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6779900000085

第85章 “背靠大树”才能好乘凉——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原典】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易经·比》

【释义】

《比》卦六三爻说:与品行不端的人亲近,有凶险。

《象传》说:跟坏人靠得很近,不是很可悲吗?

《比》卦六三爻辞所说的“匪”,意思是非、不是,即不正派。告诫人们,不要和不正派的人生活在一起,同流合污迟早会惹祸上身。即使依附于人,也要择善而从之。

《比》卦六三爻讲的是“跟人”的智慧。人生在世,如果选准了靠山,成功就会相伴而来。成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人合作可以成功,在人手下干事也可以成功,关键是要找准人。这个人一定要有成功的潜质,能给你的前途带来希望。选择了他就要跟随他,他成功之时也就是你将要成功之日。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的就是做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选择贤明的人作君主,自己才能得到重用,充分施展开自己的政治才华,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

【事典】

故事一:姜子牙“攀高枝”

古代著名谋略家吕尚,俗称姜子牙,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

早年时期,曾在商宫中做过多年的吏卒,虽然职低位卑但却处处留心。他看到纣王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纣王的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丧生,只好把话咽回肚中。他料定商朝气数将尽,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替纣王殉葬,于是,他决定另投贤主门下。当时,西伯姬昌立志除掉纣王,正是求贤若渴、用人之时。吕尚为了引起西伯姬昌的注意,便在渭水之滨的兹泉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也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姜子牙并非要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等待贤主的到来。

这一天,吕尚听说西伯姬昌要来附近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西伯姬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在朝歌见过西伯姬昌。为了引起西伯姬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鱼钩垂到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

果然,西伯姬昌觉得奇怪,便走上前问道:“别人垂钓均以诱饵,钩放水中。先生这般钓法,能有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西伯姬昌对人态度谦和,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以为智足以拒谏,言是以饰非,却放跑了想取而代之的西伯姬昌。”

西伯姬昌闻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的心迹看得这么透彻?定然不是凡人!连忙躬身施礼,说道:“愿闻贤士大名?”

“我也并非贤士,老朽吕尚是也。”西伯姬昌一听,说道:“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在下就是你说到的西伯姬昌。”姜子牙装出很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无知,痴言妄语,还请恕罪。”

西伯姬昌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纷,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回朝,兴周灭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姜子牙客套了一番后,随即同西伯姬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面面俱到。

西伯姬昌有种如鱼得水、相见恨晚的感觉,立即拜吕尚为太师,倚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终究成就了大业。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吕尚略施小计便攀上了西伯姬昌这棵大树,弃暗投明,跳槽做了周国的太师。倘若他坚持“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到死也不过是纣王宫中的一名小吏,永无出头之日。真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因此,做人要讲求灵活变通。天下最神妙的即为“变化”二字,适应变化的人即为智者、识时务者,其眼前皆为活路;反之,若冥顽不化,不知变通的道理,则会处处受阻。

故事二:李斯仕秦当客卿

李斯青年时曾为郡中的小吏,主管文书事宜。常常看到在厕所中的老鼠辛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和狗的惊扰,惶惶不可终日。而生活在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好粮谷,住的更是“高屋大厦”,而且没有干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

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或是贤达富贵,或是贫贱不屑,都如同老鼠一样,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由此,他产生了“择地而处、择主而仕”的思想,这对他人生的取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他投奔到当时大儒家荀卿的门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也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以代替周王室而一统天下。

李斯对荀卿说:“得到了好的时机便不能怠惰,而应及时把握住机会,当今各诸侯倾力相争,游说能者参与政事。而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正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成名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不愿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永久处于卑贱地位、困苦的境地,却表示非议世俗、厌恶功利,自托于无为,这也绝不是士人的真实思想。所以我将西行入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从而建功立业。”

公元前250年,太子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秦王嬴政即位时年龄尚小,大权都掌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的手中。吕不韦仗恃自己与太后及秦王嬴政的特殊关系,以秦王的“仲父”自居,横行于宫中。

李斯投到吕不韦的门下后,为了讨得吕不韦的赏识,他一直勤勉谨慎,殚精竭虑。终于受到了吕不韦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涉足于政治核心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

后来,李斯有机会与秦王会面。于是他软硬兼施,远交近攻,以武力为后盾,用金钱开路、执“连横”计劝诱六国中止同别国的“合纵”。不消几年,战果累累,李斯也因此被秦王称为“客卿”,进到了秦国领导集团的核心。

人要谋取大的成功,就要讲求策略,走捷径。依附于人要选对靠山,要选择有发展前途并能使自己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人才能去尽忠竭诚。若事非其人,则如明珠暗投一样,不但无功,反受其害。

故事三:王导的智慧

晋元帝司马睿还只是琅邪王时,王导就已经觉察到天下已乱,便有意拥戴司马睿复兴晋室。他劝司马睿不要再住在洛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司马睿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后,吴地人并不依附,时过一个多月,仍没有人去拜望他。王导十分忧虑,便想到了借助当地的名人来提高司马睿的威望。

于是他对握有很大势力的堂兄王敦说:“琅邪王虽然仁德,但名声不大。而你在此地早已是有影响力的人,应该帮帮他。”他们约好在三月陪伴司马睿去观看修楔仪式。

他们让司马睿乘坐轿子,威仪齐备,他们自己则和众多名臣骁将骑马扈从。江南一带的大名士纪瞻、顾荣等人,见到这种场面非常的吃惊,就相继在路上迎拜。

王导又对司马睿说:“自古以来,凡能称王天下的,都虚心招揽俊杰。现在天下大乱,要成大业,当务之急便是取得民心。顾荣、贺循二人是当地名门之首。要是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就不愁其他人不慕名而来了。”

司马睿听了王导的建议,就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顾荣、贺循。这二人也就欣然应命朝见司马睿。受他们的影响,吴地的士人、百姓,从此便归附于了司马睿。日后,东晋王朝终于得以建立,王导自然也就做了东晋的丞相。

【易经心解】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这就要寻求找靠山、走捷径的策略。找靠山要择善而从,择优而随,择德而附,而不应该去找那些品行不稳、毫无诚信的人。找准靠山,人生才会吉祥如意,事业才能青云直上。

《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说:“(孔子)命驾而行,曰:‘鸟择木,木岂能择鸟?”《三国演义》第三回里也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讲的都是做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选择贤明的人以得到重用,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品德也有高下之别,所以做事也要有主从之规。

古人云:“居必择邻,交必良友。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比》卦六三爻说,与品行不端的人亲近有凶险,讲的也是交友之道,告诫人们要远离不良的朋友。特别是在你奋斗之初,你可能需要寻求朋友,但是要注意,不要结交那些对你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朋友,不要被他们拖入浑水之中。

环境和朋友对我们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会有怎样的命运。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上进、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获得朋友的真诚帮助,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如果你择友不慎,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行为恶劣的人,你会陷入这种恶劣的环境而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的受难者。假如我们已不慎交上了坏朋友,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