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6777700000049

第49章 消化系统疾病(2)

3.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损害为主的重要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高,有季节性(冬春),可暴发流行,易造成水型及食物型流行。对象以儿童为主,若是成年人,病情一般较重,时间长。全球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居第一位。

(1)传播途径:其主要经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潜伏期:平均为30天。

(3)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病前1~5天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进一步出现明显全身无力、厌油、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随后眼黄,尿黄如浓茶。不会转为慢性,一般1个月左右,症状可消失,肝功能检查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为治愈标志。一般不会复发,可终身免疫。

(4)防治:应切断粪一口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以控制暴发和流行,降低发病率。

4.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类肝炎。

(1)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经口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机率较少。空气不传播。

(2)潜伏期:60~120天。

(3)重要检查:乙肝两对半。

①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有过或正存在HBV 感染。仅此一项不能说明HBV 是否正在活动,仅是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不是临床诊断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其他指标。阴性也不能排除。

②表面抗体(HBsAb):是保护性抗体,有中和HBV 的作用,其阳性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是乙肝治愈或快要治愈的象征。

③e 抗原(HBeAg):阳性,表明血中仍有HBV 存在和复制,传染性较强。若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容易转为慢性。是判断预后好坏和传染性大小的重要标志。

④e 抗体(HBeAb):阳性,说明HBV 复制不活跃,传染性降低或终止,病情开始恢复,是HBV 感染时间较长的标志。但如果HBV-DNA 阳性,说明血中仍有HBV 或已变异,不仅有传染性,且危害更大。

⑤核心抗原(HBcAg):一般被表面抗原包裹,难以检测到,故称两对半。

⑥核心抗体(HBcAb):有IgG 和IgM 两种类型。前者为主要部分,可长期存在,低滴度为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表示HBV 复制。后者只存在于急性期、发作期,阳性可作为HBV 新近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

两对半检查中1、3、5三项阳性(俗称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存在HBV,而且数量也较多,但不等于肝脏的炎症和损害就重。肝脏的损害及程度要看肝功能的检验结果。而且一般情况下,表面抗原的滴度与肝脏病变是成反比的:滴度高肝脏可无明显病变,滴度低肝脏可能有严重损害,一般肝硬化病人的滴度并不高。

(4)HBV 携带者:常在母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及微量血液注射等情况下出现。一般无肝炎的症状、体征,检查有HBV 感染标志(1、3、5,一项或几项阳性)。

其有传染性,应注意定期复查。

(5)乙肝患者日常生活注意:定期复查,正确用药(勿乱用药),正确生活习惯(避免过多吃肉、糖而发胖,导致脂肪肝,加重肝脏负担),戒烟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提高免疫力)。

(6)治疗:大三阳患者(1、3、5三项阳性)应以e 抗原转阴,产生e 抗体,并使HBV 停止复制为目的,可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以改善肝炎情况,防止肝纤维化发生。小三阳患者(1、4、5三项阳性)如果肝功能正常,HBV-DNA 阴性,可不用治疗,定期复查。

(7)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0,1,6方案:0月30μg,1月10μg,6月10μg),至表面抗体阳性为止。

乙肝尚无根治的药物,但经过正确的治疗及日常生活注意,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阻止向肝硬化及肝癌发展。

(三)肝硬化

由肝纤维化发展而来。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基质成分等)异常增生,小叶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继续发展,可出现间隔,有假小叶形成,肝正常结构遭破坏,最终形成肝硬化。

1.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代偿期可有乏力、不愿吃饭、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左上腹隐痛或不适、腹泻等症状,并出现肝脏肿大,表面平滑,中等硬度,脾肿大,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失代偿期可出现严重腹胀、低热,并出现腹水,严重的可出现黄疸、出血、意识障碍,面色灰暗,色素沉着,面部和颈部手臂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蜘蛛痣,肝脏坚硬,表面可摸到结节。其中蜘蛛痣、肝掌、腹水为较典型表现。

2.门脉高压正常时,肝脏的血液75%来自门静脉,其汇集了胃肠道、脾、胰和胆囊的血液。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阻在门静脉系统内,引起压力升高。长期如此,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充血性脾肿大,胃肠、腹膜的慢性充血,胃底和食管、腹壁、脐静脉变粗曲张。B 超可提示门静脉增宽,即为门静脉高压。

3.并发症常见的有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是因为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导致中枢神经损害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因为门脉高压引起胃底或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所致)、感染(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原发性肝癌等。

