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6779900000095

第95章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原典】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上九爻说:龙飞到天上,到了极高处,反有悔悟。

《象传》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朝原来的反面发展。

古人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亢龙”的出现正是指事物的变化现象。亢,指极度、高亢的意思。因为“飞龙在天”,飞得过高,一下子超过了极限,呈现不胜负荷的态势。事物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的衰弱,然后很快地灭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更何况是人呢?

有些人只知道去争取而不能及时的引退,只知道生长的道理而不知衰亡,只知道获利而不知失去,这就是上九爻辞所说的“亢”。经文本意告诫我们不要无限度地去追求成功、追求名利,要做到实事求是,居安思危,自我警觉。虽然我们的才能有超常发挥的可能,但并非无条件地超常发挥,如果忽视了客观实际的存在,仅凭主观上盲动,只能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事典】

故事一:邓通不懂收敛而遭厄运

《史记·佞幸列传》里记载一个叫邓通的故事,他是汉文帝的宠臣,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深得汉文帝的喜爱,从此命运发生了改变。文帝大量赏赐他钱财,还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职。

其实邓通只是一个水手,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才能。他的长处不过是自己处事非常的谨慎,对皇帝唯唯诺诺,既不能为皇帝出谋划策,也不能推荐贤士,只是一味地谄媚而已。

文帝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从此,邓通靠着铸钱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遍布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他号称“产匹铜山,家藏金穴”,可见其在经济上的实力。

有一天,文帝的背上生了一个疮,脓血流个不停。邓通觉得这更是一个表现自己忠心的机会,如果表现得好,不但能够得到更多的赏赐,也许还会封自己做王公。打定了这个主意,邓通便天天进宫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脓血。

一天,文帝突然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啊?”邓通恭顺地回答:“当然是太子了。”太子刘启来看望文帝的病情,文帝让他吮脓血。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禁不住一阵恶心,但又不敢违抗父命,只得硬着头皮去吮吸,可是脸色很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吸脓血,这是做亲生儿子也无法做到的,便感到很惭愧。可是太子觉得邓通这样做未免有矫情的成分,也有邀功的嫌疑。更重要的是,邓通这样做,让身为太子的他非常为难,也因此而嫉恨邓通。

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便找了一个机会免去了邓通的官职。皇位易主,新主子不喜欢他,按道理说他应该警醒,收敛自己的言行。可是邓通为了转移自己在权力场上的失意情绪,竟然铤而走险,大做钱币投机的生意。他以为这样就能够让自己富可敌国,纵然不能再做高官,也算是在财力上达到一个可观的程度了。

不久,邓通铸钱牟取暴利的事情被人告发。景帝听到了这个消息,便借题发挥,派人调查确有此事,便把邓通的钱财全部没收。邓通到最后落得个穷困而死的结局。

像邓通这样的人贪婪招祸的下场,那是咎由自取。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显赫一时,爬上权力或财富的顶峰,可就是下场不好,从顶峰跌了下来,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故事二:曾国藩主动让权

当打败太平军以后,曾国藩兄弟的位望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盛的时期。曾国藩不但有一大堆头衔,而且还指挥着三十多万人的湘军,牵制着李鸿章领导的淮军和左宗棠麾下的楚军。除直接统治两江的辖地,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外,就连浙江、河南、湖北、福建,以至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军将领的控制之下。满清政府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清政府为了控制曾国藩,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使之与曾国藩地位相当,而感情渐渐疏远,打破了其从属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曾国藩的部下将领和幕僚,如当时掌权的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杨载福、刘长佑等实行拉拢和扶植的政策,使他们渐渐地能与曾国藩分庭抗礼,甚至互相不和,以便于清政府的控制和利用。

而对曾国藩的胞弟曾国荃的待遇则恰恰相反。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曾国荃升任浙江巡抚之后,虽仍在雨花台办理军务,未去杭州赴任,也本属清政府的意旨,照例是可以单折奏事的。于是曾国藩让曾国荃自己上奏军情,以便攻陷天京后抢先报功。不料,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抚任,不准单折奏事,以后如有军务要事,仍报告给曾国藩,由曾国藩奏报。曾国藩恐曾国荃心情抑郁,言辞不逊,在奏折中惹出祸来,特派颇有见识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迅速赶赴雨花台大营,专门负责拟章奏咨等事项。

在曾国荃攻陷天京后,当天夜里就上奏报捷,满心以为会大受赞扬,不料却遭当头一棒。上谕指责曾国荃破城当日晚间,不应该返回雨花台的大营,以致让千余太平军突围,语气相当严厉。幸好有人将李秀成捆送营里,否则让曾国荃更无颜面。

然而,清政府并不就此了结,而是步步逼近,揪住不放。几天之后,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令曾国藩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上谕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军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久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思眷。”这无疑是在告诉曾国藩如不知禁忌,就难以“永保勋名”、“长承恩眷”了。

面对此种情形,曾国藩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自己的忠心;让其弟曾国荃功成身退,挂冠归里;还奏请停解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部分厘金至金陵大营。

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符合了清朝统治者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同意了遣散湘军。因为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仍然委任他为两江总督,而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曾国藩的让权减职之举,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朝廷对他的猜忌,而曾国藩最终也保住了官位。曾国藩与清廷之间在政治上的这种交易,包括曾国荃在内,能够深刻地领会这种计谋的也没有几个人。

在中国古代,常有“树大招风、功高震主”的事情出现,一些手握重权者难免会受到上层的猜忌和打压。他们采用的办法是自断臂膊,从而清除隐忧,做到了明哲保身。上述的历史经验,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处理内部矛盾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领导与被领导者存在着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的关系是一门学问。下级做出了成绩,不能把一切的功劳都归于自己,更不应该因此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同时,还要看到以后的征程,在胜利的日子里,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易经心解】

有的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往往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种下祸根,到头来后悔莫及。“谦受益,满招损”,做人既要有大的志向,更要有甘为人下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的心态才能让人吉祥多福。

可是又有多少的成功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呢?龙是海里的动物,龙飞到天上后如果忘了海,由海汽变成的云团就会回到海里,把龙孤零零地待在天上。一个人在高位上待久了,就会不自觉地妄自尊大起来,脾气也变得怪异。他处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根本看不清老百姓真正的需求,也不愿听从群众的意见,于是就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

成功是值得庆贺的,但也要看到,居功自傲时也会有可怕的后果。一个人、一个团体,若高高在上,脱离了民众,便到了危险的境地。历史上有多少人摔了下来,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的摔下去,这就叫“亢龙有悔”。

并不是所有站在高处的人都会被摔下来的,明智的高位者不会有摔下来的“悔”,因为他能知道自己已经处在了人生事业的最顶峰,高处不胜寒,从而自觉地走下来。切不可贪恋权势、享乐与私利,赖在高位处昏庸处事,那样的话随时都会有危险降临。

所以,当一个人发展到巅峰时,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能看到成功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或遗憾的一面。只有正确的面对现实,及时发现不足,才不至于让错误延伸下去。当疵病和错误尚未显示出负面影响时,及时的抑制住,这是明智之举;反之,如果让错误搭上快车飞驶,势必会让人铸成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