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16870400000003

第3章 繁荣秦腔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1)

——隆德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一、活动背景

秦腔在隆德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深受隆德人民的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隆德县的传统优秀秦腔剧目,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影响下,隆德县的秦腔艺术也面临新的困境。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红遍隆德全县的“隆德县秦腔团”早已经解散、消失……隆德人对传统秦腔文化态度的变化,已经使部分秦腔文化遗产开始消亡。

重新审视隆德县的秦腔传统文化到底遭受着怎样的困境?如何来弥补?隆德县秦腔面临的困境,是内部自身要素和所处的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隆德秦腔艺术所处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隆德秦腔艺术的地域性特点,阻碍了隆德秦腔对外发展的空间。秦腔是发源于甘肃、陕西一带的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尤其表现在语言上,浓郁的地方口音,阻碍了秦腔进一步的发展。二是隆德传统的经典表现形式的复原。我们在隆德县能看到的已经很少,有很多的东西不能够复原,不能把秦腔艺术中最经典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这就大大降低了隆德秦腔艺术原有的价值。三是秦腔表演者“专业化”程度低。秦腔艺术表演者们应当加强对艺术发展的学习,做到精益求精,进而转变自己的观念,成为一个真正的“秦腔艺术工作者。”四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秦腔艺术的传承,需要隆德广大的人群来欣赏它,认可它。所以,在秦腔发展的当下阶段,应当让秦腔面向更多的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来满足隆德县大众对秦腔文化的需求。五是创新不够,未能与隆德时代同步发展。既要继承秦腔的传统,又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赋予秦腔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盘山下的文化县隆德的城市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多元的现代和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同样在隆德县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流传了上千年的秦腔艺术却只能在隆德文化的夹缝中缓慢发展。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改革开放,中国国门的打开,外国文化步入了中国市场,同样步入了隆德文化市场,对隆德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流行歌曲节奏快速、说唱艺术迅速发展、现代舞蹈成了隆德青年一代的最爱。青年一代和老一辈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辈人之间横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由于青年一代与传统文化的背离,就使得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市场在隆德县越来越小,面临着空前的困境和危机。

基于以上秦腔艺术活动的最大背景,隆德县委、政府展望未来,抓住当下传统文化回归的大好时机,多层面、多方位进行报道,引导更多的隆德人了解秦腔传统艺术,培养大众的欣赏意识、审美意识,从经济上、政治上鼓励秦腔艺术,支持、建立、保护秦腔艺术。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秦腔艺术工作。“政府搭台,艺人唱戏”为秦腔艺人解决实际困难,定期举办秦腔艺术盛会,为秦腔艺术人才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和培训年轻有为的秦腔艺术人才,提高秦腔艺术人才的文化修养,定期对秦腔艺人进行表彰,评定技术职称,积极扶持他们成长。让隆德县的秦腔艺术人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思想理论精髓。防止文化县隆德出现秦腔艺术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局面。深入发掘隆德优秀的秦腔艺术,培育秦腔艺术人才。充分让秦腔艺术在隆德全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党中央召开“十八大”会议以后,大力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倡导民族精神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在隆德全县范围,众多秦腔爱好者中间继承、发扬秦腔文化艺术。

二、基本做法

隆德县文广局通过本县电视台,在“隆德新闻”播出后,向县城和乡村播发招收秦腔培训班学员的消息。

随着举办全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的新闻在全县范围内的快速传播,这条新闻在全县秦腔迷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随即,秦腔培训班的报名处——县文化馆办公室里,报名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学员,个个面带喜色,从文化馆大门口出出进进。原计划只招收六十名至七十名学员,万万没有想到,“秦腔培训班”的新闻传出第七天,报名参加秦腔培训班的男女学员就突破了一百三十八名,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隆德文广局领导马上从本县和陕西聘请来了秦腔培训班辅导老师。

