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6777700000029

第29章 中老年保健按摩手法(4)

14.搓法用双手掌面夹持一定部位,快速前后用力搓动双掌,称之“搓法”。

(1)操作要领:两前臂发力,腕挺伸,两掌相对着力,力要均匀深透,搓动快捷,缓慢移动双掌着力部位。用于胁肋及四肢。

(2)临床应用:搓法是二种较温和的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的作用,可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15.拍法五指并拢,手掌微屈,用虚掌拍打施治部位称“拍法”。

(1)操作要领:操作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动作协调灵活,有弹性,有节奏,用力灵活,不用蛮力。

(2)临床应用:拍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的作用。可用于腰背、四肢等部位。治疗急慢性腰扭伤、肩周炎、肌肉萎缩、肌肤麻木等症。

16.击法用拳、掌、指以及桑枝棒击打体表的方法,称为“击法”。用拳击打的方法,称为“拳击法”;用手掌击打的,称为“掌击法”;用指击打的,称为“指击法”。

(1)操作要领:用指尖、手掌尺侧面、掌根、拳背击打施治部位。

①用拳背平击体表,称拳背击法。操作时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

②用掌根部叩击体表,称掌击法。操作时手指自然松开,腕关节略背伸。

③用单手或双手手掌尺侧部击打体表,称侧击法。操作时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

④用指尖轻轻击打体表称指击法。

(2)临床应用:击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缓解痉挛、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于头部、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指击法主治头痛、肩背痛、肌肉萎缩、中风偏瘫等。掌击法、拳背击法主治脊背疼痛、肾虚腰痛等。侧击法治疗肩背、四肢疼痛,肌肉萎缩,肌肤不仁。

17.拔伸拔伸即牵引、牵拉之意。术者固定患者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或者用对抗力量将关节或肢体牵拉、牵引,使其伸展的手法,称为“拔伸法”,又称为“牵拉法”或“牵引法”。

(1)操作要领:术者手握患者关节的远端,沿患肢纵轴方向牵拉、拔伸,或者术者用手分别握住患肢关节的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拨伸、牵拉。

①头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两手掌托住患者两侧下颌,用力向上牵拉拔伸。操作时逐渐用力,持续一定时间,慢慢放松拔伸力。

②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握住其腕部,逐渐用力牵拉,令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或令一助手固定其身体),与牵拉力对抗。

18.抖法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稍用力作小幅度的、连续的、频率较快的上下抖动的手法,称之为“抖法”。

(1)操作要领:操作时用力要柔和,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

(2)临床应用:抖法适用于四肢部,最常用于上肢,具有通经络,活气血,利关节的作用。可治疗肩、肘、腕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抖动时不能拉动病人躯体,更不能向下用力拉动肩关节,防止肩关节脱臼。

保健按摩手法的补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大法之一。在保健手法中也是如此。“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手法,即谓之“补”;“泻”乃泻邪气之有余,凡具有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治疗手法,则谓之“泻”。

“补”和“泻”是两种相反的作用,但又互相关联,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恢复人体的健康。所以补与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推拿手法在人体体表操作时,虽无直接的补或泻的物质进入人体内,但实践证实,推拿手法确实有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机体功能亢进的作用。例如手法施于足三里时对胃肠蠕动有增鼹作用;手法施于气海、关元有益气强身壮体作用;手法施于行间、大敦有平肝潜阳作用;手法施于脾俞、胃俞有缓解胃肠痉挛、增强肠胃功能作用等。这些作用是属于“补”、“泻”范畴的。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不断的总结,特别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手法的补泻。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主要是运用各种手法通经络的作用,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在进行推拿操作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手法施治所选用的穴位、部位和手法的轻重、方向、频率的快慢,刺激的性质等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来。

总的说来,手法的补泻,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从经络循行的方向来说,手法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补;手法逆经络循行方向操作的为泻。即所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2.从手法刺激的强度来说,轻刺激手法为补,重刺激手法为泻。即为“轻揉为补,重揉为泻”。

3.从气血运行的方向来说,向心性的手法为补,离心性的手法为泻。

4.从手法的旋转方向来说,顺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补,逆时针方向操作的手法为泻。即所谓“顺转为补,逆转为泻”。

5.从手法频率的快慢来说,操作频率快的手法为泻,操作频率慢的手法为补。即所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保健按摩选穴的原则及配穴规律