4.治疗一般为对症治疗,加上日常生活注意。可多吃含硒丰富的植物(蘑菇、大蒜),有预防肝癌的作用。

(四)其它肝病

1.脂肪肝是指在肝细胞内蓄积脂肪过多。正常时肝内脂肪只占3~5%,如果超过了5%,即称为脂肪肝。一般不会出现症状,但如果脂肪过度堆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损伤肝细胞,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2.肝囊肿是因为先天或后天梗阻引起的部分肝细胞坏死、液化、囊变的一种疾病。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与肝癌有本质区别。

(五)检查除前述的乙肝两对半检查外,还可作如下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酸转肽酶(γ-GT)、总蛋白(TP,包括白蛋白A、球蛋白G、A/G)、总胆红素(TB,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 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Ch)等项目。

2.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技术。

3.甲胎蛋白检测(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意义。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期门、日月、中脘、肝俞、胆俞、支沟、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行间。

2.定位

期门一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日月一胸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中脘一腹部,脐中上4寸。

肝俞一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一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一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内关一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阳陵泉一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足三里一小腿前,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三阴交一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太冲一足背侧,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行间一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二)自我按摩法

1.推腹用一手掌由胸部膻中穴沿前正中线向下推至关元穴,共36次。

2.点穴对前述诸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3.压背在9~12胸椎棘突的两侧寻找压痛点,用全掌进行按压2分钟。力量不宜太大。

4.擦两肋用双手掌从两侧腋中线擦至前正中线,以局部发热为度。

便秘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症过程中。

(二)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为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又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寒秘四种。具体如下:

1.热秘是邪热伤津,肠腑燥热,或过食辛辣熏燥,肠腑积热,使得通降失常而发病。

2.气秘是情志不畅,使得肝气郁滞,气不行津而发病。

3.虚秘是饮食内伤,脾气虚弱,气虚失运,致使血虚失润而发病。

4.寒秘是年老体虚,脾肾阳虚,致使阴寒内结而发病。

(三)临床表现

便秘以大便次数减少;或排便次数不减,但粪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排出无力,排便时间延长为共同特征。热秘、气秘、虚秘、寒秘又各有不同表现。其中,热秘还兼见痞、满、燥、实;气秘兼见胁腹胀痛;虚秘兼见头晕心悸,神疲气怯;寒秘兼见畏寒喜暖。

(四)诊断

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兼杂症。

3.发病常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5.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应除外,本病症中老年多发,女性多见。

(五)治疗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多吃蔬菜、水果、玉米、大豆等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取量,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加强锻炼。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肛周疾病等。

3.药物治疗交替使用各种泻药,并避免用强烈的泻药。酌情使用溶剂泻剂、润滑性泻剂(如石蜡油)、高渗性泻剂(乳果糖、山梨醇等)、刺激性泻剂(蓖麻油、蒽醌类药物)。

(六)预防

对于习惯性便秘,应保持心情舒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经常运动,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和按时大便的习惯。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天枢、关元、上巨虚、大肠俞、支沟、承山、足三里、中脘、下巨虚。

2.定位

天枢—腹部,脐中旁开2寸。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上巨虚—犊鼻下6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大肠俞—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承山—小腿后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中脘—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下巨虚—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二)自我按摩法

1.摩腹取仰卧位,两手掌重叠,以神阙穴(脐中间)为圆心,在中、下腹部,沿顺时针方向摩腹,以腹内有热感为宜,约2分钟。

2.叩腹站立,抬起左腿,使大腿与上身成90度角,然后用右手空心拳叩下腹部,左手空心拳叩腰骶部,叩5分钟,换另一脚。

3.振腹站立,脚尖着地,脚跟抬起,全身上下颤动5分钟,注意脚尖不要离地。

4.揉穴用拇指按揉双侧支沟、足三里、大横、天枢、阳陵泉各1分钟。

5.擦骶双手掌反向骶后,反复擦骶部5分钟。

痔疮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1.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痔疮,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率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其发病原因颇多,久坐、久站、劳累等使人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体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曲张、隆起、静脉壁张力下降而引起痔疮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若运动不足,肠蠕动减慢,粪便下行迟缓或因习惯性便秘,从而压迫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也可导致痔疮发病率增高。据临床观察及统计普查结果分析,不同职业患者中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异,临床上机关干部、汽车司机、售货员、教师的患病率明显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