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6811700000034

第34章 社会万象篇(1)

可口可乐(coca—cola)的由来人们普遍认为,喝可口可乐是美国文化的象征。可口可乐是美国人独创的可乐类碳酸饮料之一。它的发明者叫约翰·潘柏顿,是一位药剂师。最初把它用作治头痛的药水。后来,他发现这种药水很好喝,于是萌生了制成饮料的念头。他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就制成了目前配方的饮料。因为潘柏顿以苏打水、古柯叶和可乐果等为原料,制成这种药水,故命名为可口可乐(caca—cala)。潘柏顿以2300美元的价格把“可口可乐”的商标和制造及销售权卖给了另一药剂师柯勒。柯勒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可口可乐公司。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兵到处推销可口可乐,才使得可口可乐成为家喻户晓、行销世界的软性饮料。目前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生产可口可乐,每天的销售量达3亿瓶以上,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饮料”。到1994年,可口可乐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61亿美元,市场价值达701亿美元,在美国最有价值的500家大公司市场价值排行榜中居前几位,而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被估评为359亿美元,在商标价值中居世界第一。

可口可乐的配方一直是可口可乐公司最高级的机密,据说掌握在7个人手中,只有这7个人凑齐,才能知道全部配方。

“柯达(Kodak)”商标的由来

“柯达”是英语的中文译名,关于柯达的英文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在“柯达”商标形成过程中遭受许多的非议和许多的称赞,可以说道路坎坷。

1988年,“柯达”这个名字首先在美国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从此,“柯达”这个商标就一直印在伊斯曼柯达公司的产品上,不但成为法定的而且成为具有声望的商标。美国伊斯曼公司的创造者乔治·伊斯曼当年曾经说,如果有人认为“Kodak”是外国名字的,那完全是谬说。“柯达”是非常地道的美国名称。1906年,伊斯曼又说,“柯达”纯粹由几个字母组合。1920年乔治突然在《系统杂志》中声明:我喜欢K 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突出的部分或尖端。我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有K,中间任选其他三个字母,最后拼成Kodak。他认为,“柯达”字母少,不易拼错,具有生气和个性等特点。毫无疑问,一种商标绝不仅仅是来自字典中的某个单词,应该有所创造。

“全聚德”的由来

大家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个名称是可以互相颠倒的,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全聚德前身叫“德聚全”,是一家干鲜果品店,店主名叫杨全仁。杨掌柜觉得这个店名很吉利,尤其是他的名字中也有个“全”字。后来,水果店停业,同治三年(1864年)改为经营烤鸭时,便将过去的字号反过来,成了“全聚德”,并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而德聚全的匾额,真到1940年,店铺大扫除,一个伙计打扫屋顶时,才从顶棚里发现它。

有人赞美“全聚德”烤鸭说:“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此话并不夸张。北京烤鸭的一般做法是焖烤。“全聚德”将皇宫中御膳房烧乳猪的技术移植过来,创造出一套挂炉明火烤鸭的新手艺;即将鸭子挂在炉膛内,用带有清香的果木为柴烤制,熟后色如枣泥,味道鲜美。

现在,“全聚德”的金字匾额不仅在北京市挂起来,还在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挂了起来。

北京“都一处”店铺的由来

“都一处”是一个古老的饭馆,开业于1738年(乾隆三年),有24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饭庄之一。它的烧麦有葱馅和三鲜馅两种,以三鲜馅为最著名。同时还有一些拿手好菜,如过油肉、清炸里脊、菠萝鸡块、乌龙吐珠等,都是具有大众风味的特色菜。它的烧麦和店铺的出名,也在于传说。

据说有一年三十晚上,几个无家可归的穷汉,在这个店铺里吃酒,以烧麦当五更饺子过年。大家正在吃着,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绅士,坐下来要酒要菜,还特别点了烧麦。由于三十晚上顾客不多,店里照顾这个客人就格外仔细。这人虽然平民打扮,但是谈吐不俗,不时和大家谈东说西,他边吃边称赞烧麦做得好,馅大皮薄,鲜美可口。吃完后,便问掌柜的,铺子叫什么字号。掌柜的说:“买卖小,还没个字号,请客官起个名字吧!”那人说:“全城的铺子都关了门,只有你一家还做生意,你就叫‘都一处’吧。”说完,那人付钱后就走了。过了年买卖照样开张。掌柜也就把这事淡忘了。可是谁知又过了几天,有一群太监带人送了一块虎头匾来,上面写着“都一处”,并说是当今皇上赏的。