一、处方组成规律

(一)近部取穴

指选取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病症,此法多用于体表部位明显的和较局限的症状,急慢性病症均可采用。例如:鼻病取素髎、上星、迎香;眼病取睛明、风池;痔疮取长强、次髎;口喁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梁门;癃闭取关元、气海。

(二)远部取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例如《四总穴歌》:

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高血压头痛取涌泉,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穴,腰骶疼痛刺龈交,急性腰肌扭伤取腰痛点,肩周炎取条口透承山。

(三)随症取穴、对症取穴、辨证取穴

此法是针对某些全身性疾病,结合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来选取穴位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配穴法

(一)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尺泽、列缺,耳鸣耳聋取翳风、耳门、中渚、外关。

(二)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本经配合表里经穴位。阴经的病变可在互为表里的阳经取穴,如脾病取胃经足三里穴。阳经的病变可在相表里的阴经取穴,如胃病取脾经公孙穴。也可在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取穴治疗,如肺病取肺经尺泽、太渊,配用大肠经合谷穴。

(三)前后配穴法(包含俞募配穴法)

前,胸腹;后,腰背。前后配穴法指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此法多用于胸腹或腰背疼痛的病症及脏腑疾患。如:腰痛病后取命门、肾俞,前取天枢、关元;哮喘病前取天突,后取肺俞.定喘;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四)上下配穴法

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上、下肢腧穴的配合应用。如:胃病取内关、足三里,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

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五)左右配穴法

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既可左右双穴同取,也可左侧有病取右侧,右侧有病取左侧。临床上左右交叉取穴法多用于头面疾病,如:左面瘫取右合谷,右面瘫取左合谷。内脏病症、全身性疾病以及病在头身涉及两侧的.则左右两侧腧穴同时选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

自我保健按摩的要求

自我保健按摩的要求可概括为三心、二避、四配合。

一、三心三心即决心、信心、细心。

1.决心保健按摩不仅是力的直接效应,更重要的是心身机能的锻炼。从事自我保健按摩功法,必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才能达到治心以安,治身以健,见效迅速。

2.信心保健按摩功的健体延寿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收效。做功必须持之以恒。健康长寿不是靠几次保健按摩即可达到,沉疴痼疾亦非短时间可愈。只要坚持不懈,即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3.细心掌握自我按摩基本规律和方法的同时,必须认真细致地操作,动作力求准确、自然,做到运用自如,不离章法,以便更好地调动自身的潜能,发挥防病抗衰的效能。

要科学地安排练功时间,饮食后、饥饿时及欲便前不宜练功。妇女经期、孕期应选择适当功法,适可而止。功量大小、时间长短要适宜。

二、二避

二避即避风、避劳。

1.避风应在环境,温度适宜处施术,老年素体虚弱尤应注意。“风为百病之长”,许多疾病皆因感受风邪所致,因操练施术时皮腠窃开,故应慎避风邪所袭。

2.避劳劳,指劳倦。劳倦是过度劳累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中国传统医学有五劳之说,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避劳,不仅指在病劳时勿练功避免过劳,同时也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期养生也要避免过度劳作而引起病症。这里不仅指形体的疲劳,更主要的是包括情志方面,如劳心、劳神、劳思的过度。

在生活、起居中,要注意劳逸结合,才符合养生的目的。

三、四配合四配合即睡眠、饮食、锻炼、医疗相配合。

1.休息睡眠好,则神气旺盛,精力充沛,乐于从事。

因此习功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应注意食品营养合理和保持适当的饮食量,切忌暴饮暴食。

3.自我保健按摩可与散步、慢跑等其它形体锻炼相配合,更有利于取得疗效。

4.患病时,要及时诊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其它治疗,以防贻误病机,加重病情。要注意练功、养功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我保健按摩的治病、健身的作用。

四、自我保健按摩的操作要求

1.定好姿势,身体放松。根据自我情况和施术要求,选定体位,如仰卧、端坐、站立,都必须做到身体完全放松。

2.呼吸均匀,意念专一。确定体位后,即须调整呼吸,初练可取自然均匀呼吸,日久可锻炼采用腹式呼吸,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做到呼吸、意念相配合,吸气想“松”字,呼气想“静”字。

3.手法要求要做到顺序连贯,圆软柔和,均匀持久,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力度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速度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用于补虚强壮,手法应轻柔,顺经顺时,向心向里方向,时间宜加长;用于泻实通畅,手法宜重,逆经逆时,离心向外方向操作,时间可短。

自我按摩用于健身益寿,着重全身按摩;用于治病疗疾,则着重局部施术。经穴、部位配合,“以痛为腧”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