额外出让更多股份给摩根士丹利,具体多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最多不超过总股本的20%(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摩根士丹利最多只能拥有40%股权,这也确保了陈义红在最坏情况下也能拥有60%的控股权)。

第五,如果届时净利润超过目标利润12%,则摩根士丹利须将1%的股份作为奖励返还给陈义红等人,其实际持股比例变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