掌柜诚惶诚恐,连忙望空叩谢。大家这才知道三十晚上最后来的那位酒客,原来是微服出宫的乾隆。打这以后,都一处的烧麦也就出了名。这家店铺在散座的深处,长期摆设一张不许动的桌子,上面罩着黄绸,下面铺垫一层黄土,表示当年乾隆坐过。今天的牌匾是郭沫若题的,但乾隆的那块虎头匾作为文物,依然挂在楼下。

“六必居”的由来

“六必居”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之一,从它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开业算起,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它原是一家酒店。因为在酿酒时必须具备“黍稻必齐,曲蘖必时,谌炽必诂,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水泉必香”六条标准,故名“六必居”。伫立在六必居的金字牌匾前,只见“六必居”三个大字,黑底金字,苍劲有力,十分醒目。是谁写的呢?说出来你或许不相信,也少有人知道,这是明朝宰相严嵩的手迹。

为什么严嵩以宰相之尊,给小店铺亲笔写匾呢?这是因为严嵩的家人常来此买酒,时间长了,六必居店主与这个家人混熟了,便请他代求严嵩题块匾。家人又怕严嵩不写,便求严嵩夫人帮忙。夫人也怕被拒绝。一个丫环献了条妙计:请夫人在每天严嵩回府前,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六必居”三个字。

一天,严嵩饮酒归来,醉意蒙眬,回家见夫人又在那里书写“六必居”三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一气之下便把夫人推开,拿起笔来,浓墨写下“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的那位家人将它送到六必居,店家如获至宝,立即制成匾挂在店中。

后来,六必居增添了酱菜作坊,并逐渐转为以经营酱菜为主的酱园。如今,它积几百年之经验,以独特的方法腌制酱菜。那酱菜出缸后颜色光泽出众,清脆适口,味鲜香甜。

又一传说是:六必居最初是六个妇女合办的买卖,为提高知名度,想办法请当朝权臣严嵩写匾额,严嵩便为她们写了“六心居”三个字。但写后又想,六心怎么能合作,又在“心”字上添了一笔,成为了“六必居”。

今天的六必居已经实现科学生产管理体系,使老字号重新焕发了青春。

“狗不理”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三绝之首,味道极好。“天津狗不理”几乎成了天津传统小吃的代名词。

“狗不理”的名字也起得怪,和那些富丽堂皇的名字相比,似乎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这便叫人好奇。关于“狗不理”包子的名称来历有一个有趣故事。

狗不理包子是由清末天津武清县的一位农民创制的。他大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小时候家乡遭灾,逃到天津,在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一点本钱就自己开了一扇门的包子铺,取名“德聚号”。

狗子是一个有心人,他研究了天津好多家的包子,把它们的优点集中起来,把发面改为半发面,把硬馅改为水馅。这一改变非同小可,包子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便宜。食客相互称颂,顾客越来越多,多半是些苦力,他们见了他总是亲热地叫他狗子。由于生意越来越红火,狗子越来越忙,没有工夫像过去那样和穷哥们打招呼,老朋友便叫他“狗不理”。这狗子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将包子铺改名“狗不理”了。

现在天津“狗不理”包子成了在天津游客的必尝之品,没有吃过“狗不理”等于没有到天津一样。

“狗不理”包子与众不同,用料精细,做法讲究,肉馅选取上等鲜猪肉,用小磨香油和特制的酱油作调料,用水拌馅,做出的包子馅大皮薄。褶花匀称,蒸时火候控制适当。“狗不理”包子当年也为贡品,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时,曾将“狗不理”包子进贡给慈禧太后,当时许多外国使臣听到“狗不理”包子进贡慈禧太后,也纷纷专程到津品尝。

