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下)
16768000000001

第1章

腾冲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西麓,有一个美丽的高原盆地,这就是腾冲。腾冲有长达1408.07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接壤,历来是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商贸口岸。闻名于世的“史迪威公路”穿过腾冲腹地一直延伸到缅甸依洛瓦底江畔的密支那。特定的区位使有“极边第一城”之誉的腾冲成为云南工商业的发祥地,自宋元以来这里就是珠宝玉石集散地,首开翡翠加工的先河。十九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这里就商贾云集商号林立。腾冲是全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较早,华侨众多遍及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23个国家和地区。

腾冲山川秀丽,自明代大旅行家余霞客考察记述以来逐渐被世人视为旅游胜地而声誉斐然,国内唯一的火山地热并存奇观分布在750平方公里范围,60多座新生代火山雄峙苍穹,80余处热泉珠溅玉,壮丽神奇的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来凤森林公园国家级北海湿地保护区等自然景观,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殇墓园及和顺图书馆,艾思厅故居,南诏古城等人文景观珠联璧合。道教名山云峰山饮誉东南亚,吸引了天下游人。

腾冲是一块绿色宝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树杜鹃王的家乡和云南山茶的原生地。境内荟集了2000多种高等植物和80多种珍稀有植物,丰富的森林植物群令中外专家、游客叹为观止。腾冲边贸繁荣活跃,史迪威公路的重新修复,16条边境通道相继开通,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100多个边境商行公司如雨后春笋……1997年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3.3亿元,在全省边境口岸中位居第二,腾冲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傣族象脚鼓舞,拳术棍术、瓦族清戏以及皮影剧、洞经古乐、渔灯、高跷等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最具特色,富有魅力的要数僳僳族的刀九杆。上刀杆是僳僳族人民在刀杆节举行的一项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初七傍晚,头缠天蓝布包头,肩挎长刀的僳僳汉子,身着蓝、黄、红、黑、绿、白彩色衣裙的僳僳妇女就从村村寨寨,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围住一片火海。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天际,火星四溅,热烈激昂的气氛笼罩了大地。夜幕降临时,鋩锣骤响,鞭炮震天,在动人心弦的呐喊声中,只见几条勇猛的僳僳族汉子蹦出人群,跳进火海,在火海中跳跃、翻滚、如山鹰、似蛟龙,搅得火星飞溅……令观者惊叹不已。“闯火海”结束后,集聚的男女便纷纷起舞,欢歌笑语通宵达旦。

翌日,一群剽悍的僳僳汉子随着鋩锣、鞭炮响声,来到刀杆下赤手抓住钢刀,赤脚踩着刀刃,依次敏捷沉稳地攀上刀杆。手脚到处寒光闪闪,令人不敢喘息半分。上至杆顶,只见他们倒立悬空,博得阵阵掌声。当他们从杆顶向四周掷标旗时,空中炮声阵阵,地上人群欢乐。身着成盛装、颈缠珠贝的阿比(小伙),阿迷(姑娘)弹着欢快的琴弦,跳起了“三弦”、“口琴”舞。他们肩并肩、臂挽臂,亲呢地搂在一起,交颈共饮象征幸福、美好的“撒谷打”(即同心洒)。欢歌笑语,回荡在槟榔江畔、回荡在边地腾冲的上空……

虎丘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宝刹近城郭,峰从海涌来。”(顾瑛)“尝疑海上峰,涌起自天外。”(王鏊)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次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虎丘由帝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及其弟司空****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这是虎丘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塔,废毁已久。

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使中国复归一统的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于仁寿年间(601年—604年)下诏各州郡建造舍利塔,并由“有司造样送往当州”,也就是附发了塔的样式,以便统一规制。于是,虎丘历史上便有了第二座塔,位于山顶东晋王琴台故址,不过,据古建筑专家刘敦桢考证,它只是一座方形的木塔,早已无有,决非保存至今的以砖结构为主的八角形塔。这一结论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颜真卿诗有“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之句。那时虎丘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宝历元年(825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有感于此,便领导苏州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并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事后,诗人写有一首五律《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堤上,长留一道春。”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从此水陆称便,游人络绎不绝。为纪念白居易功绩,后人称塘路为白公堤,即今山塘街,河为山塘河,皆长七里,号称“七里山塘”。此后一千一白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从苏州城去虎丘的必经之路;既是阊门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风景名胜的前奏,历史上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明清两代虎丘的多部山志无不将山塘包括在内,一并加以记述。

