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矗立在我面前的是一尊大约6米高的花岗岩石柱。再近一点,前面竟是一个人工建造的庞然大物,有一条粗石铺成的小路通向里面。我顺着这条路,在一堆堆粗石、一段段残墙、一丛丛灌木中跌跌绊绊地穿行。最后,在一座塔状建筑物前停了下来。
卡尔估计,这座塔大约10米高。使他感到吃惊的是,这些墙和这座塔竟是石板砌成;石板切割得如此精确,镶嵌得天衣无缝,没有留下任何泥浆和石黏黏合的痕迹。
卡尔在文章中写道:“那个夜晚格外宁静,是那段充满着无数惊喜发现的日子里的难得的宁静。”卡尔深信,他已经奇迹般地发现了《圣经》中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城市—俄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俄斐城的准确位置,那是具有无穷魅力的示巴女王的家!根据《圣经》中《列王纪》上的记载,俄斐的金矿是所罗门王难以置信的财富的源泉。
他继续写道: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头建筑,都没有屋顶,用灰色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还有雕刻。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人的建筑。他的第一个断言,引起了欧洲探宝迷的探宝风潮,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座陌生的遗址,掘地三尺,将古城搞得面目全非。
他的第二个断言,则引起了考古学家、建筑学家乃至人类学家长期的争论。
古怪的“石头城”
南非的土著黑人把这种建筑物叫做“津巴布韦”,意思是“可尊敬的石屋”,或者“石头城”。
津巴布韦共和国现存的大小石头城遗址有200多处,其中最大的一处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处,占地7.25平方公里,通常称它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大津巴布韦遗址坐落在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的丘陵地上,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凯尔湖。全城所有建筑几乎都用长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岩石板垒成,不用胶泥、石灰之类的粘合物,砌得十分严整牢固,浑然一体。全城可容纳10万居民,它无疑是当年黑非洲最大的城市。
石头城由三大部分构成:椭圆形的大围场(王城),山顶堡垒状的卫城,以及这两者周围的平民区。大围场依山傍崖而建,城墙周长240米,高10米,城内面积4600平方米。东南墙外还加筑了一道与城墙平行的石墙,长约百米,两墙之间,是一条宽仅1米的阴森甬道,只要你走进甬道,就会产生恐怖的感觉,似乎有一股压迫人的力量紧紧地向你袭来。甬道终端,则是一座直径6米、高约15米的圆锥形实心塔。
城中心有一个周长90米的半圆形内城,可能是最高统治者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内外城的一组组建筑群均筑有小围墙,曲径相连,错综复杂,门、柱、墙、窗都装饰着浮雕图案,估计是后妃、王室人员的住所。
据估算,仅城墙所用石料就达1.8万立方米,足够建造一栋90层的摩天大楼。
走出城门,有石阶通向100多米之上的卫城。
卫城是整个遗址的制高点,墙体原来的高度大约7.5米,底厚6米。正面有门通大围场,背面是悬崖绝壁。堡内有石头垒砌的小围墙,将建筑物分割成一块块,其间通道繁复,有如迷津,建筑与雕饰之精美并不在王城之下。因此,也有人认为,卫城才是国王视事、居住的地方,而大围场,居住的不过是圈王的三宫六院罢了。
大围场和卫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物遗址,墙基纵横,结构多样,估计有作坊、货栈、商店、铁矿坑、炼铁炉、住宅、水井、水渠、梯田等等,显然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平民生活生产区。
津巴布韦的发现,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首先,谁是津巴布韦的主人?一些目空一切的欧洲人认为,非洲土著居民文化低下,生产落后,只习惯于住泥做的小屋,这样高大宏伟的建筑,这样高超的工艺水平,不会是他们的作品。他们认为,公元前的腓尼基人,曾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定居于津巴布韦,创建了这一系列的石头城。或者,是以后的欧洲人或者阿拉伯人在这里建造的。
1906年,苏格兰的考古学家马吉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这些遗迹,是非洲人分成许多阶段完成的,而且这些建筑物虽说并不古老,但大多数可追溯到14~15世纪以前。从这些遗迹挖出的遗物告诉我们,这些物品的样式与制作方法都是典型的非洲型,其次,建筑物内部居住空间的格局,也是非洲式的。”
到1931年,以考古学家汤普逊为首的英国学术振兴会调查队,也发表了“非洲主人说”的报告书。
特别是八只“津巴布韦鸟”的出土,给“非洲主人说”以强有力的证明。这种鸽头、鹰身、鳄爪的鸟,是非洲一些土著部落的图腾,而与欧洲文化毫无关系。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把这种鸟印制在国旗上,作为祖国的象征。
此外,通过C14测定表明,石头城遗址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8世纪,这既与早到的腓尼基人无关,也与晚到近一千年的欧洲人无关。
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非洲的土著居民才是津巴布韦真正的主人。
其次,津巴布韦的建筑水平,也使人迷惑不解。
任何一个津巴布韦建筑群,都是使用大小一定而且雕凿平整的大块花岗岩砌成。线条整齐划一,图案鲜明,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使用灰浆和胶黏物,但砌得极为坚固严密,接缝处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进。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它却依然如故。这需要较高的几何学、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和极其精良的施工水平。
仅仅大津巴布韦石头墙,所用巨石至少有90万块。加工花岗岩石块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年的非洲人,是怎样完成这样浩繁的工程的?