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秦腔艺术活动案例的主要做法如下:在所有报名学员确定后,2013年6月在隆德县职业中学宽敞明亮的二楼大厅里,举行了为期一月的第一期秦腔培训班。培训班开班之前,隆德县文广局和聘请来的本县、外县老师已经达成了以下共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秦腔培训班课程的安排,要求环环相扣,紧密细致,寓教于乐。培训课程内容要求非常丰富、全面,有秦腔基础知识、秦腔声乐、秦腔声乐的实践与运用、唱念表演实践与运用、戏曲舞台妆的基本化法等课程。给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授课的老师,有从陕西聘请来的秦腔老师何英,有隆德县老一辈秦腔艺术家赵志恒老师、杜志烈老师、杨殿朋老师,有宁夏音乐作曲家、隆德县秦腔艺术家杜志刚。

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正式开班以后,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授课老师们的授课内容精彩,形式灵活多样,引人入胜,老师们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课,在课堂上随时提问,随时示范,气氛相当活跃,老师讲课方式和示范不断赢来阵阵掌声和欢快笑声,这不仅让隆德县的学员们吸取了秦腔博大精深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让他们懂得了正确的演唱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水平与表演技能。

——授课老师们的课程设置安排合理,授课针对性强。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全县乡村及县城各行各业的秦腔爱好者,所以在培训课程安排上,老师的授课针对性非常强。聘请来的隆德县任课老师,都曾在隆德县的秦腔大赛比赛时担任过评委,大部分学员的唱腔和表演他们或多或少的有印象,所以老师在上课时,针对学员不足的地方一一指正。

——授课老师的声乐课程,为了解决学员的正确发声问题和气息问题,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学员们讲解如何正确表演人物以及人物情绪的塑造,讲解了如何正确练习五音的方法等等。

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开班动员会上,文广局领导和教师的开场课,就使所有学员们明确了此次培训班的目的与学习内容,让学员们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学员们上的第一节课,由隆德县老一辈秦腔艺术家赵志恒老师讲解秦腔的基础知识。赵志恒老师渊博的知识,在所有学员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课生动有趣、抑扬顿挫,让学员们了解了秦腔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史。

从陕西聘请来的秦腔老师何英运用她多年的教学经验,为隆德的学员们讲解了秦腔唱腔。在如何正确使用科学发音、建立歌唱器乐等方面,何英老师亲口传授,现场示范,不断带领大家共同练习,随时抽查学员掌握情况。并且现场找到模特,一边教学员如何调色,不同角色如何上妆,一边在模特脸上示范。

老师们上课都是提前到场,精心组织,理论结合实践,认真解决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只是一味地听课记笔记,而不去实践,那只是纸上谈兵。杜志烈老师、杨殿朋老师在这一点上非常细心,他们在课程中插入一些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既让学员们零距离地欣赏了秦腔艺术家们在戏曲中演艺人物的一举一动,并且可以亲身练习。擅长秦腔乐器的杨殿朋老师,给学员们讲了秦腔所用的乐器常识。

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结业典礼,所有学员尽展才艺。结业时,特别安排了隆重而又有独创性的结业典礼——所有学员汇聚在隆德县文化宣传中心即龙泉苑广场大舞台进行汇报演出。这一天——2013年7月1日,一个与众不同的一天——隆德县新颖的秦腔艺术汇报演出吸引了数千名秦腔迷。结业汇报演出典礼上,学员们都各自准备了精彩的唱段。他们的精彩表演以及对秦腔艺术的深刻理解,获得了巨大成功,博得了龙泉苑广场舞台前阵阵掌声。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视频录像,在隆德电视新闻中一经播出,又一次在全县形成了人人谈论的新闻。

隆德县的秦腔老艺术家们欣赏了学员们精彩的唱段之后,都特别激动,都认为这样的培训班是发现隆德县秦腔人才、培养隆德县秦腔接班人的地方,这样的培训活动是值得大力支持的,也是非常鼓舞专业演员的。隆德县的秦腔老艺术家、任课老师、隆德文广局领导,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三、基本成效

隆德县第一期“秦腔培训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来自全县的一百多名学员回味一个月学习,心中的感受只有三点:非常难得、非常荣幸、非常震撼。

