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海之馈赠:海洋资源大观
16873900000022

第22章 大海的呼唤:保护海洋资源(1)

21世纪是海洋被大规模开发和大肆污染的世纪,海洋奉献给人类的是“珠宝”,人类回报海洋的却是“粪土”。人们必须树立保护海洋和减少海洋污染的忧患意识,必须走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并重,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生存之路。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孕育宇宙万物生长的地方,让我们试着走进这片圣地,铸造健康的蓝色辉煌,造福于人类。

§§§第一节珍惜海洋资源

请勿过度索取

原始的资源种群自身有一种维持平衡的调节能力。这些资源种群如果被适当的开发利用必然可以再生。如果捕捞量超过种群本身的自然增长能力,必然会导致资源量下降,不仅表现在总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随捕捞力量的增加而减少,而且还体现在捕捞对象的自然补充量也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

所谓过度捕捞系指对资源种群的捕捞死亡率超过其自然生长率,从而降低种群产生最大持续产量长期能力的行为或现象。按照性质不同,对过度捕捞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生物学过度捕捞和经济学过度捕捞。经济学过度捕捞主要是考虑捕捞成本,而生物学过度捕捞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过度捕捞。下面就以鱼类为例对这三种类型进行详细说明。

所谓生长型过度捕捞是指鱼类尚未长到合理大小就被捕捞,从而限制了鱼群产生单位补充最大产量的能力,最终导致总产量下降的现象。解决生长型过度捕捞的关键是降低捕捞死亡率和提高初捕年龄。

所谓补充型过度捕捞是指由于对亲体的捕捞压力过大,导致资源种群的繁殖能力下降,从而造成补充量不足的现象。要想使已捕捞过度的资源种群恢复到可持续水平,则需要合理增加产卵群体的生物量。

生长型过度捕捞和补充型过度捕捞是指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群因盲目加大捕捞力量和缩小网目孔径而导致的过度捕捞,主要表现为渔业对象产量和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的下降,而这与生态系统过度捕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过度捕捞是指过度捕捞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大型捕食者的数量减小,小型饵料鱼的数量增加,最终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向小型化发展,降低了平均营养等级的现象。

渔业优先捕捞的对象是那些个体大、经济价值高、位于食物网上层的肉食性鱼类,如果它们由于过度捕捞而导致数量不断减少,人们就会把捕捞对象逐渐转向个体相对较小、营养级较低的物种。如果这些物种也出现了短缺的现象,则价值更低、个体更小、营养级更低的物种就会成为渔业的对象。所以就出现了沿食物网向下捕捞的现象,由于兼捕和渔具、渔法都严重损害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所以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详细讨论。

即使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世界海洋渔业捕捞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捕捞量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衰退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渔业。

高强度捕捞必然会造成大多数高等级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最终使其出现渔业资源减少的局面。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西洋西部的金枪鱼的产卵群不断减少,而这种情况也同时发生在了墨西哥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大浅滩的鳕鱼资源由于过度短缺,几乎不能形成渔业,虽然人类对这种情况作了一番努力,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而鳕鱼作为乔治浅滩传统捕捞对象也是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另外,在我国,一些传统渔业对象也因为人类过度捕捞而导致种类和数量都不断下降。根据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报告,我们可以得知世界上大部分海洋鱼类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情况非常严重。

同时过度捕捞还体现在过度捕捞渔业对象逐渐转向营养级次较低的、个体较小的种类。相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60年代,黑海的商业性捕捞鱼类共有26种,而且很多种是大型捕食者,但是由于过度捕捞,目前只有5种较小的鱼类是可供商业性捕捞的种类。另外,南极的商业性捕鲸导致鲸的数量急剧下降,但却使以南极磷虾为食物的动物数量增加了。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东海、黄海主要的捕捞对象是底层鱼类,如带鱼、小黄鱼……而70年代初以中上层鱼类为主,如太平洋鲱鱼,随后是蓝点马鲛和鲐鱼,到80~90年代主要是一些小型中上层鱼类,如黄鲫、鳗鱼……由于这些小型中上层种类处于较低的营养级次,生物量明显高于以底层鱼类为主的群落,所以近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了,而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当然,这种渔捞对象的转变并不能说明很大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明白,那就是它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接近顶级的种类减少了,群落结构产生了变化,同时也引起浮游生物群落和底栖生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的改变,群落的营养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外,由于中上层鱼类和小型种类成为新的捕捞对象,而且它们的资源量变化比较大,所以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所以,之后的渔业产量能否增加还有待观察。

另外,人类过度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还带来了那些珍贵物种的灭绝。人类为了获取利润,大量捕杀海洋哺乳动物,最终导致这些物种的数量不断减少。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动物是鲸,鲸皮、鲸骨和脂肪都是稀有物品,所以价格昂贵。人类为了取得经济收入,所以大量捕杀鲸。为了避免鲸类的灭绝,在很多年前,国际捕鲸委员会就提出控制或暂停捕鲸活动,然而,很多国家并没有遵守,而是以各种借口仍然对鲸进行残害。相关资料显示:1940~1986年,商业性捕鲸者捕杀了大约50万头鲸。例如,与被大量捕杀之前相比,座头鲸、露脊鲸等鲸类数量大大减少。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60年代,南大洋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周围的露脊鲸出现两次灭绝高峰。其他一些海洋哺乳动物也属濒危物种,如海豹、海狮、海象、海獭和海牛……总之,这些物种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除此之外,海龟也遭到了人类的过度捕杀,因为它的药用价值特别高,所以很多渔民利用一切机会来捕获海龟。海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中,只有成熟后的雌龟每2~4年到海岸筑巢下蛋,因此渔民可以根据海龟的这种习性来捕捉它们。当然,很多居民掏取和捕捉海龟产下的蛋及幼龟,鉴于这种情况,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海龟的法律法规。

