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6809600000033

第33章 明代(3)

一天,唐伯虎和文征明瞒了祝枝山躲在一处喝酒,不料祝枝山得知,急忙赶到那里,就要硬吃。唐伯虎向文征明使个眼色,对祝枝山说:“今天吃酒,有个规矩,必须即景吟诗一首作谜面,打一昆虫名,否则不准吃。”

祝枝山说:“那好,你们先说。”

唐伯虎首先开口:

菜肴香,老醇酒,不唤自来是此君,

不怕别人来嫌恶,撞上席来自营营。(苍蝇)

文征明接着道:

华灯明,喜盈盈,不唤自来是此君,

吃人嘴脸生来惯,空腹贪图乱钻营。(蚊子)

祝枝山听后,知道他们在取笑他吃白食,他佯作不知,也吟了一首:

来得巧,正逢时,劝君莫吝盘中食,

此公满腹锦绣才,不让吃喝哪来诗?(蚕)

吟罢,三人相视大笑,直喝得大醉方归。

一言心语

从上述传说中,可以看出文人的情趣与雅致,可谓怡情逸兴、诙谐有趣。

唐寅的传说

唐寅像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山水,兼精人物、花鸟,工笔、写意俱妙,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

“神画”之传

唐伯虎年轻的时候贪玩,天天玩到半夜才回家。他家住在小巷子里,巷口有个栅栏,一到天黑,就上锁了。

唐伯虎半夜同来,每每都进不去。这一带有个姓张的更夫,心地善良,每次听见唐伯虎回来,都赶来开栅栏门。

一日三、三日九的,唐伯虎过意不去了,就画了张画送给更夫。

更夫晓得唐伯虎有一手好画,就是从没见过。这次唐伯虎送了他一张,非常高兴,打开一看,嘿,奇怪了,只见画上画了三根毛竹,每根十二节,毛竹顶上躲着一只小鸟,毛竹根头一蓬狮子草,草上有只“叫蚰子”。

一打开,小鸟翅膀就扑楞扑楞地直跳,“叫蚰子”翅膀一展一展地直叫。画得好,就是不晓得什么意思,于是,更夫就去问唐伯虎。

唐伯虎说:“这画能帮你看更呢!”

“真的?”

“我还骗你不成,回去收起来,起更时就把它挂上。你看着,小鸟,往下跳一节,‘叶蚰子’往卜爬一节,你就打一更天;小鸟跳下二节,‘叫蚰子’爬上二节,你就打二更天。打到五更天,你就要把画收起来,小鸟跟‘叫蚰子’就回头了,第二天起更时还能用。不然的话,小鸟跟‘叫蚰子’碰了头,小鸟就会把‘叫蚰子’吃掉,那样就玩不起来了。”

打得就准多了,不在更上时,还可以在家歇歇。

不久,衙门里的县官,听见更夫这几天打更打得准了,觉得非常奇怪,就把更夫传来问话。更夫是个老实人,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县官听。那知才讲了一半,县官就来气了:“好个唐伯虎,我请了你多次让你画画,你不画,倒给更夫画了!”念头一转,就起了坏心,他叫更夫把画拿来给他看看。

一看,不错,真是唐伯虎画的,县官便拿出五十两银子对更夫说:“我给你五十两银子,你就把画留下吧!”

更夫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当夜,县官回到家里,把画往大厅上一挂,小鸟翅膀就扑楞扑楞地跳,“叫蚰子”翅膀一展一展地叫,守到一更天,真的,小鸟“啉”的一跳,下来一节,“叫蚰子”爬呀爬的,朝上移了一节。到了三更天,县官困了,也不把画收起来,就去睡了。

一夜醒来,再朝画上一看,不好了,只剩下三根光秃秃的毛竹了。“叫蚰子”呢,给小鸟吃掉了,小鸟呢,飞走了。他不怪自己不识其中奥妙,反说唐伯虎画画骗人!

一言心语

扑朔迷离的事。衬托出唐伯虎的画坛绝技。从中也反映出唐伯虎蔑视权贵、与民为伍的耿直个性。

醉酒失礼

传说唐伯虎结婚后,有一天随妻子去岳父母家。岳母知他善饮,特设酒宴款待他。席间,岳母频频向他劝酒。

唐伯虎新婚燕尔,怡然自得,劝者不拒,不知不觉竟喝醉了。他妻子扶他去床上休息,随后走出卧室,与母亲、妹妹共话家常。

唐伯虎的小姨子年方二八,长得很漂亮,略习诗画,刚好她有事从卧室门口走过,看见姐夫醉卧在床,盖被一半拖于床下,于是上前为姐夫盖被。醉中的唐伯虎以为妻子来陪他了,伸手去抱她,小姨手一缩,他竟抓住她衣角。小姨一挣,以为姐夫对她非礼,气愤而走。唐伯虎一翻身,又鼾声大作,睡得很死。小姨走到门口时,回头看看酣睡中的姐夫,怨气难消,于是提笔在墙上题诗:

“好心来扶被,不该拉我衣;我道是君子,原来是赖皮。——可气,可气!”

