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6779900000080

第80章 吃亏也是一种福分——小往大来,吉

【原典】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易经·泰》

【释义】

《泰》卦象征通达:柔小者往外发展,刚大者内敛,吉祥,亨通。

《彖传》说: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这是表明天地阴阳融合,万物的生养之道畅通,君臣上下融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协同。此时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弱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于是君子之道增长,小人之道消亡。

《象传》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通过裁节来成就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的百姓。

从《泰》卦中我们可以了解小失与大得的智慧。常言说:“小的不去,大的不来。”古人也说:“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做人的策略。在现实中,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主要是根据权衡得失的结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见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亏,这样一来使自己的道路越来越窄,是很难有大的便宜到手的。

人生在世,要想成功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那种处处都想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被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往事所证明了的。

我们在对待小人方面也要保持一种吃亏是福的态度,因为小人得罪不起。小人没有什么好事可做,因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琢磨你,并把这当做他们的事业。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小心谨慎,处理好和小人的关系。小人有时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到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别跟所谓的小人一般见识。

【事典】

故事一:宓子贱论得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的宓子贱正在做单父的长官。

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人抢走。当地百姓向宓子贱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这样才能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个人也这样认为:“把粮食抢收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了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的战争。”尽管乡中的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的做法。过了一段时间,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全部抢空。

因为此事,许多的百姓纷纷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的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很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的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便会年年期盼着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也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变得强大起来;更不会因为失去单父地区的收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百姓,以至于鲁国的百姓都产生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而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也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的大损失啊!”

宓子贱有着自己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不仅是有限的那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在得与失舍取的问题上,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做人也是这样,要忍一时的失,才能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带来有大的收获。

故事二:冯谖焚券市义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人士。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落魄的叫冯谖的士人。冯谖受到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找人到其封地薛邑去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你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来到了薛邑后,他见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者来了,都纷纷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的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你们,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了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掉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的仁义,个个为之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到的利钱呢?冯谖回家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被我给烧了。孟尝君很是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我为你收买了薛邑的民心,对你的将来必定大有好处!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谗语,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的拥护他。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当初冯谖的“市义”苦心。这就叫“好予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都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三:同仁堂的“吃亏精神”

清康熙八年,浙江宁波人乐尊育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那时候北京的大栅栏一带并不繁华,大街上只有的几家店铺,同仁堂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在同仁堂开张营业以前,前门大街已经有了几家药店,人们都到这几家药店去抓药,很少有人知道同仁堂的存在。

有一天,在大栅栏胡同的东口,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五个斗大的字——“同仁堂药店”。人们因此才知道大栅栏胡同里还有这样的一家药店,到这里抓药,不但不用等,而且药材还很地到,货真价实。很快,药店的生意就兴旺了起来,原来这是东家乐尊育想出的高招。

转眼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一天,店面掌柜对乐尊育说:“老东家,这两个月的买卖比过去的一年还强呀,您竖起的铜牌楼,就像是树起了一座金山啊!”乐老先生说:“咱们不能知足!还应该继续想办法让生意再火一点。”

每逢有庙会的日子,同仁堂就在隆福寺、护国寺、蟠桃宫、白塔寺等地,摆上茶桌,夏天准备绿豆汤,向游客免费供应茶汤。很快,在整个北京城,无论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知道了大栅栏有座药铺叫同仁堂。来这里抓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前门大街的那几家药铺的生意倒是冷冷清清。

每到朝廷会试的时期,各地的举子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他们聚集在前门内外的旅馆里,一边休息,一边跃跃欲试地等待考试的到来。这时,同仁堂便在各主要的路口设置带有“乐”字的大红灯笼,做夜间照明用。各地的举子只要走到十字路口,便自然会想起同仁堂。同仁堂还给来自各地的举子送上一盏带有“乐”字的小灯笼,供其夜晚走路照明用。同时,同仁堂还给他们免费送上一剂平安药,预防水土不服,以免因病而误了考试。这样,人们一见提有“乐”字小红灯笼的人,便知道是应试的举子,同时也想到了同仁堂。当各地的举子离京时,都纷纷到同仁堂致谢,有人还买上几剂药带回老家。就这样,同仁堂借助这些“吃小亏”的做法让全国的人们都知道了“同仁堂”这三个字。

不懂得“吃亏是福”的人,表面上看他,碰到了各种的机会,但实际上他完全陷于已有的机会中,则不得不失去后来更多机会的选择。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也无碍大事。

【易经心解】

“吃亏是福”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中包含的旷达和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与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幼稚,不够稳重,不够圆熟。

郑板桥也曾说过:“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 式的自我安慰法,而是他对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待小事情要善于吃小亏,对待小人更要敢于吃亏,这是一种大福的表现。

人生在世,吃点小亏算不了什么,要敢于吃亏,当然,这里所谓的“吃亏”不是指的原则性问题,否则吃亏就是带来灾祸了。

吃了亏,聪明的人就会从中学到智慧,从而感悟人生,得出一个大道理。福祸相随,从而知足常乐,调整自己,使自己一辈子都能幸福。吃亏还是一种更高级的胜利策略,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都争强,处处占上风,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吃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