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6779900000108

第108章 做人不能出尔反尔——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原典】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易经·恒》

【释义】

《恒》卦九三爻说:德行不能保持,必然蒙受耻辱;卜问得艰难之征兆。

《象辞》说:不能保持其德行,反复无常,无人信任,就必然不为天地所容,不为他人所容。

《恒》卦九三爻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如果盲目追求一己私利,反复无常,丧失了做人起码的道德,必然会自招羞辱而遗憾终生。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恒心去做一件事情,总是反反复复的话,是很难立足的,最终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朋友之间相互的猜疑,同事之间也不相信,自己安身立命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中心点,也没有一个目标,所以哪里都容不下。结果不是外界容不下他,而是自己容不下自己,也只有自己来承受被羞愧的后果。

【事典】

故事一:陶朱公的长子出尔反尔

陶朱公范蠡的二儿子因为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好了千金,并让小儿子前去探视。

大儿子却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我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都要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见过庄生之后,庄生就对他说:“你快些回去吧,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

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并没有按庄生的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廉洁耿直,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把他视为老师,非常的尊重他。陶朱公所送的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范蠡,以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没能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星相显示,将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大善”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准备大赦天下。

楚贵人将此喜讯告诉了陶朱公的长子。不料长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也会被放出来,千金岂不白白送给了庄生。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陶朱公的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钱给他让他带回。

庄生受了陶朱公长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是为楚国的百姓,而是为陶朱公的儿子着想罢了。”

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先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再下大赦令。

陶朱公的长子救弟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吝啬钱财,索回已送出去的礼物,使原来所做的一切都变成了恶果。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构成了对庄生的伤害,使他认为自己从人格、尊严以及做事能力上都受到了侮辱。可见,出尔反尔的虚伪行为对人对己都不会带来好处,都是要不得的。

故事二:刘备不救吕布的原因

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群起,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发动战争。骁勇善战的吕布,最初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对待吕布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但是吕布却有勇无谋,道德品质极差,为了要贪图功名和富贵,被同乡李肃所煽动,决定去投靠董卓。

当天晚上,吕布就提刀进入丁原的营帐中杀了丁原。第二天就带着丁原的首级投奔了董卓,并且还拜董卓为义父。后来吕布又中了貂蝉和司徒王允的圈套,把义父董卓用戟刺死。

东汉兴平二年,吕布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逃到下邳,投靠了刘备。刘备盛情接纳了他,并将他安顿在沛城。不料刘备在抵御袁术进攻的时候,吕布却在袁术的怂恿之下,袭取了刘备的下邳,自称徐州牧,反而把刘备驱赶到了小沛。

东汉建安三年,吕布与袁术再次联合在一起,进攻驻扎在沛城的刘备。刘备兵少将寡,自知非吕、袁的对手,急忙派人向曹操求救。

曹操本来就打算要击败吕布,这次看到刘备求救,就先派大将夏侯淳率军前往救援。曹操救兵到达沛城,立足未稳,就被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击败,夏侯淳也被流箭射伤左目。曹操闻知夏侯淳兵败,立即率大军征讨吕布。

吕布得知曹操大军到达后,十分忧虑,陈宫劝道:“曹操远道而来,很难持久,将军若带兵到城外屯扎,我在城内坚守,内外配合,互相呼应,等到曹军粮尽,那时我们内外夹攻,必破曹军无疑。”吕布决定依计而行。

两军相持日久,曹操想退军,谋士郭嘉劝他:“吕布有勇无谋,屡战皆败,锐气尽丧,三军以将为主,主将无斗志,全军必定无奋勇作战之心。陈宫虽然多智谋,但预见迟缓,计谋未定,我军加紧急攻,其城可拔。”曹操采纳此计,引沂水、泅水灌城,下邳在水中泡了一个多月。

吕布再无斗志,于是天天借酒解愁,动辄责打士兵。吕布的暴虐终于激起了兵变,高顺也投降了曹军。吕布无奈之下也只好投降曹操。吕布见到曹操大声地说:

“从今以后,天下可定了。”曹操说:“为什么?”吕布厚着脸皮回答:“明公最担心的就是我吕布,现在我也已归降。如果你能让我率领骑兵,您率领步兵的话,天下能不定吗?”曹操有心收降吕布,就问刘备此事如何处理。刘备说:“明公不会不知道丁原、董卓的下场吧?”

曹操知道吕布先后拜丁、董二人为义父,后又杀了他们,于是点头称是,当即下令将吕布缢死。

吕布轻信寡谋,喜欢反复无常,待人又没有足够的诚信,最终只能落了个被杀的命运。

故事三:吉温脚踩两只船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间为了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相互倾轧。一些卑劣小人乘时而出,从而加剧了大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和政局的日益混乱。吉温正是其中表演最为丑恶的一个。

吉温一向有着“谄附贵宦,若子弟奉父兄”的臭名声。天宝初年,吉温担任了万年县尉,大宦官高力士的私宅就在其辖境之内。只要他每次回去,吉温必然要亲往其府拜谒探望,极尽殷勤。

高力士对他也十分喜欢,两人“言谑甚洽,握手呼行第”,又“爱若亲戚”。吉温靠着高力士的关系,不仅化解了与萧炅的旧怨,而且还被萧炅“引为曹官,荐之于林甫”。

吉温依附于李林甫之时正是李林甫“一手遮天”的阶段,吉温和罗希爽一起,扮演着李林甫的心腹亲信与打手的角色。

吉温曾向李林甫表白忠心说:“若遇知己,南山白额虎不足缚也。”他以为紧紧跟随李林甫,出将入相乃是指日可待之事,但他鞍前马后辛苦了几年却官职依旧,情急之下,便生出“改换门庭,另寻靠山”的念头。

当时杨、李形成水火难容之势。吉温见杨国忠日益贵幸,步步高升,便毫不犹豫地“去林甫而附之”,成为杨国忠手下的一员战将。

不过,吉温投靠杨国忠与依附李林甫有所不同。一开始他就与杨国忠打得火热,暗地里又对安禄山频送“秋波”,与安氏“约为兄弟”,呼之为“三兄”。天宝十载,安禄山又加任河东节度使,吉温曾与他密谋说:“若三兄奏温为相,温即奏兄堪大任,挤出林甫,是两人必为相矣。”两人的感情和关系由此更加密切起来。安禄山也因此奏请玄宗,委任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

天宝十三载正月,反心已决的安禄山入朝,为了更好地发挥吉温的内应作用,他又奏请玄宗任命吉温为武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及四副使。杨国忠由此而知吉温已经叛他而去,又恼又恨。在安禄山离京不久,杨国忠就借故将吉温罢官。天宝十四载正月九日吉温被杨国忠杖杀于狱中。

一生都在梦想高官显位的跳梁小丑,最终也没能实现他出将入相的愿望。他是非不分,反复无常,看风使舵,但最终却导致了杀身之祸。

【易经心解】

做人要保持一定的操守,持之以恒,做到表里如一。对于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来说,踏踏实实才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唯一方法。对于平常来人来说,要想生活安宁、幸福,也需要踏实,要保持其德行的一致性。

孔子认为,“德”是人立身之本。孟子也认为,有德始能成事。积德修身是一生的事情,必须从小事做起,自己有心向善,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历史上“有德者昌,无德者亡”的许多实例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