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6777700000017

第17章 针灸基础理论(9)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夹头顶正中线,下后项,夹脊正中线旁开1.5寸、3寸两线下行,至臀,沿大腿后面会合于胭,再沿小腿后面,下外踝后,经足背外侧,止于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循膂,络肾,属膀胱,上联于脑,与目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头走足,为多血少气之经,申时(15~17时)气血旺盛。

(2)共67穴,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3)分布:在头部,上额到头顶,经天柱穴下行至背部;在背部,分别循行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与3寸,垂直下行;在下肢部循行在下肢外侧后缘;在足部循行于足外侧赤白肉际。

(4)上接手太阳小肠经,在足止于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二)主要病候

1.小便不通,遗尿。

2.癫狂,热病,疟疾。

3.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

4.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经脉所过的头痛,眼痛,项背痛,腰痛,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2.本经背部有背俞穴,用于治疗各相应脏腑的疾病,如:

(1)呼吸系统的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病。

(2)心血管系统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心脏病。

(3)消化系统的溃疡病,胃下垂,胃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胆囊炎,胆绞痛。

(4)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盆腔炎,肾炎,肾绞痛,胎位不正。

(5)其他如痔疮,脱肛,神经衰弱,癫痫等。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67穴。

1.睛明*(Jīnɡmínɡ)

【命名】穴在目内眦,主治目疾羞明,有明目作用,故名。

【定位】目内眦旁0.1寸。

【主治】①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眩,近视,夜盲,色盲;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刺灸法】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禁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神经炎、结膜炎、急性腰扭伤等。

2.攒竹*(Cuánzhú)

【命名】攒,聚,人之眉毛聚结直立似竹,因穴当眉头凹陷中,故名。

【定位】眉头凹陷中,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前额头痛,眉棱骨痛;②目视不明,目赤肿痛,流泪,眼睑喟动,口眼歪斜,眼睑下垂;③呃逆。

【刺灸法】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不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近视、泪囊炎、面肌痉挛等。

3.眉冲(Méichōnɡ)

【命名】冲,指冲动,人的额肌运动可冲击到眉,穴在眉头直上,故名。

【定位】攒竹穴直上,人发际0.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鼻塞,鼻衄,目视不明;

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眩晕、三叉神经痛、鼻窦炎、结膜炎等。

4.曲差(Qūchā)

【命名】曲,指弯;差,指错。该穴从眉冲之旁错出,夹神庭两旁各1.5寸,故名。

【定位】神庭穴(督脉)旁1.5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外2/3连接点取之。

【主治】①头痛,目视不明;②鼻塞,鼽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近视、鼻炎等。

5.五处(Wǔchù)

【命名】处,为停止;该穴距曲差五分,故名。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曲差穴上0.5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②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结膜炎等。

6.承光(Chénɡɡuānɡ)

【命名】该穴主治青盲,近视不明。针此穴能重新承受光明,故名。

【定位】五处穴后1.5寸。

【主治】①头痛,目眩;②鼻塞;③热病。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近视、鼻炎、额窦炎、内耳眩晕症等。

7.通天(Tōnɡtiān)

【命名】经脉由此“人络脑”,经气内系于脑,外通于天,故名。

【定位】承光穴后1.5寸。

【主治】①头痛,头晕;②鼻塞,鼻衄,鼻渊。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8.络却(Luòquè)

【命名】络,指联络;却,指去而复还。其脉由脑“还出”于此穴,“别下项”,加之该穴能消退目赤血络,故名。

【定位】通天穴后1.5寸。

【主治】①头晕,目视不明,耳鸣;②癫狂。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眩晕、面神经麻痹、抑郁症等。

9.玉枕(Yùzhěn)

【命名】玉,指肺金;枕,指枕骨。穴在枕骨两旁,主鼻塞不通,故名。

【定位】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

【主治】①头痛,项痛;②鼻塞,目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近视、视神经炎、鼻炎等。

10.天柱*(Tiānzhù)

【命名】天柱,擎天之柱。天,头;柱,楹。因为该穴所在处,如同擎天之柱,支持着头颅,故名。

【定位】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项强,肩背痛;②热病;③鼻塞;④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11.大杼*(Dàzhù)八会穴之骨会

