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6779900000099

第99章 不要过分的贪图利益——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原典】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易经·益》

【释义】

《益》卦上九爻说:不给他人带来利益,还要去攻击他人。长久持有这样的心态,就会有凶险。

《象辞》说:不给他人利益,说的是思想狭隘自私。还要攻击他人,是因为有外来之人想分享他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不要为了独占利益而去攻击他人,与人结怨。这样的话不会有好的结果,而是应该树立“为人着想,不损他人”的信念,如此的人生才能长久,才能顺利。一个人想要与人相处得和睦,就应该具有种种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和嫉妒的做法都不能赢得人心,而且还会处处不受人们欢迎。

【事典】

故事一:智伯索地自取灭亡

春秋末年,晋国当地有个贵族叫智伯。他是个蛮横、不讲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本来有很大的一块封地,但他还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取土地。

魏宣子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他的一个臣子叫任章的很有心计,对宣子说:“您最好把土地给智伯。”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的无理要求,一定会引起邻人的恐惧,邻人也都会讨厌他;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的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去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这样的话,他势必不能长久下去。”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暂且给他一点帮助;想要夺取他,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说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变得更加的骄横。而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攻击的靶子,那样的话还不如让天下的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宣子听后,马上同意了智伯的要求,割了一大块土地给他。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的甜头,便伸手向赵氏索要土地,赵氏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这时,韩、魏两家联合起来,和赵氏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果然如任章所料的那样,智伯最终被消灭。

由此看来,贪欲不止就会给自己带来可怕的后果。

故事二:邓芝的“双赢”思想

三国时期,刘备在虢亭战败,退到白帝城暂时的驻扎下来。不久,他就因忧愤和悔恨病倒了。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刘备派人去成都,把丞相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来商议后事。

诸葛亮坐在刘备的床边,刘备对他说:“我有了丞相,才有今天的帝王事业。可是,我的知识浅陋,没有听丞相的话,自讨失败,想起来是又悔又恨。如今我就要死了,可儿子刘禅软弱无能,我只能把大事托付给丞相。”他把事先写好的遗嘱交给诸葛亮,恳求他尽力辅佐太子刘禅。

诸葛亮向刘备表示,一定会尽一切的力量来辅佐少主,不辜负刘备的重托。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后,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继承了皇位,改年号为建兴,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从此,蜀汉政治上的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

联吴抗魏,本是诸葛亮的重要战略决策。可惜虢亭一战,蜀吴联盟遭到严重的破坏。诸葛亮担心孙权会乘刘备死去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便考虑派人去和东吴修好,可一时没有这样合适的人选。

一天,邓芝来见诸葛亮,说:“主上年幼,初登皇位,民心未安。如果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就应该抛弃旧怨和东吴修好。没有了东顾之忧,咱们才能北上进取中原。不知道丞相是如何考虑的?”

诸葛亮听到邓芝说出的话,十分的高兴,觉得邓芝很有见解,而且邓芝也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理想人选。他笑着对邓芝说:“我对这件事也考虑了很久,可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担当起联合东吴的重任。你既然明白联吴的好处,那么也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使命。”于是,任命邓芝为使臣,出使东吴。

邓芝到了东吴后求见孙权,恰巧魏国也派使者到了东吴,要孙权联魏攻蜀。孙权正处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因此不肯接见邓芝。邓芝便写信给孙权:“我这次来,不只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孙权这才接见了他。

邓芝给孙权分析了当下的形势,说:“吴国有长江做天险,蜀国有山川为屏障,若两国和好,互为唇齿,力量就增强了。进可以兼天下,退也可以鼎足而立。如果东吴和魏国联盟,就必然向魏国屈服称臣。如果不听的话,魏国就会以此为借口来讨伐东吴。那时候,蜀国也可以顺流而下,江南的广大地区,就不会再是大王的属地了。”

孙权听邓芝说得有理,回答说:“我是很愿意和蜀国修好的,只恐蜀主年轻懦弱,在魏国的压力下而中途变卦,不能始终保持如一。既然先生这样说,那我就放心了。”从此,吴国和蜀汉又结成了抗拒曹魏的联盟,并且多次派遣使者互相访问,不断发展友好联盟关系,从而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

邓芝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说服孙权联蜀抗魏,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一开始便提出了“双赢”的思想:“不光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而后,他又具体分析了联蜀对于吴国的好处,使孙权乐意接受了联蜀抗魏的主张,邓芝也圆满地完成了诸葛亮交付给他的任务。

故事三:张禹不愿与人为敌

张禹原是汉成帝的老师,汉成帝对他也颇为敬重,封他为安昌侯,与成帝的舅舅王凤、王商同时主持朝政。可王氏兄弟倚仗太后王政君之势,专擅朝政。张禹自觉难以与其争锋,便一再上书辞职,可成帝就是不同意。张禹于是就来个“当官不主事”,专心于买田置地,广增家产,流连声色,以求自安。可是终于因为一块土地,与曲阳侯王根发生了冲突。这时,由于水旱之灾频繁,地震也连年不断,一些不满王氏的大臣便借题发挥,落罪于王氏专权所致。汉成帝对王氏兄弟的跋扈也早已暗怀猜忌,便来征询张禹的意见。

张禹看出王氏兄弟的权势不可动摇,而自己已经年老,子弟又都位低势弱,不是王氏的对手,何不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来讨好王氏呢?于是他就对成帝说:“灾异之事,人所难以理解,圣人也避而不谈。这些新进的后辈信口开河,自然不必信他!”

成帝因此也就怪罪于王氏。王根兄弟得知此事后,果然十分高兴,与张禹的关系也亲密起来。张禹由此不仅富贵终身,而且子孙也都官居高位。

为人处世不要主动的去攻击他人,这是免祸保身的法宝。权力场上的事情是变化莫测的,谁都难以预料事态的变化。高明者能够遵循少结怨、少树敌、多交朋友、多做实事的长远之道,不独占利益,不攻击他人,这种避祸法宝在现代社会种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易经心解】

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只顾着自己,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就没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会使别人对他感到厌恶,也就没有人喜欢与他结交往来。如果能在和谐的气氛中,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而无须在琐事上浪费精力,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一个精明的人能够安排好利益等级的关系,使之井然有序。在我们急着去做事情时,我们的贪婪常常会扰乱这一次序,结果因为对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想得到太多,而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自私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不愿去践行“我为人人”,结果就导致人在社会中缺少安全感、关爱感。人与人之间要互周互济,互相借重,团结一心,这样不仅能共同做出一番事业,还能相互倚重,保全自身。

成就大事的人,都不会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蒙蔽,能够清晰地辨识事情的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进行取舍。有这种慧眼的人为官则大贵,经商则大富。

只注重利益的人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做事情不能没有功利心,但也不要过于急切。如果你处在一个团队中,就一定要注意周围人的感受;如果你经营企业,就不能把赚钱作为唯一的目的,还要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让大众从感情上真正的接受你的产品。

所以有了利益,不要独占,而是要与人分享,更不要为了利益而去攻击别人。当你被卷入人际冲突、玩手段、抢功劳、为小事争吵不休的纷争中,就会耗尽你的精力,影响你的态度,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对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有敏锐的洞悉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