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16780600000037

第37章 高扬大业旗(1)

并州总管、汉王杨谅看过京城使节送来的召他进京的诏书,就知道皇宫里出事了!

原来,杨谅与文帝有一个秘密约定:如果召汉王回朝,那诏书的敕字旁边应加一点,再配合以玉麟符,才是真诏。否则,就是其中有诈。这个约定只有文帝和杨谅知道,而之所以作此密约,并非出于文帝的老谋深算,完全是杨谅的主意。

大哥杨勇被废为庶人,四哥杨秀因莫须有之罪身陷囹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杨广成了皇太子,杨素晋升左仆射。接二连三发生的这些事,使杨谅感到惊疑和恐惧。他深信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张巨大的黑幕,有一只手或是一伙人在操纵,说不准哪一天会波及到自己。为防不测,他向父皇提出密约,父皇答应了。杨谅知道,父皇是宠爱信任自己的。

杨谅看过假诏,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长久以来时刻惴惴于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他还是不露声色地对来使说:

“请回奏皇上,臣杨谅近日起程回京。”

吩咐侍从送走使节,杨谅把自己关进书房,并传令任何人不得打扰。他在屋里走走坐坐,坐坐走走,焦虑地思谋着对应之策。

皇宫里究竟出了什么事?不得而知。但仅凭这道诏书可以断定的是,皇权已旁落他人,而且这次皇位的改易绝非是正常情况下的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其中暗藏着凶险。既然有人想以假诏骗自己进京,那么此一去必定凶多吉少,甚至是不归之路。按眼下的情势和自己的实力,惟一的出路就是:领兵造反!率领兵将,杀向长安,捉拿谋国篡位的贼臣,弄他个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杨谅又细细看了一遍诏书,敕字旁边没有加点,来使也没拿出玉麟符。会不会是父皇一时疏忽?杨谅犯了踌躇。如果真是父皇的疏忽,而自己领兵奔袭京师,这个谋逆犯上的罪名可是担当不起呀!他将诏书卷作一个纸筒,轻轻敲打着额头。不,不会!即使是父皇疏忽,有这道诏书在手,又有与父皇的秘密约定在先,是完全可以解释清楚的。就是父皇降罪,最多也就是不做这个并州总管了,性命还可无虑,比贸然进京、自投罗网要好得多!

并州总管的权势大得很。崤山以东,直到大海;黄河以北,直至大漠,五十二个州的军事政务统属杨谅节度。当年,由于突厥、匈奴各部屡犯边关,塞外北疆时常发生险情,文帝授予杨谅特权,他可以全权应变,无需拘泥法度规章。杨勇、杨秀相继遭贬之后,杨谅感到了日甚一日的危机,便以防突厥进犯为由,大修武备,积蓄实力。文帝也觉得突厥各部日渐强盛,应该修整军备,以应突变。这样,杨谅的扩军行动更加冠冕堂皇,毫不隐讳。他广罗豪强壮士和亡命之徒充实私人卫队,不足半年,光是这样的官兵就使他的卫队增加了几万人。也许,这也是杨广假借文帝御诏,欲召杨谅回京的一个原因。

然而,文帝并不是对杨谅的所有作法都认可放纵的。有一回,突厥又来进犯,文帝命杨谅派兵抗击。由于指挥节度不利,派去的军队被突厥部落打得大败而归。文帝盛怒之下,下令将八十名将领革职除名,统统发配至大庾岭。这些将领都是跟随杨谅多年的老友旧部,念其感情,杨谅奏请文帝收回成命,从宽发落。文帝坚决不准,并气愤地训斥杨谅:

“身为镇守要冲的藩王,你只能恭从朝命,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亲信而不顾国家的规制?朕这样说,全是因为对你的爱护。你应当明白,朕一旦不在了,你要轻举妄动,人家抓你就像抓笼子里的小鸡一样,你留那些心腹将领又有什么用?”

现在,尽管杨谅还不知道父皇已不在人世了,但他还是下定决心要拼死一搏!