张小泉剪刀的由来

我国民间有个谜语,谜面是说:“两尾圈圈两头尖,一根铁钉铆腰间;裁衣断线少不了,家庭生活紧相连。”谜底是剪刀。剪刀是哪个国家首先使用的?至今尚无定论。

但在我国,张小泉的剪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不仅是我国剪刀的一块招牌,而且据说也是剪刀的始祖。传说浙江杭州有一个叫张小泉的人,祖孙三代,都是以打铁为生。一天,张小泉到郊区附近收买废铜烂铁,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两条正在交尾的菊花蛇,张小泉用小铁条在两条蛇的交颈处打了一下,那两条蛇未被打死,两条蛇尾松开向相反方向卷成两个圈,两条蛇头还在左右摆动。张小泉边看边琢磨,边走边想。

回到家后把两条蛇当时的情景画成个图形,并悟出一个剪刀的道理。于是便按图形打成个粗糙的铁器,把“蛇颈”部位锤扁,并安上一颗钉子,把两条“蛇尾”打成两个圈圈当把手,把两个“蛇头”尖磨得锋利,把它拿来剪东西,觉得省力好使。这就是张小泉剪刀的由来。后来,张小泉又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剪刀,并加强了剪刀的质量保护,从此张小泉剪刀的名声迅速窜红大江南北。

一直到今天,张小泉剪刀仍是我国最著名的剪刀品牌。其产品几乎遍及各个家庭。目前,杭州张小泉剪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产1000多万把,生产品种近百种,如尖头剪、长头剪、阔头剪、旅行剪、绣花剪、家用裁剪等。最大的料剪长119.7厘米,重3500多克;最小的花色剪只有3.3厘米长,20克重。杭州张小泉剪刀畅销海内外,深受用户的欢迎,成为剪刀的招牌产品。

“茅台酒”的由来

茅台酒厂建于1704年。茅台酒因产自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三百多年前,在贵州省仁怀县县城向北约15公里的赤水河畔,长满了莽莽苍苍的茅草。茅草丛中有几户捕鱼为生的人家,自称“茅草村”,久之又简化成茅村。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政府组织开修赤水河道。盘楫畅通,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通的要道,日趋繁荣,一度成为拥有6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荡然无存,只有北边的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还长着茂盛的茅草,于是人们便改茅草村为茅台村。茅台村自古以来便有酿酒的传统,酿的酒味道甘美,饮过的人无不称赞,均称之为茅台酒。随着茅台村交通日益发达,茅台酒声名日益远扬。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现在,茅台酒已是国宴用酒,并被誉为中华第一名酒。

“五粮液”的由来

自古川贵多好药,“五粮液”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五粮液酒已有一千多年的渊源了。“五粮液”一名的产生有一段故事。

明朝初期,四川宜宾一位姓陈的老板,创“温德羊”酒坊,潜心研究,探索出杂粮酒的配方,嫡传六代。到了清代,因陈家绝子,最后一代陈三便将“秘方”口授给徒弟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根据其“秘方”几经调整,确定了新配方。1929年,宜宾县团练局长雷东垣有一天大摆家宴,席间使用杂粮酒,满堂称绝。在座的举人杨惠泉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

从此,邓子均就把自己配制的杂粮酒改名为“五粮液”了。

现在五粮液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酒,五粮液酒厂已成为国家大型股份制企业,企业运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扩大产量,开拓了中国名酒大众化的先河。

“西凤酒”的由来

在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地理等原因,所产名酒不多,好酒多产于南方各省。在北方只有陕西的西凤酒和山西汾酒列为中国名酒。

西凤酒,原名柳林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参加“南洋万国赛会”获奖牌,受到各国品酒专家的交口称赞。西凤酒的名称来自一个久远的典故。传说唐代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欢送出使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来到扶风郡雍县(即今陕西省凤翔镇)的十里长亭,发现路上蜜蜂、彩蝶纷纷落地不起,觉得非常好奇。经向路人攀问,得知附近的柳林镇有一家酒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老酒,气味浓香无比,酒味随风飘散,从而导致蜂蝶闻酒醉倒,卧地不起。

后来郡守便把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裴氏非常高兴,即兴吟诗一首:“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献给高宗皇帝,从此柳林酒便身价百倍,被列为朝宴、国宴佳酿。因该酒产自西部凤翔,后来被改称“西凤酒”,一直沿袭至今。现在,凤翔镇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凤翔有三宝,东湖柳,西凤酒,妇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