同时,人们也过度捕捞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例如,相关资料显示,在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大约有15种海绵动物因商业捕捞而遭到毁灭性灾难。而其他的珊瑚或者是海螺被捕捞用来观赏或者是出售。

兼捕是渔业捕捞的伴生物,它指在对渔业对象的捕捞过程中捕获、抛弃或伤害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的行为或现象。

渔业捕捞就是利用一定的渔具获取某种渔业对象的过程。其实,所有的渔具都只能捕捞有限的鱼类。所以只要有捕捞存在,就会有兼捕问题存在,只是其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兼捕现象与渔业捕捞共同存在,所以随着过度捕捞问题的常态化,兼捕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兼捕问题是过度捕捞问题的一种延伸,它使得过度捕捞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严重。

一般情况下,容易受到兼捕的海洋生物是因繁殖或摄食活动而与渔捞对象同时出现在同一区域的种类,以及一些营固、附着生活或行动缓慢的底栖生物。同时,很多兼捕的海洋生物牺牲品是因为受船舶抛弃物所吸引而造成的。

因为外海渔业捕捞的成本非常高,同时渔船上保存渔获物的仓库容量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那些经济价值低的兼捕物通常被渔民抛弃,然而这些兼捕丢弃物可能会导致取食者的摄食行为的改变,如果严重的话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另外,法律上禁止捕捞的物种和个体大小未达法律允许捕捞标准的幼鱼也被囊括在被丢弃的兼捕物中。因为这些渔具的伤害,所以在它们被抛弃之前已经死亡或者是正在死亡。即使是被放还到海洋中也难以继续生存。例如,捕虾作业网具的网孔较小以至于在捕虾时会将许多底层鱼类的成鱼和大量幼鱼一并捕获,最终导至这些生物的兼捕死亡,其中对幼鱼的兼捕往往严重影响资源种群的补充量,使过度捕捞的现象更加严重。

另外,海洋生物还会受被渔民丢弃在海洋中的网具的危害,带来连带性死亡,它也属于兼捕,往往威胁着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从全球渔业的情况来看,兼捕能够造成严重的海洋渔业资源损失。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兼捕量通常占到渔获物总量的25%~40%,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海底的沉积物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各种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以及生物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很多海底结构是人类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然而,我们知道海底是各种海洋生物生存的基础,其对它们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商业中,很多渔民用底拖网进行作业,这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个宽20米的捕虾拖网每小时拖5000米,10小时内就可扫遍1平方千米海床,在有些还去,很多捕虾作业每年可横扫同一海床好几遍。可见,海洋生境的破坏情况是非常严重的。然而,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一旦底栖环境遭到破坏,其自然恢复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危害。另外,拖网不仅直接影响与其接触的目标和非目标生物,它还会干扰海床,卷起沉积物,造成海床自然条件发生变化,最终使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另外,底拖网也干扰了海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碳固定、营养物质循环、碎屑分解作用和营养物质重新释放回到水层……

从某个方面来说,过度捕捞底层渔业资源已导致传统捕捞区域和捕捞对象的资源严重衰退。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渔民把底拖作业带入新海区。当然,随着拖网船只、船舶马力增加和作业区的增大,拖网作业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其破坏程度不仅进一步增加,其破坏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另外,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捕捞更多的鱼类,很多渔民采用“炸鱼”或“毒鱼”等野蛮作业方式捕鱼,这是违法的,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人们误食了这些毒鱼,必然会感觉身体不适,影响生命安全。

高效利用海洋资源

在经济观方面主张建立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改变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核心的传统消费观念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资源与环境容量可以承受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

为了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发达海洋国家率先提出建立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制度。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支持和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始试点推广。1996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对100多个分别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作了抽样调查,认为它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框架,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大部分国家(不是全部的国家)的不同需求。

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难题,涉及制度设计、发展战略和运作体制的调整。随着世界性实践的展开,统筹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陆地与海洋社会协调发展、区域与全球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并总结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一是海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大于资源的更新率;二是海区废弃物和污水入海量不大于海区环境容量;三是沿海地区人口规模不超过沿海地区和海洋生态的承载能力。

在具体措施上,沿海国纷纷科技兴海,提高用海水平,争取以较低的海洋资源代价得到高效利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国家立法、规划、投资和行政措施,强化政府对海洋开发的干预。即科学合理地制定海域功能区划,实施海域有偿使用许可证制度;建立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调整海洋产业布局时,统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源头上控制海洋资源环境的破坏;兼顾各种海洋产业,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在时空上达到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二,采取正当的养护措施,权衡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量与捕捞量的关系,创设新型渔业管理制度。例如,规定渔汛和渔区,限制可使用渔船和渔具的大小和数量,确定可捕鱼类和渔获量限额,向渔民发放渔业许可证。在特定海区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期,禁止在近岸进行底拖网,限定网具种类和网目大小,防止捕捞过度,保护某些捕捞对象的繁殖或育肥。在涉及其他国家的鱼种和鱼群问题上,建立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的机制。

第三,科学合理地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发展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例如,发展海水养殖生物病害控制技术,建立从病原的早期诊断、隔离和杀灭、宿主的日常保健、免疫力和抗病力的不断提高,到养殖环境的卫生与净化、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等一系列保证养殖生物健康的综合防治体系。探索从沿海岸养殖向近海甚至公海里养殖的新途径、新技术。

第四,防止、减轻和控制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环境保护应由以污染防治为主,转变为预防、监测和治理全过程管理,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

这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手段,体现海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海洋生态的持续性以及社会效益的持续性相统一,终极目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依法强化海域使用、海岛保护、矿产资源、港口及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管理,加大海洋开发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使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强度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和谐发展。关于这一点,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