事不宜迟,杨谅找来谘议参军王颊和总管府兵曹裴文安商讨举兵大计。王颊是个满腹经纶的人物,他好读诸子,熟记异书,可算是无所不知,外号人称“博士”。他性情豪放,还通晓兵法,常有出奇制胜的策略。正因如此,他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惟一使他宽慰的,就是汉王杨谅的信赖。他对杨谅起兵造反的意图拍手称是。王颊对杨谅说:

“大王,自古举兵,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眼下,我们虽说对朝廷中发生事并不知情,不过有一件事下官自信不会看错,那就是杨素。这些年来,杨素自恃功高权重,横行霸道,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如果说有人合谋篡国,其中必有杨素!因此,我们就以杨素谋反,天下诛之为旗号起兵,名正言顺。就像西汉吴王刘濞‘诛晁错、清君侧’一样。”

“再者,大王麾下的将领士卒多为关西人,正好用作讨伐主力,一旦发兵就长驱直入,直捣京都,造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能取胜。”

总管府兵曹裴文安在一旁连声叫好:“大王,王参军说得极是。我想,井陉以西,完全在大王控制之中;崤山以东的军队也全归大王节度,应该悉数征发作战。要用弱兵据守险要,当然,并不放弃攻城略地。精锐之旅直插蒲津关,拿下蒲津关,就打开了通向长安的大门。大王,我愿充当先锋,大王率众部随后跟进,迅疾挺进灞上,咸阳以东便可以挥手而定。这样,京师就会被震动惊扰,人心离散。我们陈兵以待,发号施令,哪个敢不服从!不出半月,大功即可告成。”

杨谅听了两人的计谋,大为兴奋,立即部署分五路进击:

一路军由大将军余公理率领,从太谷出发,前往河阳;二路军由大将军綦良率领,从滏口出发,挺进黎阳;三路军派大将军刘建自井陉出发,夺取燕赵一带;四路军由柱国乔钟葵率领,从雁门出发进击;五路军任命裴文安当柱国,会同另一柱国纥单贵和大将军王聃等人一道,挥师直指长安。汉王杨谅一声号令,并州以下五十二个州之中就有十九州纷纷起兵响应,山呼“杨素谋反,天下诛之!”一时间,京师长安东、南、北三面狼烟烽起!

驿卒将十万火急的军情飞报仁寿宫。大宝侧殿里,杨广和杨素却是那么沉稳冷静,真有久经沙场的大将气度。杨广甚至还半开着玩笑说:“五弟怎么会看出破绽?是他聪明,还是有人走漏了消息?”

杨素说:“陛下,先别管汉王是否聪明愚钝。臣以为,眼下首要之事是发布诏书,告示天下,先皇驾崩,太子即位,新帝执掌国柄。国人应一如既往,遵从皇朝圣旨。”

“朕也是这个意思,”杨广点着头说,“还要将汉王杨谅举兵反叛的事如实诏告国人。自晋以来,南北两朝划江分治近三百年,百姓受尽战乱兵燹之苦。开皇九年,我朝平定南陈,使江山一统,国泰民安,至此才不过十年有余。叛乱之祸会让社稷重陷水深火热。民心思定,也是大势所趋。所以,杨谅此举有违天道人心,必遭世人唾弃口诛,是不能长久的。五弟,你失算了!”

杨素哈哈大笑:“陛下之言精辟之至!还有,从时间上看,汉王所辖各部都是仓促纠集,没有什么周密部署和战略,只想以声势取胜。老臣断言,叛军不堪一击!”

杨广见杨索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神情,非常高兴,说:“这样看来,剿灭叛军还得有劳您老将出马呀!”

杨素急声应道:“臣遵旨!”“好!”杨广兴奋地叫道:“即刻颁布诏书,明天起驾返回长安。先皇国丧与讨伐叛军同时进行!”第二天傍晚,当先皇灵柩和新帝御驾浩浩荡荡进入长安城门的时候,驿卒又传来快报:杨谅叛军已攻陷蒲州!

镇守蒲州城的是蒲州刺史丘和。这天夜晚,丘和刚要入睡,忽有一名侍从赶来禀报:汉王应召回京途经蒲州,走在前面的一群使女已叩开城门进入城里。

丘和立刻起床穿戴,准备迎接,一边随口说道:“汉王真是有趣,出门不要侍卫开道,却用女婢来打前站。有多少人?”

侍从回答:“看样子有三五百人。”

“嗯?”丘和一愣:汉王府全部婢女佣人也不过三五百,难道都随着进京?又问:“你看清楚了?”

“她们自称是汉王府的婢女,个个身穿面罩长衣,这种长衣只有妇人才用。”

“不对!其中有诈。”丘和喊出声来,“即使汉王夜间入城,也该在日落前有快马先报,以便提前作好食宿安排!”说话间,丘和披挂整齐,对侍从说:“走,出去看看!”

还没走到大门,就听远处传来一片喊杀声,还有阵阵火光映红了夜空。丘和心中暗叫:不好!又见一名守城校尉浑身血迹,一跌一爬地跑来,说:“杨谅叛军已攻进城里,蒲州几百豪杰强人随声响应,守城的弟兄们眼看支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