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6811700000087

第87章 大千世界篇(2)

时装模特的由来

“模特”是法文“模型”的音译。1573年意大利修道土桑·马尔科用木头及黏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模特儿,用于推销衣料和时装。这种模特儿很快传到了法国和荷兰。但是木制的“模特儿”不会动,不便招徕顾客。于是,许多店主便在自己身上披上各色花布或穿着新式服装进行兜售,生意顿时兴隆起来。

巴黎一家年轻的服装店的店主,是一位光彩夺目的姑娘。她身着时装的举止,吸引了众多的顾客,也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叫查尔斯·沃尔特的英国商人。沃尔特与这位女店主闪电般地结了婚,然后把她带到英国,让她代替原来的木头“模特儿”。随着伦敦的沃尔特时装店第一个真人时装“模特儿”的出现,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法,并沿至今天。

“美容”的由来

“美容”最初起源于古希腊,是装饰的意思。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各种饰物,如钻孔石、兽骨、兽牙等,妇女曾有染甲、涂唇、描眉等痕迹,这些都是人类最早进行美容的印证。

我国自商朝时期就有施脂、敷面历史,其后多有记载、描述,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写道:“施朱则太赤,敷粉则太白。”在汉代以前就有穿耳戴环的记录。

在欧美很早就出现隆乳术,最初是使用液体石蜡进行乳房内注射,但因为并发症多,常常在最后导致乳房切除。后来发展了自体组织移植,如真皮脂肪移植,局部皮瓣、肌皮瓣转移丰富了隆乳内容。1963年,乳房假体隆乳又开始应用于临床,开辟了隆乳新时期。虽然1992年美国FDA 公布硅凝胶乳房假体可能对人体有害,曾一度使隆乳术遭到质疑,但是美国整形学界广泛、深入的研究说明硅凝胶乳房假体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隆乳术就一直得到普遍的应用,迄今全世界已有数百万计的妇女接受假体隆乳。

烫发的由来

烫发的发明者是查尔斯·内斯勒,他开始在瑞士当理发师与外科医生。1905年去伦敦,9年后他使用一种器具烫发。一旦头发疏松到足以保持水分时,他就涂上热碱性溶液,保持卷曲不变。美国妇女自愿服务组织对于内斯勒在开创美容业的工作及美化妇女的容貌方面给予奖励。他的商业名称内斯特莱是内斯特莱·莱·穆尔公司名称的一部分。1928年,内斯勒将其公司卖给克利夫兰区的莱·穆尔公司。1951年1月22日,查尔斯·内斯勒去世,终年78岁。

纹身的由来

纹身有两种,一种是在身上刺青,比如刺上鹰、蛇等图案或文字。因刺进皮下,所以难以去掉。还有一种是在人体上彩绘,可以随时洗掉。新近以来,还有一种不干胶彩画,往身上一贴即可。

早在原始人类时期,那时的古人就会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脸上画出纹络。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吓唬敌人。纹身又是原始社会图腾和装饰艺术的反映。现在世界各地还有各种纹身风俗。

非洲尼日利亚人喜在面部纹刺所属部族的标志,有的额头上刻着剑簇,有的双额划有横向的刀痕,有的脸腮上刺镂着蝎子,有的纹饰公鸡。苏丹南部罗图佳族最初以“青龙”、“白虎”、“雄师”、“兀鹰”等动物图案作为各部族的图腾标记,纹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后来对图腾的崇拜逐渐消失,但纹面纹身仍作为美的装饰。澳大利亚蒂维族人不穿衣裤,仅用布带或纱网遮盖下身。他们喜欢在****部分绘上各种彩色花纹。世界上最矮小的俾格米人,妇女以纹面为美丽标志,而且在嘴唇上穿孔插上一束向外突出的芦草,颈项处挂一串串五颜六色的珠子。缅甸巴库图族男子在腹部刺各种色彩的花纹,以为装饰。新西兰毛利人纹身时用弯针将皮肤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肤顶端成为点儿;全部纹好后还要涂色,伤痕脱落,花纹定型。南美亚马孙河域克波族人喜爱裸体纹身,并在嘴唇和耳朵上穿孔,挂上珠子,装饰成嘴环。嘴环的长度还标志着社会地位的高低。

我国古代江南吴越一带有纹身的习俗,雕镂皮肤作为纹身,后来又仲雍(周太王次子)的小孙女以刺绣服装取代纹身。宋代纹身之风盛烈,《水浒传》中浪子燕青就是个纹身者。

小费的由来

顾客向服务行业的服务员送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落座后,将少量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服务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后来,这种做法演变成为感谢服务人员而付给的报酬。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即小费)。付小费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盘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务员手中,也可以将付款后找回的零钱留给服务员做小费。

卡拉OK 的由来

“卡拉OK”的发明人是日本的井上大佑,他从高中时代起,就参加乐队,经常在神户市内的一些夜总会演出。1970年,他开始在夜总会专门为客人伴奏。一次,他应一位出差要去外地的客人的要求,把自己的伴奏录在磁带上,客人非常满意。他由此产生了灵感,用一台汽车音响,加上扩音器、回声设置、麦克风和一个投币100日元能运转5分钟的计数器,拼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 演唱机。1971年,他开始在神户的一些娱乐场所以每月2万日元的价格出租他的机器。1972年,他创立了克莱森特公司,成为卡拉OK 行业的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公司大举投资东南亚,由此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 文化开始风靡全世界。