【命名】“杼”,织布机上的梭子,大椎骨两侧有横突隆起,形似织杼,古称杼骨。本穴在杼骨端,故名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项强,肩背痛;②咳嗽,发热。

【刺灸法】斜刺0.5~0.8寸。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增生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12.风门*(Fēnɡmén)

【命名】出入之处为门,风为阳邪,该穴位于背部,主治表症,故名。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鼻塞流涕,项强;②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鼻炎、支气管炎、肺炎、肩背软组织疾患等。

13.肺俞*(Fèiyú)肺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肺脏,为肺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肺疾。俞,为腧之简,同“输”,有通枢之意,故名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鼻塞,咳嗽,气喘;②骨蒸潮热,盗汗,吐血;③胸满,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14.厥阴俞(Juéyīnyú)心包的背俞穴

【命名】为手厥阴心包络脉气转输之处。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②心痛,胸闷;③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15.心俞*(Xīnyú)心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心脏,为心脉经气转输之处,主治心疾,故名心俞。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烦,心痛,惊悸,咳嗽,吐血;②失眠,健忘,癫痫;③盗汗,梦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16.督俞(Dūyú)

【命名】为督脉脉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腹胀痛,呃逆;③寒热,气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胃炎、膈肌痉挛等。

17.膈俞*(Géyú)八会穴之血会

【命名】本穴近膈膜,主治呃逆,打呃,故名膈俞。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②气喘,咳嗽,吐血;③潮热,盗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动过速等。

18.肝俞*(Gānyú)肝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肝脏,为肝脉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肝脏疾病,故名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②目赤,目眩,目视不明,夜盲;③吐血,鼻衄;④癫狂痫;⑥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结膜炎等。

19.胆俞*(Dǎnyú)胆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胆腑,为胆腑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胆腑疾病,故名胆俞。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口苦,胸胁痛;②肺痨,潮热。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胃炎、消化道溃疡、肋间神经痛等。

20.脾俞*(Píyú)脾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脾脏,为脾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脾脏疾病,故名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黄疸,水肿;②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21.胃俞*(Wèiyú)胃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胃腑,为胃腑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胃腑疾病,故名胃俞。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完谷不化;②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胰腺炎、肠炎等。

22.三焦俞(Sānjiāoyú)三焦的背俞穴

【命名】该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尿潴留、胃炎、胃痉挛等。

23.肾俞*(Shènyú)肾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近肾脏,为肾经经气转输之处,主治肾脏疾病,故名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遗尿,水肿,小便不利;②月经不调,白带,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③头晕,耳鸣,耳聋;④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宜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肾绞痛、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腰部软组织损伤等。

24.气海俞(Qìhǎiyú)

【命名】该穴前应气海,是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之处,故名。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肠鸣腹胀,痔疾;②痛经;③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根炎、腰肌劳损、下肢瘫痪、痛经、性功能障碍等。

25.大肠俞*(Dàchánɡyú)大肠的背俞穴

【命名】本穴内应大肠,为大肠之气在背部输注、转输之处,是治疗大肠疾患的要穴,故名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泄泻,便秘;②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痔疮、阑尾炎、坐骨神经痛等。

26.关元俞(Guānyuányú)

【命名】是穴与任脉关元穴前后对应,是人体阳气交关之处。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泄泻;②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③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阳萎、膀胱炎、慢性盆腔炎、腰肌劳损等。

27.小肠俞(Xiǎochánɡyú)小肠的背俞穴

【命名】穴近小肠,为手太阳小肠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①腹痛,痔疾;②泄泻,痢疾;③遗尿,血尿;③遗精,疝气;白带;④腰骶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盆腔炎、骶髂关节炎等。

28.膀胱俞*(Bǎnɡɡuānɡyú)膀胱的背俞穴

【命名】穴近膀胱,为膀胱经经气转输之处,故名。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泄泻,便秘;③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膀胱炎、痢疾等。

29.中膂俞(Zhōnɡlǚyú)

【命名】膂,指脊旁的肌肉。穴在其中,故名。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约平第三骶后孔。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③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肠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