然而,当初白居易开河筑堤不到二十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崇道辟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于会昌五年(845年)诏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远离长安的苏州也未能幸免于难,建寺已五百余年的虎丘东西二寺当即被拆得片瓦无存。但过了不久,佛教又得到恢复。重建的虎丘山寺合二寺为一寺,并从山下迁移到山上,逐步形成保留至今的依山而筑的格局。山下则另建东山庙和西山庙,以纪念舍宅为寺的王、****兄弟。五代时期,中原分争,江南一隅比较太平。当时苏州是吴越国钱氏政权统治下,仅次于都城杭州的重镇,国主钱第四子钱元、钱文奉父子治理苏州数十年,大事修建佛寺、构筑圆林。据记载钱元“每游虎丘山寺,前路引望已欣动颜色。比至,必规画修缮。”虎丘的寺院和胜迹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维修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现代修塔施工中,发现文物的文字纪年和塔的形制判断,虎丘现有的佛塔,就是五代最后一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亦即吴越国王钱弘在位的第十三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建筑。建成后十七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苏州正式归入宋王朝的版图。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由律宗改奉禅宗。景元年(1034年)诏以宋真宗赵恒御书三百卷副本藏于寺中,为此四年(1037年)特建御书阁。皇初(约1044年),又改禅寺为十方住持。此后常为禅僧挂锡之所。南宋绍兴初(约1131年),高僧绍隆到虎丘讲经,一时众僧云集,声名大振,遂形成禅宗临济宗的一个派别“虎丘派”。绍隆法师名重宇内,声闻海外,“法席鼎盛。东南大丛林号为‘五山十刹’者,虎丘遂居其一。”绍隆于绍兴六年(1136年)圆寂坐化于虎丘。虎丘旧有隆祖塔院,在东山庙畔,昔时日本使者来华至苏,必定要朝拜隆祖塔,可见影响之大。宋代在山上创建的还有应梦幻观音殿(石观音殿)、转轮大藏殿、水陆堂、陈公楼(双井桥)、千顷云阁、和靖书院等。

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到至正四年(1344年)年间,云岩寺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塔的维修也第一次见于记载,现存的二山门(断梁殿)即当时所建。同时修缮和改建的还有大佛殿、千佛阁、三大士殿、平远堂、小吴轩、花雨亭等建筑,并铸造巨钟一口,疏浚环山溪六千余尺。元末群雄并起,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占领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为保卫城池,选中水陆要冲的虎丘驻军布防,在疏浚环山溪的同时,沿溪修筑了一座环山城,将登临之人岁无虚日的名胜之区变成了介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害。一时“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吕志学句)但虎丘土城在军事上并未发挥作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征讨张士诚,围攻孤城平江(苏州)达十个月之久。相传徐达的攻城指挥部就设在虎丘,而常遇春亦屯兵于虎丘,与张士诚军激战于山塘至阊门南北濠一带。

明代是虎丘历史上的多事之秋,曾三次发生火灾,毁而复建。第一次,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僧舍不戒于火,寺焚,延及浮图”。至永乐初(约403年)修塔,建大佛殿、文殊阁,十七年(1419年)至十九年建妙庄严阁、千佛阁、大悲阁、转轮大藏殿、天王殿、旃林选佛场等。第二次,宣德八年(1433年)“火复作于僧舍,浮图又及于灾,而加甚于昔焉。”距第一次灾后修复竣工仅十二年。巡抚侍郎周忱、知府况钟闻知云岩寺住持南邱立志复兴,率先以俸禄捐助,苏州官民纷纷施以财物。自正统二年(1437年)至景泰四年(1453年)约十五年间,先修复宝塔、重建大佛殿,而后构建敕赐藏经阁庋藏敕赐《藏经》、三大士殿、伽蓝殿、香积堂、海泉亭等。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在知府胡瓒宗等倡议和赞助下,又陆续修建了万佛阁(妙庄严阁)、西方殿、伽蓝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大悲阁、转轮大藏殿、千佛阁、悟石轩、和靖祠、五贤祠、申公祠,仰苏楼等,并再次修塔。但时隔不久,崇祯二年(1629年)第三次失火,大雄宝殿、万佛阁、方丈楼观,一夕而毁。十一年(1638年)至十三年(1640年),巡抚张国维捐俸重建大雄宝殿、千佛阁,并修塔。据刘敦祯教授考证,塔的第七层即当时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