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51

第51章 唐(8)

天宝十五年六月四日,哥舒翰率兵抵达灵宝县(今河南西部)西原。八日,官军与叛军交战,官军北临黄河,南遇高山。叛将崔乾祐率数千人先占领了险要地方。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在河中观察叛军,以为人数不多,便催促官军将士加速前进。哥舒翰领兵三万登上北岸高处,擂鼓助威,其时叛军出兵不过万人,一经接战,叛军偃旗息鼓,好像就要逃遁。因此官军更加懈怠,以为不战可胜。不久,埋伏在高处的叛军一齐跳出来,居高临下地乱扔石头。由于道路狭隘,官军无法疏散展开,士卒手中的兵器又无法使用,死伤惨重。哥舒翰想用毡车驾马为前驱,冲杀出去,但是正当午后,东风劲吹,叛军用数十辆草车乘风纵火,一霎时烟焰张天,充满山道,熏得官军将士睁不开眼。混战中,官军自相残杀,填沟坠河,死亡数万人。官军最后生还的仅八千余人。

哥舒翰与数百名骑兵逃出战场后一路向西疾驰,渡过黄河,到了关西驿(一个小驿站),收集残兵败将,打算收复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以一百多骑兵围住了他,让他投奔安禄山,哥舒翰不肯,被强制上马,又用绳索把他的腿脚绑在马腹上,就这样把他带到了安禄山面前。哥舒翰祈求安禄山保全其性命,说可以用书信招降李光弼等人。安禄山当即委任哥舒翰为司空,让他写信招降李光弼等人。收到他书信的将领都谴责他毫无气节,拒不投降。安禄山看到他没什么用处了,便把他囚禁起来。第二年正月,安庆绪(安禄山长子)先杀死安禄山,后又杀了哥舒翰。

史思明

史思明(703~761),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本名率干。与安禄山是同乡。营州宁夷州突厥族中的杂胡。他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两人自小便十分要好。初为互市牙郎。因骁勇有计谋,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硅任为捉生将。天宝初,累立战功,官至将军、知平卢(今辽宁朝阳)军事。曾到长安奏事,唐太宗很赏识他,赐名思明,迁升为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年(752),安禄山推荐他为平卢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命史思明统兵攻占河北各郡。天宝十五年,史思明攻陷常山(今河北正定),捉获太守颜杲卿。后朝廷派李光弼、郭子仪征讨河北,几次打败史思明。这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被安禄山攻下,不久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命郭子仪与李光弼带兵前往灵武护驾。史思明乘机攻陷河北十三郡。安禄山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带兵退守范阳。安庆绪派兵欲吞并史思明,史思明的谋士规劝他降唐,史思明于是率手下八万将士连同占据的十三郡一并降唐。唐肃宗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乾元元年(758),唐肃宗派乌承恩去充任史思明的副帅,实际上是让他伺机除掉史思明。不料事情败露,史思明勃然大怒。随后,史思明率众再次反唐。

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率军增援被围困在邺城的安庆绪,大败唐九方节度使的军队,随即杀死安庆绪,还兵范阳。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国号为顺天。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举兵南下,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洛阳。上元二年(761),史思明与李光弼的军队相持于洛阳西北的邙山一带,争战日久,双方均无建树。史思明便派人混入唐中军,四处散布说:“史思明的兵士都是幽州、朔方的人,出征多年,都想早早回家。”唐军当时的统帅鱼朝恩听说后,便命李光弼及其他节度使趁机出兵袭击。唐军大举进攻,史思明的部队佯装退却,军用物资丢得满路都是,唐军忙于抢夺物资,叛军趁机冲上,大败唐军于北邙山。朝廷闻讯震恐,屯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以防御史思明的进犯。

史思明率军来到陕州,几战不胜,退回永宁(今四川开江南)。他命儿子史朝义带人建一个三角城,用来储备军粮,定好一天完工。粮仓建好后,没有往上抹泥。史思明令随来的几十名部下下马和泥抹墙,不一会儿就干完了。史思明愤怒地对史朝义说:“等我攻下陕州,再来收拾你。”