第三,津巴布韦的建筑风格和用途,更加神秘莫测。特别是那座圆锥形的塔,底部直径6米,顶部直径2米,高达20米,既没有设置进出口,也没有发现塔下通道,想瞧一瞧塔内究竟的人,便只有从塔外攀登了。更叫人惊奇的是,里面是实心的,只是堆放着一些石头。它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它像个生殖器,是某些部族生殖崇拜的象征;有的说,它像个观察远方动向的哨台,但又没有可供上下的阶梯;还有的说,它旨在炫耀部族和酋长的力量,但也没有任何根据。
不仅如此,其他建筑物的布局和做法也很古怪,把它们叫做“卫城”或者“神庙”、“王宫”,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猜测。欧洲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它已是一片废墟,它实际上是做什么用的,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
耶路撒冷:圣地之谜
耶路撒冷坐落在巴勒斯坦地区中部的四座小山上,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希伯来语里,“耶路”是“城”,“撒冷”是“和平”,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
但是,自从犹太教、基督教、******教都把它定为自己的宗教圣地之后,耶路撒冷一天也没有和平过。
犹太人的圣地
相传,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原本生活在两河流域上游一带,他们看到巴勒斯坦地—当时叫“迦南”,土地肥美,是个“流奶滴蜜之地”,就把整个部落迁移到这里。哪知迦南人非常强悍,希伯来人打不过他们,只好又牵着瘦羊,流徙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定居,在那里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
但是,埃及法老把他们整个民族变成了奴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他们。根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一个叫摩西的首领带领他们,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重新返回那个“流奶滴蜜之地”迦南定居。
途经西奈山的时候,摩西独自上山,据说是要聆听耶和华的教诲。40个昼夜之后,他带回了两块石板,上面刻着耶和华的戒律,这就是有名的“摩西十诫”。摩西带头恪守这些戒律,还建立了“圣所”,让大家祭拜耶和华,这便是最早的教堂。摩西也就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犹太人中出现了一位英雄,名叫大卫,他带领犹太人打败了麇集在迦南的许多部族,建立了犹太王国,并把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登基时,在耶路撒冷城内的锡安山上建立了一座犹太教圣殿。这座殿堂长200米,宽100米,巍峨壮观,富丽堂皇,成为当时的犹太人进行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从此,耶路撒冷便成了犹太教的圣地。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灭亡,用雪松和黄金建造的所罗门圣殿被捣毁,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虏获为奴,成为建造新巴比伦城的主要劳力,历史上把他们称为“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衰亡后,犹太人被允许重归故土,他们又在被摧毁的原址上建立起新的圣殿。但是,到公元70年,犹太历第11个月的第9天,罗马总督提图斯经过四年的血战,占领了耶路撒冷。他大肆屠城,并把7.9万年轻力壮的犹太人变卖为奴隶,有的被送到矿山上去开矿,有的则被驱赶进角斗场同野兽搏斗,其结果当然是被野兽活活撕死。
侥幸活下来的犹太人则流散到世界各地。
后来,罗马人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并宣布永远放逐犹太人。直到200年后,才允许流落各地的犹太人每年回乡凭吊一次。
耶路撒冷被毁时,犹太教圣殿的西部还残存一堵城墙,被称为“西墙”。西墙高18米,长28米,用27层石灰石砌成。据说,罗马人烧城的时候,有六位天使曾坐在这堵城墙上哭泣,涟涟的泪水黏结住城墙上的石头,所以这段城墙永不倒塌。
每年犹太历的11月9日—耶路撒冷被毁灭的日子,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悄悄地回到耶路撒冷,抚着这堵残墙哭泣。后来,人们又把这堵残墙称为“哭墙”,它是犹太教徒最神圣的纪念物。
