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16824000000002

第2章 中医看癌症(1)

1.中医看肿瘤的成

在医学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完全降服癌症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尽管许多早期的肿瘤已能准确地诊察出来,为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能早期发现、又及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的病患却仍然为数不多。在人们的感觉上,似乎患肿瘤的人越来越多,死于肿瘤的人也在增加,癌魔的阴影在人们印象里依然模糊阴险,散发着恐怖的死亡气息。

在全世界攻克癌症的庞大医疗队伍里,中医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经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对肿瘤的形成、发展及治疗,又有怎样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总体说来,除遗传因素外,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是内伤情志,外感邪气,病毒侵袭,导致人体生理上产生变化而发病的,其治疗则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纲。

人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若太过,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气血、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劳则气耗”,所以情志不正常,是引起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引起情绪忧虑的各种精神刺激,均可导致人体免疫监视系统遭受破坏,通过血浆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造成细胞介导免疫的损失。人体免疫监视系统遭受破坏,变异的、过度增生的癌细胞得不到免疫系统及时地发现和围歼,肿瘤细胞便可乘虚发展,到一定时候形成坚硬硕大的肿块,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中医视“风、寒、暑、湿、燥、火”为外感六淫,也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外在主要因素,对肿瘤亦然。六淫也包括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外在致癌因素。化学致癌物如烷化类、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类、亚硝胺类等;物理类致癌因素包括电离辐射,长期机械与热的刺激等;生物类致癌包括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等。如古中医书籍记载:“石瘕(子宫癌肿)生聚胞(子宫)中,塞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肉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日益增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又如“茧唇(嘴唇肿瘤)由脾胃积火,结聚而成”。均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寒、火等六淫可导致肿瘤的形成。而饥饱劳累过度、暴饮暴食、寒热不适容易诱发消化系统肿瘤,如:“酒面炙,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及“过饮滚酒,多成膈症(相当于食管与胃部肿瘤),人皆知之”。

总结一下,中医认为肿瘤形成的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相关

古中医学家张景岳曾有论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肿瘤)之病。”“凡治噎膈(相当于食管与胃部肿瘤)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此谓人体气血亏虚、可致免疫系统的免疫力低下,容易在体内产生肿瘤。中医古医籍《黄帝内经》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论,亦指出体内气血虚损是造成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行医多年,见许多老年人即因年迈体弱,营养不均衡,造成气血亏虚、免疫力低下产生肿瘤。而这些患者经手术切除肿瘤之后,元气必大伤。此时若不及时辨证进补,则正气不支,免疫系统功能难以恢复,五脏六腑运转也不正常。特别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营养得不到及时的补给,人体瘦弱、脸色苍白、头晕眼花,隔不多久,肿瘤便又在体内卷土重来。但若及时调补气血使免疫功能强健,相对而言,肿瘤复发的风险则降低了许多。

(二)与人体内气滞血瘀有关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种表现,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在正常状况时畅流无阻,循行全身各部。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生化,相互依存,气行则血行。如果因某种原因引起气的功能失调,出现气郁、气滞、气聚等,时间一久,必然会导致血瘀,积久则在人体内出现肿块。

在临床诊治的肿瘤患者中,曾有不少受过各种撞伤,老伤没有及时治愈多年后受伤部位出现肿瘤的病例。这种状况固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也印证了中医通过无数观察和实践,将气滞血瘀作为诱发肿瘤原因之一的推断。当然,造成人体气滞血瘀证候的绝不单纯是撞伤。其他许多内、外因素均可致使气的功能失调,引起气的郁滞,气滞日久,必然血瘀。

中医在治疗肿瘤时,对气滞血瘀证候明显者,多采用大剂量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丹参、赤芍、水蛭、虻虫、穿山甲、麝香、三七等治疗。瘀血一经化解,气机顺畅,肿瘤可由硬变软,由大变小。一些流传于民间的抗癌药方,多是些清热解毒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七星针等草药。患者服用后效果不显甚至不佳,往往就因为未采用这类活血化瘀中草药,只盲目地清热解毒。如果属于寒凝毒结的肿瘤患者,遇到这种清热解毒的凉药反而会加重病情,或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中草药治肿瘤最重要的是必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对症用药才有可能提高疗效。

(三)与邪毒郁热有关

中医所指的邪毒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还包括各类病毒、细菌、微生物,亦包括各种化学品、杀虫剂及宇宙有害射线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毒邪入侵人体,日久必然化热、化火,火热太过会伤气,亦会灼烧五脏六腑。这些邪毒蕴藏于体内,是诱发肿瘤的定时炸弹,若不及时将其化解排出体外,时日一久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便可能诱发肿瘤。

比如人体一些容易溃烂的部位遭受细菌、微生物的感染,经久不愈即有可能转化为癌肿。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溃疡,有可能诱发胃部肿瘤,舌部、口腔若经常溃烂,日久也可能诱发舌癌、口腔癌。一些病毒侵入人体,日久亦可诱发肿瘤。如EB病毒可诱发鼻咽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日久可诱发肝癌,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日久可诱发子宫颈癌、阴茎癌、皮肤癌,感染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日久可诱发成T细胞白血病(俗称血癌)等。此外还有化学品、农药、化肥、含量过高的食品添加剂等,进入人体日久也可诱发肿瘤。总之,各种邪毒郁热不能任之留存体内,中医很注重的肠道排便功能,也即是日常排毒方式之一。

