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附近,有个叫许州的县城,住着一个姓李的银匠。一天,鲁斋郎带着一帮仆人在许州闲逛,路过李家的银匠铺,发现李妻长得如花似玉,便叫仆人把李妻抢到府中,并把李银匠赶出了许州。
李银匠眼见着妻子被鲁斋郎抢走,不禁怒火中烧,找人写了状纸来到许州县衙状告鲁斋郎。谁料,县衙惧怕鲁斋郎的权势,不但不管,反而还把李银匠打了一顿。
就在这时,包拯私访民情来到了许州,听说了李银匠的冤屈之后决定要为百姓除了这个祸害。
这天,包拯升上许州县衙大堂,让随从去请鲁斋郎。一向趾高气扬的鲁斋郎闻听包大人有请,便来到了县衙。待他一进县衙大门,包拯大喊一声“给我拿下”,随从们便冲上前去。将鲁斋郎绳捆索绑了起来。
鲁斋郎先是一惊,随即便大骂起包拯来:“包黑子,你凭什么绑我?”包拯正气凛然地说道:“鲁斋郎,你强抢民女,无恶不作,还不从实招来!”鲁斋郎知道包拯指的是李银匠的事,可他根本不把包拯放在眼里,嘲笑地说道:“包黑子,我就是抢了民女,你能把我怎么样,别忘了,我可是皇上身边的人,你如果敢动我,小心你的脑袋!”包拯闻听他的话,更加愤怒,再转念一想,鲁斋郎毕竟是皇帝的红人,要想严办他,皇帝也未必能同意,包拯看了一眼堂下的傲慢的鲁斋郎,突然心生一计,几天后,鲁斋郎便被皇帝批准,斩首示众了。
包拯用了什么办法,使皇帝能够同意处斩鲁斋郎呢?
包拯把鲁斋郎犯罪事实列成条文,然后冠上罪犯“鱼文即”的名字呈报给仁宗皇帝,皇帝见了这份罪状大怒,当即在“鱼文即”的名字上用红笔批上“斩”字,包拯接到御批之后,再在“鱼文即”三个字上加些笔画,就变成了“鲁斋郎”的名字。包拯巧妙地用拆字法,惩治了鲁斋郎。
强盗后背的蜡烛油
宋朝时,京城汴梁有一个富裕的大户叫王知军。金兵入侵中原后,他和许多富户一样,带着家眷和许多财宝迁居到了当时的新金县,寄居在一个大寺院里。一天晚上,王知军送走了几个朋友后,便歇息去了。
因为刚才与那几个朋友喝了点酒,他睡得很死。忽然,有一伙强盗闯进了寺院。他们手持砍刀、短剑,把寺院里的人都捆绑起来。“王知军到哪儿去了?”一个脸蒙黑布的大汉问道。被捆绑的人谁也没吱声。蒙面大汉把利刀横在一个小姑娘的脖子上,恶狠狠地说:“不说出王知军在哪里,我就杀了你!”“我领你们去找!”话音未落,人群里走出来一个漂亮的姑娘。
人们一看,十分惊讶,走出来的姑娘竟是王家的丫鬟小红。她聪明秀丽,是王知军最喜欢的丫头。她怎么会出卖主人呢?
这时,只听小红对那些强盗说:“各位大爷,我猜想我家老爷与你们没冤没仇吧?如果你们为了钱财而来,我会帮助你们,因为老爷家的所有钥匙都在我身上。怎么样?跟我去拿财宝吧!”
蒙面大汉一听高兴极了,忙给小红松了绑。他盯着小红说道:“你不要骗我们,不然,我要你的脑袋!”
王知军的财宝都堆放在西耳房里。小红点燃一支蜡烛,领着强盗们来到了这里。
“我给你们照亮,你们自己开。”小红把钥匙递给蒙面大汉,自己则举着蜡烛在后面替他照亮。门锁打开了,强盗们蜂拥而入。
“这个箱子里是玉器,那个箱子里是珍珠……”小红依次介绍着。强盗们高兴极了,一个个贪婪地往自己的布包里塞着。
小红像生怕强盗不识货,一会儿跑到这个跟前,告诉他哪串珍珠最值钱;一会儿又跑到那个跟前,帮助他找出最名贵的玉器。待每个人的布包都装得鼓鼓的,强盗们便高兴地逃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小红才把王知军叫醒,报告了昨天晚上财宝被抢之事。
王知军听说自己的全部财宝被强盗抢走,几乎昏了过去。小红急忙扶住了主人:
“老爷,您先别着急。”
“不急?说得倒轻巧,那可是我祖辈的全部心血啊!”王知军推开小红,气冲冲地问道:“我平日待你不薄,你为什么把我的财宝全部拱手送给强盗呢?”
小红并不惊慌,轻声说道:“老爷,您是愿意保住自己的脑袋,还是愿意留下那些财宝呢?”