基督教的圣地
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圣地则是在很久以后的事。相传在1世纪初叶,耶稣出生在耶路撒冷南部伯利恒的拿撒勒小镇,曾经在耶路撒冷就学,长大以后,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传道,自称为“救世主”,并且招收了12名门徒。他的传教活动遭到了罗马统治者和犹太教祭司的反对和仇视,他们收买了他12门徒中的一个叫犹大的门徒,设圈套逮捕了他,把他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一座十字架上。
但是,广大的信徒都不相信耶稣真的死了,据《圣经》中的有关传说,耶稣在死后三天就复活了,而在此后的40天里,他还经常地同他的信徒在一起,最后,他被接回了天堂。
不过,基督教仍然在遭受残酷的迫害。公元64年罗马大火,基督教徒成了替罪羊,著名的历史学家塔西陀这样写道:
他们的死亡蒙受着各种各样的嘲讽。他们被裹在兽皮里,让狗把他们撕碎,咬死。他们被钉在高高的十字架上,或者被投进熊熊烈火活活烧死。
到4世纪,形势发生了戏剧性逆转。公元312年,年轻的君士坦丁向罗马进军,要与他的死敌马克桑蒂亚斯决一死战。
时值黄昏,他和他的部下突然看见,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光轮,光轮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火红的十字架。十字架是异教基督的象征,这叫他恐怖而且惶惑。
而且,当晚他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基督告诉他,要佩带十字架,擎着绣上基督标记的军旗打仗,他才能取得胜利。
君士坦丁照办了。他连夜用表示基督名字的图案绣出了军旗,上面还缀满了宝石,士兵的盾牌上也涂了十字。第二天,他在台伯河的密尔维安桥上大败敌军,马克桑蒂亚斯在台伯河淹死。他顺利占领了罗马,成了罗马帝国的皇帝。
313年,他颁布敕令,宣布基督教是罗马的国教,并最终接受了洗礼,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335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时,下令在耶稣墓地上建造一座教堂,供基督教徒顶礼膜拜,以纪念这位为宗教而殉难的圣者。
从此,耶路撒冷就被基督教徒尊奉为基督教的圣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于570年出身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来氏部落哈希姆家庭。父母早亡,从小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随商队到过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后为麦加贵族富孀赫蒂彻经商,25岁与其结婚,开始过安定的生活。
据说,40岁那年,他在希拉山得到了天使的神谕,便开始在阿拉伯半岛一带传教。他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主宰,那就是安拉。”而他,则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的意思是“顺服”,指顺服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信教的人称为“******”,意思是“顺从者”,指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穆罕默德经常得到真主的启示,他把这些启示记录下来,后来汇集成册,那就是******教的神圣经典《古兰经》。
他的传教活动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反对。
622年7月的一个夜晚,皓月当空,天使给穆罕默德送来一匹银灰色的牝马,他跨上马,一直奔驰到耶路撒冷,马蹄踏在耶路撒冷的一块“圣石”上,直向七重天飞跃而去。在天上接受了真主安拉的旨意之后,他又连夜地返回了麦加。现在******的重要教义—“夜行与登霄”的典故就出在这里。
纠结在“圣石”上的历史
在耶路撒冷老城区东南角,有一块宽阔平坦的场地,即世界闻名的神庙山,是三教信徒一体朝拜的圣地。
场地正中有一座宏伟庄严、富丽堂皇的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在阿拉伯语中,萨赫莱是“石头”的意思,所以,萨赫莱清真寺也称作“圣石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