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上)
16767800000017

第17章

出小洋房,沿溪口镇街西行至中街,有一临街华屋,便到了******故居丰镐房。******的祖父辈,兄弟3人,按中国有史夏、商、周排行,老大为夏房,老二为商房,老三为周房。******为周房子嗣。周文王、周武王为周代开国君王,文王建都在丰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武王建都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丰曲乡西北),所以蒋家故居以丰镐作房名。******扩建的故居,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局,重立房名为丰镐房。丰镐房中堂名报本堂,神龛内供奉******曾祖以下四代牌位。堂内往上有******手书楹联。丰镐房院中雕梁彩画,内容多为中国民间传说,有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等。东厢房楼上曾为宋美龄卧房。出丰镐房,西行至中街,临街有粉白高后石库门院落,为玉泰盐铺原址,是******祖父、父亲开盐铺的地方。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在此屋楼内。

出溪口镇3里长街,沿公路北行约1公里,便到蒋母墓。墓地正门有高6.5米、宽7.9米的三门石牌坊,中门上首刻着蒋母墓道四个大字。沿道上行200米,卵石石阶平缓,有方形下马(轿)亭。过亭山道渐陡,拾级而上。有八角亭。亭右前方有平房12间,头门刻有墓庐二字,二门题额慈庵。屋内墙上挂有蒋母遗像,屋内有一石碑,正面是孙中山祭蒋母文,背面为孤哀子蒋中正位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为于右任所书。左边套间为******回乡居住之处。过慈庵前行即至蒋母墓。墓碑正面刻着民国十年蒋母之墓孙文题,上面扇形围栏刻有壶范足式4字,意思是女中模范,足为榜样。两边石柱刻有一副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生母的墓在武岭学校内。1939年,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毛氏罹难于丰镐房后门,1946年******葬母于此。墓前有一直立竖碑,正中刻着显妣毛太君之墓,上首刻男经国敬立,下首刻吴敬恒敬题。

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

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漓江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漓江位于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漓江两岸的山峰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她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蜂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

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杨堤、兴坪为胜,有浪石起奇景、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半边渡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灵性、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神话的世界。漓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漓江景观并因时、因地(角度)、因气候不同而变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蟑,尽人眼帘。烟雨之日,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远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使人赏心悦目,冶住陶情,净化心灵,弃俗绝尘。可以说:“漓江神秀天下无”。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骚人墨客为漓江的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

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我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厅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前人对普陀山作了这样高的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把普陀与人间天堂西湖相比,应该说,这个评语是客观的。主要名胜游览点: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沙滩。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3里,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水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树木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沿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数亩。还有一株“鹅耳枥”,是我国少见的珍贵树种,列为国家二等保护植物。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旅游服务

去普陀山主要取道上海和杭州。从上海去,乘班轮至普陀山每日一班,但在旅游旺季每日有两个航班。也可以乘开往沈家门的班轮,然后从沈家门乘班轮到达普陀山。沈家门是舟山群岛的著名渔港。上海至沈家门约143海里,至普陀山149海里,航程约12小时。晚上7时半开船,在海上过一夜,翌晨7时到达。从沈家门到普陀山航程约40分钟。从杭州去,乘火车往宁波(行车约4小时),然后从宁波乘班轮去普陀山,行船约5小时。普陀山面积不大,游程一般以两天为宜。第一天可游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及其沿线名胜。第二天游西线的西天门、梅福庵、磐陀石、二龟石、观音古洞,以及东南线的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紫竹林、南天门等处。膳宿设施有设备较齐全的宾馆;也有普通旅店;还有个体户开的小旅店。从上海前往游览一般花4天时间。

普陀山十二景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

清代裘班所编的《普陀山志》十二景: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他夜月。

一、莲洋午渡

莲洋就是莲花洋,处舟山本岛勺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为普沈水道。洋以日本人欲迎观音像回国,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清康熙《定海县志》转引《普陀志》云:“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莲花洋是登普陀山进香的必由之航路。旅客的航船行至洋上,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如遇到大风天,这里则是波翻盈尺,惊涛骇浪,另一番极为壮观的景色。

曾有渔歌咏道:“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二、短姑圣迹

进了佛国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