科学家用不同的细胞株和不同的癌基因,探索细胞癌变的过程,发现大多数癌症要有两个遗传学步骤,才能使一个正常细胞癌变。第一阶段是引入一种癌基因引起正常细胞基因突变为癌,这很难实现,此即中医所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情况下,这种“基因突变”才有可能实现。第二个转化阶段是这些突变细胞迅速增殖,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再引入另一种癌基因导致细胞恶变而成为癌细胞。这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可经历数周到数年不等。其实,这种无形的演变过程,总是无声无息地在人体发生,所以提防癌症是人们长期不可懈怠的任务。

2.辨证论治和合理用药

中医治疗肿瘤,离不开辨证论治和合理用药,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所谓治疗效果,可分为以下3种:“有效”,即服药后全身不适症状获得改善,生活品质得以提高;“显效”,即在有效的基础上,肿瘤得到控制并逐步消除;“临床治愈”,即服药一段时间后,肿瘤完全消失,一般5年后未见新的肿瘤出现。中医药治疗癌症,达到上述治疗效果者颇多,就是“临床治愈”者亦不在少数。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科学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与“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诊察和研究病情,判断疾病,不论中医或是西医都离不开辨证。而“证”指的是“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准确的辨证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关键。医师若不懂辨证,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治好疾病。比如因淋雨感冒引起的风寒头痛与高血压所致的肝阳头痛,治疗的方法及用药就各不相同。前者采用疏风解表、散寒止痛的方法,方剂采用“川芎茶调散”,药用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薄荷、羌活、甘草、茶叶等;后者则采用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的方法给予治疗,方剂采用“天麻钩藤饮”,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朱茯神等。辨证乃从症状找到病根,从源头着手尽快治愈。

以同样的道理看肿瘤。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人体组织细胞在内因的基础上遇到外来致病因素的激活,造成人体阴阳失去平衡,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气血瘀滞、热毒湿聚或寒痰凝结等互相交杂。于是人体细胞组织发生质的改变,形成异常的增生,最后在人体的某个部位长出肿瘤。由此可知,肿瘤与人的整体相关,而绝不是局部的问题。因此中医治肿瘤是采用整体辨证治疗,而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现代中医对肿瘤的分类一般多以证候病因来区分。对肿瘤的辨证首先分析肿瘤的性质是属阴或是属阳,属寒或是属热,是虚证还是实证,病邪在表或是在里等,同时也根据现代先进医疗仪器如X光机、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显像、CT扫描、磁共振、各类血液和组织化验、病理学检查等来进行参考。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及病情的轻重,再对症予以治疗。

在多年从医过程中,笔者发现向中医求诊的癌症患者以中、晚期癌症为多,不是已经手术、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后复发的,就是查出癌症后恐惧手术、放疗、化疗,一拖几个月,甚至更久已出现淋巴或其他脏器转移的中、晚期患者。这些患者身体状况极差,常出现恶病质状,体内蓄积大量有毒废物难以排出体外,造成大小便不顺畅、味口差、睡眠差、精神状况委顿、体质不断下降……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若不及时辨证处理,生命很快便会画上句号。

因此,对癌症患者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方剂的组成、药物的分量务必仔细斟酌。体内毒素蓄积,大、小便不顺畅,口干、口苦、口臭、热象明显的患者,多采用清热解毒、滋阴、活血方法予以治疗,比如常用的“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金银花、牛黄、防风、白芷、全当归、陈皮、白芍、浙贝母、天花粉、乳香、没药、炮甲珠、皂角刺、蒲公英、生大黄、败酱草、紫花地丁、车前草等。一般服药1日后,患者大便会出现溏稀状,每日2~3次,小便亦会增多,患者泻后会周身轻松,先前所见之黄厚舌苔可消失。热象体征明显改善后,再以“活血化瘀汤”疏通经络、化瘀消坚,药用生地黄、川芎、赤芍、全当归、丹参、青皮、枳壳、延胡索、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生大黄、麝香。一般服药1个月后,病情会逐渐缓解,有的疼痛会减轻,有的肿块会变软、变小。这时对阴虚状况明显者,可服用中药方剂“地黄饮子”、“沙参麦冬汤”、“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常用中药有北沙参、天冬、玄参、百合、石斛、玉竹、生地黄、龟甲、鳖甲、天花粉、太子参、西洋参、知母、黄柏、牡丹皮、茯苓、山茱萸、泽泻、山药,还可配健脾理气药,如陈皮、佛手、广木香等,达到滋阴药“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效果。若患者出现气血不足时,可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中药方剂予以调理,常用中药有党参、太子参、移山人参、黄芪、炙甘草、熟地黄、全当归、白芍、黄精、何首乌等。根据“气血同源”和“阴阳互生”的中医理论,中医常用益气养血,气血并补,或根据患者当时所表现的兼症加减配伍应用。如气血两虚兼有血瘀的症状,用益气养血药的同时,再配以活血化瘀药,效果会更显著。

3.中西医结合抗癌疗效大增

中医治病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联系内外上下的有机整体;同时“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界也是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生理或病理的情况下,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的体表上来,或者以各种不同的临床证候体现出来,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