“这话怎么讲?”
“那些强盗是为了抢劫财宝而来,如果不给他们,他们就会杀死您。您若连性命都没有了,还要财宝干什么呀!”
听了小红的话,王知军感到在理。可又一想,金兵入侵,自己一家躲在这里度日,全凭这些财宝,现在,家产一点没有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他绝望地长叹一声,瘫坐在地上。
小红看见主人那愁苦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可是,她好像忽然想起什么,笑了。
王知军莫名其妙,生气地问道:“都落到了这步田地,还有心笑呢!”
小红不慌不忙地说:“其实,那些财宝很快就能找回来。”
“别做梦了!”王知军摇摇头,根本不信。可是,当小红附在主人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后,王知军也笑了。果然,当天县衙就捉住了强盗,并派人把被抢劫的财宝全部送回了寺院。小红到底向主人说了些什么?县衙又是根据什么破的案呢?
小红说,强盗抢劫时,她借着点蜡烛照明,把每个强盗的后背都滴上了蜡烛油。强盗走后,她便叫家人去县衙报了案。县衙就是根据后背有蜡油这一特征,抓获了强盗。
一碗油炒豆
明朝的某一年,著名的学者刘伯温考中了进士,皇上便派他到江西省高安县去一做县令。
这一天,他来到了高安县被一群当差的迎进衙门,刚落座就听外边有人击鼓喊冤。
刘伯温便下令马上击鼓升堂。那告状的人,一个是大高个,非常干瘦,因为姓刘,人们叫他刘瘦子;另一个身材短小,膀宽腰阔,人称吕胖子,他们两人都是单身汉。
原来,刘吕二人都是城东的居民,他们两家房挨房地接地,中间只有一墙之隔,邻里之间关系很僵,经常吵架。
半年前有一天,刘瘦子的一只鸡跃墙飞入吕胖子院内,吕胖子嘴馋了,把鸡抓住就杀吃了,把鸡毛和骨头埋在刘瘦子的马圈粪里。刘瘦子丢了鸡,闻到邻家有煮肉的气味便拉着吕胖子到县衙去说理,在县官前面,他们各说各的理,县官无奈,率领当差的到两家去查找,结果在刘瘦子家马粪里翻出了鸡毛,断刘瘦子诬告好人,责打50大板。弄得刘瘦子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申。从此,两人更是势不两立。
今天,吕胖子听说新来了一位县太爷,就来了鬼主意,想借着县官大爷的权势,再整治整治刘瘦子。两人上堂以后,刘瘦子大声喊:“县老爷,青天白日,刚才,我回到家刚要吃饭,姓吕的跑到我家,硬赖我偷吃了他的油炒豆。小人冤枉……”
吕胖子抢过话说道:“他确实偷吃了我家的油炒豆。过去,他还吃了自家的鸡,诬告好人呢。你若不信,请问各位差官。”他指了指两旁站立的差人。又说,“我炒了一碗油炒豆,还没吃,我出去到店铺装了点酒,回来一看,碗也没了。我一查看,两家中间的墙上做的记号让他蹬掉了,地上还掉着豆粒呢。”
听了他俩的争吵,众差人也是张飞纫针——大眼瞪小跟。
只见刘伯温“啪”地一拍惊堂木,喊了声:“把二人分别带下。退堂!”
众人说:“这案子老爷你还没审呢,怎么退堂呢?”刘伯温笑了笑,说:“明天本官自见分晓。”第二天,刘伯温叫差人在大堂两侧用黑布做了两个“井”字形布幔,一边一个,每个里边都放上一个瓦盆。差人见了十分纳闷。刘伯温升堂以后,吩咐将刘吕二人分别带入黑幔,并告诉他们必须如此如此。一会儿,差人说道:“按老爷吩咐已经如此如此了。”
“当场验来。”刘伯温不动声色地说。差人看了半天,当场说了一句话,吕胖子闻听,不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说道:“请县老爷饶命……”刘伯温宣判道:“吕胖子,你诬告好人,欺骗本官,你可知罪?”“小人知罪,半年前,是小人吃了刘家的鸡,我又来个恶人先告状。”吕胖子一边磕头一边说道。“好,本官念你从实招认,暂且记下50大板,你速速赔刘家一只鸡。今后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再有如此,罪加一等。”刘伯温警告地说。
“是,小人谢罪。”刘伯温是用什么办法让吕胖子现了原形?差人又是说了一句什么话,顿时让吕胖子马上就承认了是诬告?
