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16810100000011

第11章 羞辱是一门选修课(4)

最初的劳动实在是艰苦的,我一方面豪迈地实践着,又带着一点自我怜惜的、做作的心情。所以,当我在日记里写到在村子里的玉米地过18岁生日时,手上磨出了12个血泡,我有一种炫耀感。那日记的话外音仿佛在不停地说:你看我多肯吃苦啊!我不仅在日记里炫耀我的血泡,也在庄稼地里向那些村里的女孩子们展览。其中一个叫素英的捧住我的手,看着那些血泡,她忽然就哭了。她说这活儿本来就不该是你们来干的啊,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干的活儿啊。她和我非亲非故的,她却哭着,说着一些朴素的话,没有一点怨毒之心。我觉得正是这样的乡村少女把我的不自然的、不朴素的、炫耀的心抚平了,压下去了。是她们接纳了我,成全了我在乡村,或者在生活中看待人生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成为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并不能公开的背景下,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陆续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普宁、契诃夫、福楼拜、雨果、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梅里美、司汤达、卡夫卡、萨特、伯尔、海明威、厄普代克、川端康成等人品貌各异的著作。虽然那时我从未去过他们的国度,但我必须说,他们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浸润着我的情感。

一些可以被称作经典的文学,外表破旧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怀着对“偷来的东西”的兴奋之情持续着混乱的阅读。但时至今日,阅读早就自由,当代东西方名著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

当我们认真凝视那些好作家、好画家的历史,就会发现无一人逃脱过前人的影响。那些大家的出众不在于轻蔑前人,而在于响亮继承之后适时的果断放弃,并使自己能够不断爆发出创新的能力。这是辛酸的,但是有欢乐;这是“绝情”的,却孕育着新生。于是我在敬佩他们的同时,也不断想起谦逊这种美德。当我们固执地指望用文学去点亮人生的幽暗之处时,有时我会想到,也许我们应该首先用谦逊把自己的内心照亮。

感悟

文学在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修养、气质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不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多少不同,我们的外表有多大差异,我们仍然有可能互相理解,并互相欣赏彼此间文化的差异。

面对由远而近的那些东西方文学经典和我们自己的文学实践,要做到真正的谦逊是不容易的,而它的确有可能让我们接近那遥远的完美。

寻找不回来的我

周国平

上大学时,当我常常在灯下聚精会神读书时,灯突然被关了。这是全宿舍同学针对我一致做出的决议:遵守校规,按时熄灯。我多么恨那只拉开关的手,咔嚓一声,又从我的生命线上割走了一天。怔怔地坐在黑暗里,凝望着月色朦胧的窗外,我委屈得泪眼汪汪。

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它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们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

当我回想很久以前的我,譬如说,回想大学宿舍里那个泪眼汪汪的我的时候,在我眼前出现的总是一个孤儿的影子,他被无情地遗弃在过去的岁月里了。他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徒劳地盼望回到活人的世界上来,而事实上却不可阻挡地被过去的岁月带往更远的远方。我伸出手去,但是我无法触及他并把他领回。我大声呼唤,但是我的声音到达不了他的耳中。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死亡,从前的我已经成为一个死者,我对他的怀念与对一个死者的怀念有着相同的性质。

许多年以后,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已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总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

每次回母校,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过去住的那间宿舍的窗外。窗前仍是那株木槿,隔了那么些年竟然既没有死去,也没有长大。我很想进屋去,看看从前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但我终于没有进屋,因为我知道我的宿舍已被陌生人占据,他们会把我看成入侵者,尽管在我眼中,他们才是我的神圣的青春岁月的入侵者。

在回忆的引导下,我们寻访旧友,重游故地,企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然而徒劳。我们终于怅然发觉,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友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时间带走了一切。逝去的年华,我们最珍贵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我们必定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了。我们遗忘了藏宝的地点,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地方,否则我们不会这样苦苦地追寻。或者说,有一间心灵的密室,其中藏着我们过去的全部珍宝,只是我们竭尽全力也回想不起开锁的密码了。然而,可能会有一次纯属偶然,我们漫不经心地碰对了这密码,于是密室开启,我们重新置身于从前的岁月。

当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的主人公口含一块泡过茶水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突然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快感和震颤的时候,便是碰对了密码。一种当下的感觉,也许是一种滋味、一阵气息、一个旋律、石板上的一片阳光,与早已遗忘的那个感觉巧合,因而混合进了和这感觉联结在一起的昔日的心境,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从这心境中涌现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这种普鲁斯特式幸福的机缘,在此机缘触发下,我们会产生一种对某样东西似曾相识又若有所失的感觉。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鲁斯特那样抓住这种机缘,促使韶光重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感悟

冰山雪地,白莲花开又花落,寂静古道,杜鹃青了又红了,幽深海域,海水潮起又潮落,可它们谁曾回忆故去的日子,谁又会寻找回来的自我,可周国平却永远在寻找完整的自己。即使是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即使是委屈或激动的泪,即使是悄无声息的日子,即使是流逝的生活。

