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7400000081

第81章 明(8)

倭寇骚扰浙江时,由于浙江沿海卫所残破,兵力单薄,明王朝从山东、河北、广西等省调来大批军队。这些从外地调来的军队,统称为客兵。起初,浙江人民对这些客兵抱着很大希望,除了表示极大的欢迎之外,并想尽办法为“客兵”筹措粮饷。但这些客兵纪律很差,甚至“掠奸索食,不减于贼”,一旦遇到敌人,则“数里以前,望贼奔溃,闻风破胆”。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遇倭贼,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逃,遇兵不得生!”

戚继光到浙江不久,即了解到“客兵”的腐败,决心编练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简选好兵。戚继光的选兵条件是“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不以貌取人,要“以胆为主”,要敢于同敌人拼杀。根据这些条件,他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在义乌县从农民、矿工中招募了3000人,一支新军建立起来了。

由于戚继光治军严格,又有一套比较完整、行之有效的练兵法则,在较短的时间里,这支新军被训练成为纪律严明、组织良好、勇敢善战、常打胜仗的军队,被人民称誉为“戚家军”。

二、救援桃渚歼灭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戚继光被调至浙江。第二年七月,出任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这三府辖区倭寇猖獗,倭垒散布,是浙江防务的主要地区。戚继光一边督练部队,一边同分散的倭寇作战,连拔敌垒。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夏之交,倭寇大举侵犯台州(今浙江临海),包围了桃渚千户所(今浙江台州东)。四月初,戚继光率队起宁波(今浙江宁波),驰赴台州,往解桃渚之围。当他们兵至桃渚时,桃渚城已被围困月余,危在旦夕。为了防止敌人闻警逃散,避开倭寇凶锋,戚继光采取了设疑牵制、暗置伏兵、乘敌撤退之机、突然实施攻击的战术。他首先选择了倭寇败逃时的必经之地,派队分头埋伏;然后,选鸟铳手数十人潜入桃渚城,与守军相配合,在城上张旗树帜,作为疑兵。第二天,倭寇攻城。城上鸟铳齐发,击毙大批敌人。倭寇见攻城不得,死伤惨重,又见城上旌旗蔽日,以为戚继光大队已经入城,故仓皇退却。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掉头一走,却遭到早已埋伏在路口的大队戚家军的截杀。由于倭寇势处败势,仓皇无备,遭到突然打击后,措手不及,所以死伤惨重。勉强逃出的部分残倭行至灵江北岸的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镇),举火为号,企图引南岸残敌会合,进行顽抗。戚继光早在这里三处设伏,分兵进击,并亲自擂鼓助战。经过半天英勇搏斗,再次大败敌寇。随后,戚继光紧追不舍,终于把这部分残倭,围困在黄蕉山(今浙江松门北海中,又名黄礁山)歼灭。随后,戚继光又相继剿灭了分扎各地、游动不定、时聚时散的倭群,彻底解除了倭寇对桃渚的围攻。

五月初,戚继光率师南至海门。在这里,他再次指挥了阻击、追击倭寇的战斗,歼灭窜犯海门的三千倭寇。

三、北袭宁海南平福建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被任命为参将,开始独镇一路,负责守卫台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严州(今浙江梅城)等地,驻兵松门(今浙江松门)、海门一带。第二年春,倭寇又出动船只数百,约一两万人,进犯浙江。台州是倭寇进攻的重点。四月十九日,倭船16艘由象山(今浙江象山)海口侵入奉化、宁海之间,企图乘虚南下,进攻台州。戚继光清楚地看到,倭寇先发兵宁海,是想等明军一出动,他们乘虚攻打台州。当时,戚继光的主力集结在海门、松门,距宁海有百余里。如果率兵北上,势必后路空虚;如果固守不出,就给敌人以疯狂劫扰的机会。戚继光反复权衡利弊,决定将计就计,采取先北后南、急趋宁海,然后折师回保台州,速战速决的方针。他首先发兵两支,分别加强台州、海门的防范,然后,亲率精锐急速北上,直攻宁海之敌。在宁海一带作恶的倭寇,闻戚家军将至,仓皇逃窜。戚继光一举粉碎了倭寇对宁海的扑犯。