学员们的收获相当大,他们都感受到:振兴家乡的秦腔艺术,繁荣秦腔文化的目的,并不是让人们一天到晚来看戏,而是要形成一种秦腔艺术氛围,培养隆德的秦腔观众、培养隆德的秦腔市场、调动秦腔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振兴隆德秦腔艺术,除了培养专业的演员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要发展年轻一代,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古老秦腔的优美世界,感受秦腔魅力,体味秦腔韵味,钟爱秦腔艺术。《固原日报》记者在第一版写道:隆德县举办第一期“秦腔培训班”,是振兴隆德秦腔事业上的一次实际行动,开创了振兴隆德秦腔事业的历史先河,为隆德县群众秦腔演唱活动推波助澜,增添新彩,谱写群众秦腔演唱活动的新篇章。举办“秦腔培训班”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兴隆德秦腔文化、繁荣隆德秦腔事业、保护隆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久旱逢甘霖,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及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具有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推广范围

隆德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举办的第一期“秦腔培训班”,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冲击波,也具有更广阔的推广范围,文广局已经决定利用秋季和冬季再举办第二期、第三期……也完全可以把这种培训班的方式推广到隆德全县十三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让“秦腔培训班”辅导班的教室、课堂走进乡村老百姓的身边,让隆德县更多的秦腔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有时间参加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

五、社会影响

在2013年阳光明媚的6月,隆德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举办的第一期秦腔培训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秦腔培训班在隆德县城及乡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影响相当好。无论是老一辈秦腔艺术家,还是年轻的秦腔艺术人才,都对秦腔培训班表达了由衷的称赞。2013年龙泉苑广场舞台演出时,每当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响起,台下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叫好声。来自隆德县山河乡的学员王娟红激动地说:“我这一个多月里,上午学戏、下午看戏,已经成为习惯,边学边看,边练边唱,要多幸福有多幸福……”有幸当了一回“秦腔学员”的62岁的退休工人李立华流下了热泪,她说:“秦腔是我晚年的精神食粮,这次享受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懂得了秦腔的艺术价值,希望家乡隆德县能把秦腔艺术世代相传。”举办秦腔培训班,让全县人对秦腔艺术的喜爱有了进一步的增加,人们对秦腔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全县上下又形成了新的秦腔浪潮,让秦腔这门流传古老的剧种在文化县隆德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发扬、继承。

创建“公建民营公助”模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文化建设先进材料

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缺乏、利用率不高、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村级文化活动无固定场所、无保障性开放时间等实际问题和困难,海原县探索出了一套契合当地实际、适应群众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的运行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模式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基层文化建设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当前一些市、县有关部门仍然习惯于或热衷于兴建了多少个文化站、配备了多少套设备、赠送了多少册图书,而很少思考这些设施、设备、图书的实际使用效果。对于它们在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社会效益如何,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等问题上研究不够,用心不够。如果孤立地去看待基层文化建设,仅仅把它看成是文化站设立、文化设备等基础性建设,或者把它当成纯粹意识形态阵地的话,基层文化就会陷入边建设、边荒废,再建设、再浪费这样一个低层次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村文化需要完成从“小文化”到“大文化”的转变,完成“文化娱乐单一型”到“公民道德教育、劳动技能培训、法制宣传、民族遗产保护”等综合型职能的转变,也对文化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许多地方在机构改革中,没有按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文化工作的特殊规律办事,在用人选人上,盲目地、机械地决定人员去留,一批不熟悉文化、不懂业务、甚至不愿意干文化的同志取而代之,每个文化站文化专干仅1至2人。以海原县为例:全县有18个乡镇文化站(已新建12个),为每个文化站配套的基本设备10余万元,工资有保障,但还是存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在其位、不履职”,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资产上“不利用、还闲置”的尴尬局面。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模式的基本做法

如何从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中探索出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迫在眉睫。下面就宁夏海原县创新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建民营公助”的运行管理模式试点经验为例作一分析,以便为宁夏乃至全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点可借鉴的经验。

(一)“公建民营公助”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