史思明平日里疼爱小儿子史朝清,早想立小儿子为太子。大儿子史朝义本已怀恨在心,这次见父亲这样,便生了杀父篡位的念头。一天夜里,他派人斩杀了史思明。史思明终年59岁。

王忠嗣

王忠嗣(705~749),原名王训。太原祁县(今山西中部)人。父王海宾,为开元年间名将,后战死疆场。当时,王忠嗣年仅九岁。唐玄宗因他父亲的功勋,将王忠嗣收养在宫中。王忠嗣长大后,雄健刚毅,沉静寡言,颇有军事谋略。因战败吐蕃,攻取新城(今河北中部)有功,被授为左威卫将军,专知行军兵马。

开元二十一年(733)秋天,吐蕃为报新城一战之仇,大举进攻唐军。敌众我寡,唐军将帅十分恐慌,王忠嗣率自己手下的兵士出阵迎战。他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敌兵无人能挡。王忠嗣一人杀敌数百人,敌兵大乱,唐军乘机冲杀上去,大败吐蕃军。这一战,王忠嗣功劳最大,被拜为左金吾卫将军,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

天宝年初(742~745),王忠嗣先后消灭奚族与突厥族的叛军,耀武漠北。因功封清源县公。王忠嗣镇守北方时,身兼四职。因他用兵有方,能征善战,周边各族都不敢进犯,边境安宁。

王忠嗣的功绩引起了当朝宰相李林甫的忌妒。天宝六年(747),唐玄宗派大将董延光出兵攻战吐蕃的石堡城,让王忠嗣带兵接应。王忠嗣知道石堡城有吐蕃的重兵把守,即使下大力气攻下,也徒劳无益。他不愿搭上上万兵士的性命,而换取自己的升官晋爵,于是勉强应付,并不用心配合,造成最后唐军的失利。李林甫趁机让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后又转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749),王忠嗣病逝,终年45岁。

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唐代名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祖先是契丹族的酋长。父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将军、朔方节度副使,以作战勇敢著称。李光弼历任兵马使、节度副使、云中太守、范阳长史、户部尚书、侍中、太尉等职,爵临淮郡王。谥号“武穆”。李光弼智勇双全,用兵有方,堪称中唐一代名将。

一、智勇双全坚守太原

李光弼少年参军,先任左卫郎。天宝初年(742),升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天宝五年,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部下任兵马使,兼赤水军使。天宝八年,提升为节度副使,封蓟郡公。三年后,拜为单于副使都护。

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皇帝调集各路兵马去征讨,任命李光弼担任河北、山东地区的军事总管。

天宝十五年正月,李光弼任云中太守,兼摄御史大夫。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领五千朔方兵与郭子仪会师,向东进军,攻克井陉(今山西井陉北)、常山郡(今河北正定南)。叛将史思明领兵数万前来援救常山郡,截断常山粮道,于是城中官军缺乏粮草。李光弼派出500车辆,到石邑(今河北获鹿东南)取运,由一千多名弓弩手保护,让驾车的人一律穿上甲衣,编组成方队,依次行进,绕过了史思明的军队,安全往返。史思明得知消息时已无可奈何。李光弼以强兵壮马赶跑史思明,进而从叛军手中收复藁城(今属河北)等十余县。后又攻克赵郡(今河北栾州),在常山郡大破叛军。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平定叛乱,于是派人召回李光弼和郭子仪,授李光弼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兵五千赴太原。

至德二年(756),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围攻太原。李光弼经过河北苦战,精兵都去了朔方前线,当时部下都是临时调集的老弱兵将,且不足万人。他亲自率领士卒百姓挖掘护城壕,又制作了几十万砖坯,运回城内。当敌人从外面攻城时,李光弼下令用砖坯增垒,哪里被毁就补哪里。

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多月没有攻下。李光弼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在城中张榜招聘各种能工巧匠,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其中有三个善于挖地道的人,李光弼就重用他们,开展地道战。