为了把视线定格在远方的航线上,周国平寻遍了所有季节,徐徐找来,没有把岁月的流逝夸张成“朝如青丝暮成雪”,没有把生活失落描绘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没有把人生的真谛透彻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他只是终于找到了昨日的懵懂与青涩,终于在偶然的机会找到了破解岁月的密码。

国旗为苍生而降

徐迅雷

三天,全国哀悼日,下半旗志哀。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新华社5月18日电)汶川地震,死生交织,人神共泣,天地同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中国地震局已将震级从7.8级修改为8.0级,比此前美国地震局认为的7.9级还高。死难者尽管没有唐山大地震那么多,但汶川地震震级更高,波及范围更大,损坏程度更烈,救援难度更大。

国旗为苍生而降。三天哀悼,是国家的意志,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志哀之“志”,是铭记,是表达,是情感,更是意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这是对生者的告慰,这是对惨剧的辞别,这是对未来的开启。

在古今中外所有志哀悼念仪式中,设全国哀悼日、国旗下半旗志哀,是最高的形式。我国《国旗法》第十四条,不仅规定国家主席等领导人的逝世可以下半旗志哀,而且规定“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可以下半旗志哀。此前,美丽而庄重的五星红旗,尚未为普通公民的群体性重大伤亡而降过半旗;所以,这次******的决定,是一次开创历史的突破。下半旗志哀,既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巨大哀思,更表达了整个国家战胜“严重自然灾害”的巨大勇气。

许多国家已经习惯采用“设立哀悼日、下半旗志哀”的方式寄托哀思。这些年来,俄罗斯在****任总统期间,曾多次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不仅为悼念逝世的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还为悼念库尔斯克号潜艇事件中的遇难者、悼念别斯兰人质事件中的遇难者、悼念失事客机的遇难者等。人类世界,人心是一样的。

作为媒体人,在18日夜第一时间获得设立全国哀悼日的消息后,我真的很激动,马上打电话告诉在家的妻子与孩子。但愿人长久,举国同哀悼。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也已决定暂停三天。这三天里,不仅公共娱乐活动要停止,个人也应发自内心地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良知与情感告诉我们必须这样做。

地震无端,生灵涂炭,汶川百姓遭劫难;国旗低垂,群山肃立,华夏苍生有大爱。今天,让我们每一颗心灵都聚集在一起,在汽笛长鸣声里,在泪光闪烁之中,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共同分担生者内心的悲痛,并在默默的相互安慰中,获得承担责任的力量,从而坚定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感悟

国旗下降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低首。在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13亿跳动的心灵。都一起飞向了那个曾经丰饶无比的地方——我们的四川,我们的天府之国。国旗下降的时候,点点烛火,滴滴珠泪,恰如招魂的幡,彰显生之尊与死之重,而那些隐在暗夜的光明,此刻一起萌动。国旗下降的时候,那蛰伏的东方巨龙,伸出了扼住死神的巨掌。生命有限,天灾无情,我们用爱与坚持,作出了无言的保证。国旗为苍生而降,三天哀悼,是国家的意志,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志哀之“志”,是铭记,是表达,是情感,更是意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这是对生者的告慰,这是对惨剧的辞别,这是对未来的开启。生如春花之烂漫,逝者可哀,生者唯珍惜时光,才能将无限绚烂之生命点染得色彩斑斓。

爱是人间大词

——周海亮《只要七日暖》序

嘉男

我已经很多年不读美文了,也就是说,浅薄的青春年华里,多少也是受过美文的滋养的。也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我喜欢的读品必须是一条发水的河,裹着滚滚泥沙与断木残枝,当然也要挟带着沙金。如今青春无影,马革裹心,读周海亮的美文集《只要七日暖》,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这清浅的甜腻,这迷魂的温情。

但我必须承认,我时有被击中的感觉,石落古井,我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回声。我被《母亲的鞋子》唤醒,被《父亲的布鞋,母亲的胃》震撼,因《一时暖身,一世暖心》心颤,为《硬币花》默默感喟……其实,所书亲情、爱情、人间真情,篇篇惹人怦然心动。

全凭爱为血脉。爱这个词,温顺地埋伏在这些短章中,泉水一般从文字的深处涓涓流出,而周海亮像歌手一样把它们咏唱出来。那些无私的父爱母爱,令成年的儿女在反思中羞愧;那些发生在男女之间的爱情细节,让人相信幸福是有的;面对那些普通人之间的真情友情,谁还会说这个世界的坏话?这样的美文他经营了很多,两三年的时间里,就积了600多篇,这速度简直令人晕眩。

可我认识的周海亮是写小说的,前两次见的时候,只知他的小说写得很见功力,并不知道他作为《读者》的签约作家,在青年读者中的大名。原来在青春的末端,他已悄然漂亮地转身,去开发金沙滚滚的滔滔大河了,却仍频频回首,仍有漂亮的美文引得追星族一路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