果然,就在戚继光北进宁海之时,又有数千倭寇乘舟船数十艘,从健跳所(今浙江健跳)一带登陆。他们兵分两路:一犯桃渚,一犯新河城,然后气势汹汹地向台州扑来。这时,戚继光已完成了对宁海之倭的打击,遂兵分三路,擂鼓疾行,回师台州。当侵台之倭刚刚行至距台州二里左右的花街时,与戚家军不期而遇。倭寇没有料到戚家军会突然而至,慌乱不堪,仓促排成一字大阵迎战。戚继光以正兵对敌的同时,又与奇兵交相使用,倭寇抵挡不住,收队南撤。为了阻止戚家军的追击,他们在沿途抛出大量金银财物,但戚家军严守军纪,个个奋勇冲杀,无一人拾取。

戚继光虽然杀退了进犯台州的倭寇,但从全局上看,并没有给敌人歼灭性的打击。而且从倭寇一触即逃的迹象表明,其离开台州的目的在于引戚家军移军他走,以便他们再返台州。如果戚家军坐以待敌,倭寇就不会再来。根据这种情况,戚继光很快又施一计:当天夜里戚家军突然离开台州,撤至桐岩岭(今临海北),佯作回宁海。倭寇见戚家军意在图北,果然又来袭击台州。戚继光知敌中计,于四月二十七日晨,突然命令部众再杀回头。戚家军行动迅速,从桐岩岭出发,不及半日就回到了台州。倭寇万没想到戚家军从天而降,故闻讯夺路逃奔。戚家军全力追杀,凡五战五捷,生擒倭酋二人,斩敌首三百余级,余敌全部落水而死。这一战,速战速决,还不到一顿饭工夫。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兵六千余人由浙人闽,投入平定福建倭患的战斗。戚家军数次与倭寇激战,连续胜利,使戚继光威名远播,戚家军也名闻天下。戚继光也被倭寇称为“戚老虎”。这年十一月,戚继光班师回到了浙江。

四、激战平海解围仙游

戚继光回到浙江不久,倭寇又接踵而至。他们说:“戚老虎走了,我们还怕什么。”一时间,福建沿海地区的倭乱又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十三日,戚家军再一次抵达福清。这时,总兵俞大猷会合广东总兵刘显所部,已屯兵五侯山(又名五虎山,今福建闽侯东南)一带,等候戚家军多日。二十日,戚继光与俞大猷、刘显共同商定了破敌之策。决定三路大军,同时进攻平海。其部署是:戚家军担任中路冲击,俞大猷攻右路,刘显攻左路。

第二天深夜,明军同时出发。戚继光首先粉碎了两千多倭寇的冲击,然后挥师猛追,共斩敌两千二百多人,救出百姓三千多人。此役大获全胜,巡抚谭纶上奏报功,戚继光排在第一,刘显、俞大猷次之。戚继光因前面收复横屿的功劳,被提升为都督佥事,这次更晋为都督同知,世荫千户,而且代俞大猷任福建总兵官。

十一月上旬,倭寇集中两万多人围攻位于木兰溪畔的仙游城(今福建仙游)。十二月二十四日,戚继光见明军援军齐集,立即组织反击敌人。二十五日,各路大军分道出发。次日晨,共同杀向敌营。由于各路大军配合默契,又在行动时采取了非常隐蔽的方式,给了敌人意想不到的突然打击,故很快拔除南垒。随后,东西两路协同作战,接连攻克敌东、西、北三垒。这样,戚继光以周密的部署、迅速一致的行动,一举破除仙游之围。倭寇的攻城设施、器械,全被焚毁或缴获。

仙游破围后,戚继光紧追逃敌。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在同安县(今福建同安)两次大败倭寇。至此,福建境内倭患暂告平息。第二年,戚继光开始把戚家军的锋芒指向广东,消灭了与倭寇紧密勾结的山寇吴平近万人,消除了广东倭患。戚继光与东南沿海军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作战,终于取得了平息倭患、保卫国土的重大胜利。

五、为国练兵保卫北疆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因为蓟门经常有警报,请求召俞大猷、戚继光专职负责训练边境的士卒。兵部的意见是只用戚继光,于是召他担任神机营副将。刚好谭纶在辽、蓟指挥军队,遂集中了步兵三万人,征集了浙江兵3000人,请求专门交戚继光训练。皇帝批准了。隆庆二年(1568)五月,命令戚继光以都督同知的身份,总理蓟州(今天津蓟县)、昌平(今北京昌平)、辽东(今辽宁辽阳)、保定(今河北保定)几个镇的练兵事宜。不久,又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各处,而停止对浙江兵的调动。