与此同时,李光弼所招的巧匠制成发射石头的大炮、强弩,每当叛军逼近城墙时,一齐发射,打死了叛军中狂妄的强兵悍将约十分之二三。城里的人无论老幼都佩服李光弼的睿智和勤奋,老弱兵将也都勇气倍增。后来把地道一直打到敌人的军营下面,先用木头支住,李光弼派人去叛军中送信,说因城中粮尽准备投降,叛军信以为真。到了约定的日子,李光弼先派出副将带领数千人出城,完全像投降的样子。接近叛军的军营时,营区之内纷纷地陷——地道中抽掉了支撑木,营区顿时一片混乱,李光弼率敢死队趁机出击,与先出城的将士联合起来涌进敌营。叛军四散逃命,村民也协助官兵追杀,结果斩首七万余级,缴获了叛军所有的军资器械。自叛军围城之日起,到打退叛军,历时五十多天,李光弼一直住在城东南的前线指挥部,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去看一眼。

之后,李光弼扩大战果,收回清夷、横野两地,并且擒获叛将李弘义。肃宗为解除太原之围的胜利特下诏书,嘉奖李光弼,授司空兼兵部尚书,晋封魏国公,食邑800户。乾元元年(758),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升职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二、严明纪律出奇制胜

乾元二年七月,肃宗皇帝进一步重用李光弼等高级将领,再次发布嘉奖、任用的命令,任李光弼为全国兵马副元帅(正职是赵王李保)。八月,又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河北节度支度营田经略使。当九方节度使联合起来进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已杀父继位)时,史思明从范阳带兵五万来援救安庆绪。号称60万大军的官兵与安、史之军接战不久,忽然刮起大风,天昏地暗,官军将领纷纷引兵撤退,溃散的士卒趁乱抢掠民众,唯有李光弼仍然身先士卒,苦战敌军,而且始终纪律严明。此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九月,率领十几万人马分四路从燕京南下,兵锋直指洛阳。

肃宗为了调动李光弼的积极性,再次给他加官晋级,升为太尉兼中书令,并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受命之后,即率五百骑兵奔赴东都洛阳,于深夜进城直入军营,接收了郭子仪的兵权,以他一贯的严谨治军的作风,重新发布了号令,兵力部署乃至旌旗也随之变更。

史思明派梁浦、刘从谏、田神功等将领带兵南下江淮,而他自己则带兵乘胜进攻洛阳。面对兵锋甚锐的叛军,李光弼制定了一个出奇制胜之策:移军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以北面的泽潞、三城(今河南孟县筑南城、北城、中洋城)两地为依托,抗拒敌军。这样胜则擒获叛军兵将,败则闭门自守,还可牵制敌军,使其不敢向西(长安)挺进。于是发布公告,让官吏民众一齐出城躲避,坚壁清野之后只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当他把所有的军需物资转移到河阳,率军撤出洛阳时,叛军已经临近洛阳。官军的殿后部队出城时夜幕已经降临,他们点起火炬来徐徐离去。叛军尾随进城,始终不敢冲杀。李光弼率部进入河阳三城后,修筑防御设施,严格巡防律令,又与士卒同甘共苦,于是官兵一致,誓与叛军力战到底。

史思明进入洛阳之后,一无所获,恐怕李光弼卷土重来,便驻屯于白马寺(今洛阳市东),并在河阳城外挖掘了许多月牙形的攻防结合工事。十月间向河阳发动一次进攻,但被李光弼率军打退。

史思明蓄养着一千多匹好马,饲养人员每天都要把这些马赶到城外河边洗刷一番。几天之后便引起了李光弼的注意,当天下午便命令集中军中的母马,共有五百多匹。第二天,当史思明的好马又到河边洗刷时,李光弼下令,将五百母马赶出城外而把马驹留在城里,结果母马与马驹交相嘶鸣。对岸史思明的马匹被引动,不顾一切地跃入河中游水过河,官军及时打开城门,母马回城时便带回了那一千多匹好马。史思明气得大发雷霆,但已无可挽回。此后,李光弼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在中三单城(今河南孟县)西组织了一次反击,打败五千敌军,斩首一千多级,生擒五百,溃逃的也有半数落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