刘伯温让差人围起了两个布幔,是让刘瘦子和吕胖子马上大便,因为他知道豆瓣在胃里短时期是不会消化完的,必然有豆瓣出现在大便里。所以,当差人告诉刘伯温,吕胖子的大便里有豆瓣,刘瘦子没有时,吕胖子知道自己已现了原形。
两兄弟的遗产
有一位姓王的老先生病逝了。临死之前,老先生把自己一生积蓄和财产——一箱银元宝交给了18岁的长子王立,非常殷切地嘱咐他一定要照顾好7岁的弟弟王成,要在弟弟年龄合适的时候为弟弟成一个家,同时要把银元宝分给弟弟一半,这些交代作为遗嘱要长子王立务必遵守,不得违背。
老父病逝后,哥哥王立不久就娶了妻子,两个人共同拉扯着弟弟,日子过得风平浪静,相安无事。
转眼,弟弟王成20岁了,哥哥王立便遵照老父的遗愿为弟弟成了亲,这样,在一个院子里便有了哥哥和弟弟两个家。
渐渐地,王立媳妇开始看不上小叔子和妯娌了,经常地百般挑剔,指桑骂槐。时间一长,王成媳妇实在忍无可忍,便悄悄地对丈夫说:“相公,我看咱们还是和哥哥他们分家吧!”
王成也觉得大嫂实在刁蛮,见妻子提出分家,就同意了妻子的意见。他来到了哥哥的家,对哥哥说道:“大哥,如今我也长大了,也有了媳妇,我看咱们还是各自分开了过吧!你看能不能把父亲留给我的遗产分给我呀!”
还未等哥哥王立说话,王立媳妇便吼了起来:“你真没良心,爹娘死得早,这些年你哥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爹娘死时剩下的一点钱早就为你花光了,你还要遗产,真是恩将仇报,令人心寒哪!”嫂子这么一闹,老实的王成一时没了主意,只得回房跟媳妇商量。
媳妇问:“相公,你可知道咱爹留有多少遗产?”王成答道:“有一箱银元宝,是我亲眼看见的。”
媳妇想了想,说道:“你嫂子不讲理,心又狠,听说知县宋清为官清正,判案无私,咱们去向他告状。”
第二天清晨,王成便将状子呈上县衙,县令宋清阅完状子,问王成:“你爹死时,你有多大呀?”
“7岁。”“那么小,你怎么知道你爹留下了遗产呢?”“我记得爹的丧事刚完,哥哥就让我帮他把满满一大箱银元宝装在一口大缸里。”“那缸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后来,我再没见过此缸。”
听完王成的话,宋清叫王成先回去,并告诉他几天后我一定能断清此案。果然,仅仅3天,宋清就叫王成来到哥哥王立家,取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遗产。
宋清是如何破的案呢?
宋清把王成打发走,3天之后的一天夜里,便带着一班衙差,忽然闯进了王立家,将王立拿住,宋清怒喝道:“有人检举,说你参与了邻县的杀人抢劫案!”王立夫妻顿时吓得面如土灰,连连喊冤,宋清板着铁青的脸,喝道:“搜!”房前房后。一下子被衙役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床底下浮土中挖出一口缸,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银元宝。宋清说道:“这就是赃物。”王立连忙分辨:“老爷,这不是赃物,而是家父留下的遗产。请老爷明察。”宋清不相信他说的话,让王立拿出证据。王立便说道:“这些钱,真是家父留给我和我的弟弟的!”宋清见王立说出了实话,让他录下了口供,然后,便派人叫来了王成,分给他一半遗产。
智烧假画
明朝的时候,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城里住着一个秀才,名叫郑堂,这个人一向豪爽,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通。为了广交朋友。郑堂在福州城繁华的鼓角鸡口开了一个字画店。由于他本身是个行家。所以,字画店一开业就生意兴隆。
一天,字画店来了一个自称名叫龚智远的人,在与郑堂寒暄了一会儿后,龚智远从一个竹筒里拿出了一幅画,展开之后,郑堂当即大喜,马上脱口道:“这不是五代时期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吗?”
“对,就是这幅名作。不过我现在急等银子用,你看,能不能暂时押给你,我只要8000两银子,三天后,我来赎回,给你15000两银子!”龚智远说道。
郑堂略一沉思,当即答应,并马上给了龚智远8000两银子。
龚智远刚一走出店门,郑堂带着兴奋的心情,马上又扑到画前仔细地看起了画。看着看着,郑堂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他便拿出了放大镜,再仔细一瞧,不禁冒出了冷汗,他断定眼前的这幅名作是一张假画,明摆着是自己受了骗,白白地被那个叫龚智远的人骗走了8000两银子。
郑堂毕竟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稍一调整心情,他便来到了府衙,把自己被骗之事呈报给了府尹。府尹听完之后,在郑堂的身边悄悄地说了一番话之后。然后说道:“你放心,不出三天,我就让龚智远来到你的店里,并给你把本金拿回来。”
果然,第三天,郑堂刚把店门打开,龚智远就来到了店里,拿着15000两银子要求赎回那幅名画。郑堂便顺利地收回了失去的8000两银子。郑堂是如何让龚智远能够回到店里来?府尹对郑堂又悄悄地说了些什么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