唐伯虎醒来看见墙上题诗,依稀忆起适才之事,羞得无地自容,也在旁写诗一首:

“酒醉烂如泥,不分东和西;我道房中妻,原来是小姨。——失礼,失礼!”

唐伯虎走出来后,岳母见他一脸羞色,心中诧异;又见小女满脸愤怒之状,更是不知发发了什么事。她走进卧室,看见墙上的两首诗,知是一场误会。她也知书达礼,乃在后面添诗一首:

“女婿拉妻衣,不防拉小姨;怪我多劝酒,使他眼迷离。——莫疑,莫疑!”

并叫小女和唐伯虎一同去看诗。唐伯虎与小姨看完墙上题诗后前嫌冰释。

一言心语

从这个传说中,可以领略到幽默与风趣。更可以领略到文人的诗文的高雅和含蓄。

酒酣挥毫题寿诗

传说有一家财主大摆筵席,为其母祝寿,再三邀请唐伯虎赴宴。唐伯虎感到盛情难却,只好出席了。

酒酣耳热之后,财主五兄弟一齐请求唐伯虎题诗祝贺。唐伯虎乘着酒兴随手在纸上挥了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太不尊重了,围观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很紧张。

唐伯虎不以为意,稍停下,写出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厅堂里马上响起阵阵赞叹声和欢笑声。

声未歇,唐伯虎又写下一句:

生下五男都是贼。

这还了得!财主五兄弟脸色顿变,几乎要发火。这时,唐伯虎却不紧不慢地端起酒杯喝了几口,然后才又写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

财主兄弟高兴得眉飞色舞,宾客们也啧啧称赞。这确是一首独具特色的祝寿诗,“婆娘”是对妇女的鄙称,“不是人”贬得很厉害。“不是人”是什么?原来是“九天仙女”降生的,褒得甚高。第三句说五个儿子都是贼,使人接受不了,而结句点明偷的是蟠桃,就大异其趣。

敢于冒犯天帝去偷这种圣品,说明财主兄弟是“大孝子”,这正是祝寿会上需要的祝词。

它还妙在始终与“天”联系在一起。这个寿星本来已是“九天仙女”,如今又吃了那三千年才一熟的蟠桃,怎么不“万寿无疆”。五男是“九天仙女”之子,能跑到天上去偷桃,定然身手不凡,绝不是人间俗物。唐伯虎把这一家子捧到天上去了。

财主五兄弟见唐伯虎为母亲写了这样一首好祝寿诗,轮流给唐伯虎敬酒表示谢意,把唐伯虎灌得酩酊大醉。

一言心语

构思巧妙。出言变幻奇特。使老财主一家在戏弄之中还要倍加尊敬,真为绝妙有趣。

王守仁传说

王守仁像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其经常居住在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幼时聪明超人,远近闻名。

巧收弟子

著名学者王守仁听说王龙溪是个难得的人才,又听说他整天游手好闲,常出没于酒馆赌场之间,就想和他当面谈谈,并准备收他为弟子,教他好好的读书用功,将来能够功成名就。可是由于王龙溪整日的和那些乌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像王守仁这样有谦谦君子之风的儒者他是不愿接近的。经过冥思苦想之后,王守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想婉转而行,每天让自己的弟子们学着玩棋赌博、饮酒作乐,像王龙溪那样游手好闲,把功课和学问都放到一边。过了一段时间,王守仁派了一个弟子偷偷地跟踪王龙溪。这个弟子平日里就不喜欢读书用功,而是每天淘气玩耍,性情脾气比王龙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师傅让他们整天下棋饮酒时,这个弟子高兴得不得了,其他弟子没有一个在这方面比得上他的。