自嘉靖以来,边界的城墙虽然有修筑,但没有建造墩台。戚继光在塞上巡视,提出建造敌台,请准召浙江人独立为一军。皇帝准许,浙江兵三千来到,排列在郊外。天下大雨,从早上直到日西斜,仍然直立不动。边防兵士十分惊骇,从此才知道什么是军令。隆庆五年(1571)秋天,敌台完工,精细坚固雄伟壮观,二千里间声势相连。戚继光因此得到世袭荫职。

当时,俺答已经来朝贡,宣府、大同以西,全无战事。只有小王子的后人土蛮迁居到插汉之地,拥有十多万军士,经常威胁蓟门。而朵颜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勾结土蛮,时叛时服。万历元年(1573)春天,这两股敌人计划入侵。骑兵到了喜峰口,勒索赏赐没有得到,便大肆烧杀抢掠,到边塞附近打猎,以引诱明军。戚继光突然出击,几乎抓到了狐狸。随后,又多次击败了长昂、狐狸,迫使他们投降,归还所抢去的边界百姓,准许他们依旧朝贡。

不久,戚继光被升为左都督。又因协助辽东军打退了炒蛮的进犯,在加封了太子太保上又加太子少保。在以后的考核中,他屡受嘉奖。

戚继光在蓟州镇守了16年,边防守备井井有条,蓟门太平安定。这之前,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始,17年间换了十个大将,都因获罪去职,只有戚继光例外。这亦多亏当时朝中执政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都依靠、信任他。

张居正死后半年,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不适于在北方工作,执政者马上把他调到广东。戚继光郁郁不得志,勉强前往,过了一年便称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再弹劾他,他竟被罢官回家。过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推荐他,反而受停俸禄的处分。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八日,戚继光因病去世。

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明末抗清名将。字稚绳,别号恺阳。保定高阳(今河北高阳)人。他进士出身,文武双全,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只可惜大明气数将尽,他独木难支,最后与国俱亡。

一、博涉好学关心国事

青少年时期,孙承宗就十分好学。他人长得十分高大,说话声音也十分洪亮,他经常博览群书,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以第二名考中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升中允。孙承宗身为文官,对边境的事却十分关心,经常了解边事。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赫国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公开向明王朝宣战。万历四十七年,明军的主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军打败,明王朝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可是,朝廷中的一些人,仍旧很盲目乐观。只有孙承宗根据自己对边事的了解和分析,认为目前明军的士气不振,而后金军的情况明朝又不了解,如果在军事上盲目轻敌,其结果只能导致失败。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攻陷了沈阳、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御史方震孺奏请孙承宗主持辽东军务。明熹宗不愿意让他离开京城,于是就任命了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天启二年,明军在广宁之役中战败,熹宗只得命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身份经略辽东。从此,孙承宗弃文从武,走上了戎边军旅的生涯。

二、不图安逸宁远大捷

孙承宗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了。在到任之前,孙承宗特意备置了酒席告别亲友,但席间他自己吃的却是粗茶淡饭。有一位客人对此不满意,孙承宗就笑着解释说:“其实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在我做秀才的时候,对华美的衣服和食物并不厌恶,但自从我中了进士以后,朝廷里的事情很多,边关也屡屡吃紧。因此我考虑到如果我自己不能吃苦耐劳,就无法率领大家。如果我再贪美食、图安逸,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负起赴边御敌的大任呢?”

孙承宗经略辽东时,镇守前线的明将王在晋打算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把军队撤到山海关,在那里驻守,而且要在旧城外八里修一新城。但王在晋的这个作战方针却遭到他的属下袁崇焕等的反对。

孙承宗在充分听取了将领们的意见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错误方针,支持袁崇焕等人的正确主张。孙承宗回朝把情况上奏给了熹宗皇帝,熹宗就把王在晋调离了辽东。

孙承宗看到辽东边防经略无人,主动提出赴山海关督师,得到了熹宗的批准。孙承宗一到山海关,首先抓了边关防务的整顿,以安定民心,巩固和强化京东门户。孙承宗在把山海关的防务整顿得井井有条之后,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筑宁远城上。天启三年(1623),他先后命令祖大寿、袁崇焕规定城制,派遣诸将分头动工。将士们同心同德,协力营造,第二年就把宁远城修筑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孙承宗督帅蓟辽四年,共修复大小城堡50座,练兵十一万,收复疆土四百里,几乎恢复了辽河以西的失地。这一个时期,由于孙承宗戍边得力,使努尔哈赤无机可乘,三年多没敢轻易在明军守区用兵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