情人节的由来

西方情人节是在每年的2月14日。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可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在古罗马帝国暴君克劳狄斯在位时,战争连绵不断。所有的年轻男子都要被强硬征兵去打仗,只留下老弱病残和年轻的女子。故古罗马的平民百姓在年轻男女还未成年或快成年前就根据当地习俗举行结婚仪式。这样就恼怒了暴君克劳狄斯,他下令不许举行被古罗马人世代认可的传统婚礼,而且订了婚还得退婚。古罗马的百姓只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在古罗马一个幽静而漂亮的小镇里,有一位善良虔诚基督圣徒,名叫瓦伦丁。他是一个小教堂的牧师。他对暴君克劳狄斯摧残百姓很忧愁和伤心。他不顾自己的个人的安危,依然为一对年轻男女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并给予了他们美好的祝福。这样,教堂婚礼在年轻男女中慢慢传开了。有许多男女慕名来到教堂恳求瓦伦丁为他们秘密举行婚礼,每次瓦伦丁都会答应,给予他们最衷心,最诚恳的祝福。可是,有一天,教堂婚礼终于传到了暴君克劳狄斯耳朵里,瓦伦丁不幸被捕,在监狱里他受尽了折磨。在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的那天,瓦伦丁惨死于监狱。

瓦伦丁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被世人所称颂和敬仰。为了纪念他,每年的2月14日就成了情人节——Valentine Day。在中世纪,Valentine Day 曾经一度成为英国、法国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节日。情人节由来的故事蕴涵着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向望着和平、自由的美好生活和正义带给民众的善良和勇气。

母亲节的由来

古代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人们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在美国,最早关于母亲节的记载是1872年,由莱利亚所提出的。她建议将这一天献给“和平”并在波士顿等地举行母亲节的集会。1907年费城的安娜为了发起确认全国性的母亲节而活动,她说服了母亲所属的教会,在她母亲去世二周年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举办母亲节庆祝活动。隔年费城人也开始于同一天举行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之后,安娜和她的支持者们开始写信给部长、企业家、政治家,要求确认全国性的母亲节,被接受了。在1911年,几乎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始庆祝母亲节了。威尔逊总统于1914年发表官方声明让母亲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就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多数国家和地区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比利时,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父亲节的由来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Father's Day),和“母亲节”一样,“父亲节”也起源于美国。1909年,一位名叫多伍德的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传播“母亲节”。在此期间,她想到了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不得不艰难地独自担负起抚养孩子的家庭重担。过去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多伍德女士深深地感到设立父亲节的必要。她向社会呼吁,引起了人们的积极响应,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选为“父亲节”。在1910年6月,美国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还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红玫瑰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父亲已故去的人,则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1927年,卡尔文·柯立芝总统办公室对这一节日表示了赞同。从此,“父亲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并流传下来。

“科学家”一词的由来

“科学家”一词是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费米尔创造的。1840年,他在一次演讲时说:“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名称。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从此,“科学家”一词就被使用开了。

在此之前,对各种科学研究者已有不同的称呼。“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字样,在14世纪前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当时还把“水的蒸馏者”称为“化学家”;17世纪出现“生物学家”;18世纪初出现“心理学家”。至于“物理学家”一词,几乎和“科学家”一词同时诞生。

“消息”一词的由来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晷,月盈则蚀,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变缺,天地间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荣辱、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政府”一词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本义并非如此。

唐朝时,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

“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汇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知事堂。这大概是“政府”的最早出处。

西班牙西红柿狂欢节的由来

布诺是位于马德里东南方190英里的一个小镇,每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中午时分,政府提供的卡车拖着上百吨西红柿来到了这里的中心广场,把这些西红柿倒在集中在那里的人群之中。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所有的人都用西红柿瞄准身边的每一个人或建筑,或扔或砸或抛,地上红色的黏土辉映着西红柿汁形成的红雾,顷刻间就给广场染上了一层红晕。包括很多妇女在内的参战者,纷纷脱下了他们的衬衫。许多人还戴着护目眼睛,免得眼睛被西红柿汁灼痛。

下午1点钟,附近的阳台上升起一枚信号弹,标志着西红柿大战的结束。当地的居民纷纷打开花园里的水龙管,将参战者和战场冲洗干净。布诺小镇的西红柿大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在已经成了这个小镇的一个活招牌。

西班牙的西红柿节始于20世纪40年代,关于西红柿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较广的有两个。一是某日小镇上的一群年轻人在广场上发动了一场食物大战。第二年他们再次相遇,又一次互相投掷起来,而且连周围的路人也成了攻击对象,这成了西红柿大战狂欢节的由来。另一个说法则是,有一天,该城里一个小乐队从市中心吹着喇叭招摇过市,领头者更是将喇叭翘到了天上。这时,一伙年轻人突发奇想,抓起西红柿向那喇叭筒里扔,并且互相比试,看看谁能把西红柿扔进去,并由此引发了西红柿节的诞生。

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的由来

公元12世纪,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日渐强盛。

1162年的初春,它战胜附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称霸一方。为庆祝这一胜利,威尼斯人走上街头高歌欢舞,一连数日不休。从此,他们每年这个时候都举行欢庆活动。时到200多年后的1296年,这个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国根据宗教节日的安排,正式把一年一度的欢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即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到18世纪,狂欢活动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的王公大臣、绅士淑女都赶到威尼斯,观看精彩的室内音乐和戏剧演出,参与街头和广场上的民众狂欢。威尼斯遂赢得“狂欢节之城”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