师傅要派人跟踪王龙溪的任务大伙早就知道了,于是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去跟踪王龙溪。他随同王龙溪来到一家酒店,要求与王龙溪一起赌博。王龙溪一看是个书生,大声地笑道:“你们这些迂腐的儒生,每日只会摇头晃脑地吟诗作对、舞文弄墨的,竟然也敢来和我赌博,看我不把你的老本全部赢光!”那个弟子说:“那我们就试试吧。”结果是王龙溪输了个精光。王龙溪觉得有些奇怪,心想,我整天的吃喝玩乐、下棋赌博,怎么会玩不过他呢?就问那人有什么高招。那个弟子说:“没什么,我们在老师家里赌博、下棋喝酒是经常的事情。”王龙溪听说如此,感到十分地惊讶,便想拜访王守仁,并请求那个人为自己引荐。王龙溪跟着那个弟子来到王守仁的学馆,两个人刚一见面,王龙溪就被王守仁气宇轩昂的神态气质所折服了,当即便拜王守彳_为师,做了他的弟子。

在王守仁的悉心教诲和循循善诱下,王龙溪的学业突飞猛进,最终考取了进士,成为王守仁众多弟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每当别人提及他年轻时候拜师的往事时,王龙溪总是感慨万千地说:“老师的高明之处,我这辈子是赶不上啦。”

一言心语

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

那些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往往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及时地变通思路、开发思维,如此才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最终采取最有效的途径把事情做好。

杨升庵的传说

杨升庵(1488—1559),字用修,本名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后因议朝政触怒嘉靖皇帝,谪戍云南,老死在滇西。精通散文、词及散曲,学问渊博,著作达一百余种,后人集其重要者为《升庵集》。

“谷黄米白饭如霜”

传说有一天中午,杨升庵路过一所私塾,见私塾的老师正用戒尺责打一个学生,便走上前去询问。老师告诉他说:“今晨,我出一下联,要他对上联,时过半日,尚未成句,因而受责。”年幼好学的杨升庵忙向老师请教下联的内容,老师说:“谷黄米白饭如霜。”升庵沉思许久,对老师说:“这上联我一时也对不出,容我回去再慢慢思索。”从此,升庵总在寻思如何对出上联,可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他随在京城做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来到京都。

这一天,弘治皇帝在御花园宴请朝中大臣,升庵也随父前往。时值寒冬,取暖的火盆中,黑色的木炭正燃着熊熊的红火。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一联,看谁先对上。”于是念道:“炭黑火红灰似雪。”说完,笑望群臣,等候答对。这时,峨冠博带的大臣们,个个低头沉思,盛筵之前,鸦雀无声,气氛显得有些紧张。“我来对。”一个稚嫩的童声,打破了沉寂。众大臣用惊愕的目光一看,原来是年纪最小的杨升庵。只见他向前走了两步,从容答道:“谷黄米白饭如霜。”弘治皇帝一听,不禁拍手叫绝,高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随后转向赴宴的群臣说道:“没有想到,你们这些皓首穷经的大臣,却被这小孩子战胜了!”顿时,满座大臣以惊羡的眼光看着杨升庵,发出一片赞叹之声。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杨升庵的聪明是由他平时勤奋学习、博闻强记、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逐步积累起来的。

一言心语

有时冥思苦想不得而解的难题。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灵感而至,圆满而解。这便叫做“顿悟”。但它离不开平时的勤学与积累。

吴承恩传说

吴承恩(约151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著有《西游记》

及《射阳先生存稿》。

吴承恩上云台

明朝时候,在淮安有一个穷书生叫吴承恩。他很想把唐僧取经的故事,编成一本神话小说。书里要写一个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孙猴子,这就得从孙猴子的老家写起。可是写着写着,他写不下去了。

因为他只知道猴子的家住在山上,自己却从未见过山,心里没有个谱。想去看看吧,家乡淮安又没有山,吴承恩感到很为难。

有一天,他到一位朋友家去。朋友告诉他,在淮安东北二百里的地方,有一个海州,海州东边有一个大海,大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云台山。吴承恩听了以后,分外高兴。

这年秋末冬初,吴承恩便离开淮安往海州赶去。他到海州一看,那山果然在大海里,但四边都没有上山的路。他就请了一位船老大帮忙,坐船过海上云台。

云台山上有一座山峰,叫青峰顶。青峰顶上有一座大庙,叫三元宫。吴承恩爬上青峰顶后,就住在那座大庙里。此后,他走了好几天,看了好多地方,也没有看出什么门道来。

这一天,他又来到了一个地方。这地方有一片桃树林,枝头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吴承恩觉得很是奇怪。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吴承恩就上前问那老人道:“怎么冬天里还有桃子?”老人答道:“这里的桃子和别的地方不同,都是到冬天才结桃子,人们叫它‘冬青桃’。”吴承恩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